一、人口理论基本知识 1
人口理论 1
目录 1
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 2
“两种生产”的原理 4
社会生产方式决定人口发展的原理 5
人口在社会发展中有重要作用的原理 7
人是生产者和消费者统一的原理 8
“过剩人口”的原理 9
人口学 11
三中全会以来职工每户平均人口、每户就业人口、每个就业者负担人口、家庭每人每月可用作生活费的收入情况 11
人口学体系 11
人口统计学 13
人口社会学 13
人口经济学 14
人口地理学 15
人口心理学 16
人口教育学 17
人口生态学 18
民族人口学 18
人口 19
人口属性 20
人口构成 20
人口的社会构成 21
人口的地域构成 21
人口的自然构成 21
人口变动 22
人口的自然变动 22
人口的机械变动 23
人口的社会变动 24
人口现象 25
人口过程 25
人口问题 26
人口目标 27
封闭人口 27
人口规律 28
开放人口 28
原始社会人口规律 29
奴隶社会人口规律 30
封建社会人口规律 30
资本主义人口规律 31
相对过剩人口 32
流动过剩人口 32
潜在过剩人口 33
停滞过剩人口 33
绝对过剩人口 34
社会主义人口规律 35
人口再生产 36
宏观概念的人口再生产 36
微观概念的人口再生产 37
人口再生产的特点 37
人口再生产的惯性 39
人口再生产类型 40
原始人口再生产 40
传统人口再生产 41
现代人口再生产 42
“人口转变” 42
“人口转变”类型 44
世界古代人口 45
世界近代人口 45
(一)世界人口史 45
二、人口史 45
世界历史上的人口迁移 47
世界历史上人口的分布 49
世界人口平均寿命的变化 52
世界各大洲人口的历史变化 53
欧洲 53
亚洲 53
非洲 55
北美洲 56
拉丁美洲 58
大洋洲 59
中国历史上的几次人口大迁移 60
(二)中国人口史 60
中国古代人口 60
中国近代人口 60
中国古代人口变化座标图象 64
中国历史上人口分布 66
三、人口思想史 70
(一)外国人口思想史 70
柏拉图的人口思想 70
亚里斯多德的人口思想 71
中世纪的人口思想 71
重商主义的人口思想 72
保泰罗的人口思想 72
詹姆斯·斯图亚特的人口思想 73
威廉·配第的人口思想 74
魁奈的人口思想 74
亚当·斯密的人口思想 75
李加图的人口思想 76
西斯蒙第的人口思想 77
空想社会主义的人口思想 78
马尔萨斯的人口论 80
新马尔萨斯主义 82
现代马尔萨斯主义 83
生物学派人口理论 83
社会学派人口理论 84
社会毛细管人口论 85
逻辑曲线论 85
“倒过来的”马尔莱斯主义 86
适度人口论 87
人口转变论 88
人口爆炸论 89
人口零值增长论 90
(二)中国人口思想史 91
管仲的人口思想 91
孔丘的人口思想 92
墨翟的人口思想 93
孟轲的人口思想 93
韩非的人口思想 94
商鞅的人口思想 95
贾谊的人口思想 95
晁错的人口思想 96
董仲舒的人口思想 96
徐干的人口思想 97
杜佑的人口思想 98
周朗的人口思想 98
苏轼的人口思想 99
马端临的人口思想 99
徐光启的人口思想 100
冯梦龙的人口思想 100
洪亮吉的人口思想 101
龚自珍的人口思想 102
汪士铎的人口思想 102
薛福成的人口思想 103
严复的人口思想 104
梁启超的人口思想 105
孙中山的人口思想 106
李大钊的人口思想 107
马寅初的“新人口论” 108
四、人口与经济 110
人口与经济的一般关系 110
人口经济规律 111
特有人口经济规律 111
共有人口经济规律 112
“两种生产”之间的比例关系 112
“两种生产”的比例是社会生产最基本的比例 113
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115
按人口平均的经济指标 115
国民收入和人均国民收入 116
劳动密集型经济、资金(或资本)密集型经济和知识、技术密集型经济 117
智力投资 118
人口投资 118
1981年世界110个国家(地区)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119
世界上40个国家人口与国民收入增长对比 121
1980年世界上30个国家劳动力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中的比重 124
近百年来一些经济发达国家的农业劳动力不断转向工矿业和服务业 124
我国工业主要产品产量居世界位次的变化 126
世界10个钢、原油产量最多国家的产量和位次 126
世界10个煤炭产量和发电量最多国家的产量和位次 127
世界10个谷物、肉类产量最多国家的产量和位次 128
世界10个棉花、糖料产量最多国家的产量和位次 128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失业人数和失业率 129
我国土地资源与世界及美、苏、印的对比 129
我国建国后的耕地面积和人均耕地变化情况 130
我国建国后的粮食产量和人均粮食变化情况 131
我国建国后工农业生产总值增长情况 131
我国人均工农业生产总值分省区情况 132
我国国民收入和人均国民收入增长情况 133
我国人口增长和资金积累 133
我国人口增长和就业问题 134
我国人口增长和文化教育 135
我国人口增长和改善人民生活 137
我国人均粮食、人均国民收入同美、法、日三国比较 138
1982年我国城市职工家庭平均每人每月生活费支出 139
我国同一些国家吃、穿、用、住情况比较 140
1982年我国农民家庭平均每人生活费支出 141
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村收入增长情况 142
1982年我国平均每天的人口变动和经济活动 143
“两个力争”和小康水平 145
五、世界人口 146
世界人口概况 146
1900年以来世界人口的增长情况 146
1900年以来世界各地区人口增长情况 146
世界各地区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百分比 147
世界各大洲主要国家人口概况 148
亚洲各主要国家的人口变动及其现状 148
非洲各主要国家的人口变动及其现状 148
拉丁美洲各主要国家的人口变动及其现状 150
欧洲各主要国家的人口变动及其现状 151
北美洲、大洋洲各主要国家的人口变动及其现状 153
世界人口的出生率和死亡率 154
世界各地区人口出生率的变化情况 154
世界各地区人口死亡率的变化情况 154
世界人口的年龄构成 155
世界人口的性别构成 158
世界人口的城乡构成 160
世界人口的地区分布 162
世界人口的文化构成 162
世界人口的种族和民族构成 162
世界人口的寿命 167
世界人口的婚姻和家庭 169
世界2000年人口的预测数和达到人口稳定的设想数和年份 171
世界人口的发展趋势与预测 171
世界上部分国家2000年的人口预测数和达到人口稳定的设想数和年份 173
六、中国人口 175
建国后我国人口发展概况 175
我国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 176
我国人口的年龄构成 181
我国人口的性别构成 182
我国人口的城乡构成 185
我国人口的迁移和地区分布 187
我国人口的文化构成 191
我国人口的民族构成 191
我国人口的寿命 197
我国人口的婚姻和家庭状况 199
我国人口的发展趋势和预测 201
七、人口政策 203
人口政策 203
世界各国人口政策概况 204
菲律宾的人口政策 206
泰国的人口政策 206
新加坡的人口政策 207
印度的人口政策 208
印度尼西亚的人口政策 209
马来西亚的人口政策 210
巴基斯坦的人口政策 210
孟加拉国的人口政策 211
叙利亚的人口政策 212
日本的人口政策 212
尼泊尔的人口政策 212
南朝鲜的人口政策 214
斯里兰卡的人口政策 215
土耳其的人口政策 215
埃及的人口政策 216
突尼斯的人口政策 217
墨西哥的人口政策 217
巴西的人口政策 218
蒙古的人口政策 219
伊拉克的人口政策 219
沙特阿拉伯的人口政策 220
阿根廷的人口政策 221
几内亚的人口政策 221
苏联的人口政策 222
法国的人口政策 223
西德的人口政策 224
东德的人口政策 224
保加利亚的人口政策 225
罗马尼亚的人口政策 226
希腊的人口政策 226
美国的人口政策 227
英国的人口政策 228
澳大利亚的人口政策 228
附录一:世界各国政府对人口出生率和避孕措施的态度 229
附录二:世界各国人工流产政策概况 231
计划生育 233
八、计划生育 233
实行计划生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234
资本主义国家推行“家庭计划”与我国计划生育的本质区别 235
我国计划生育与马尔萨斯节制生育的本质区别 236
我国计划生育的发展概况 237
为什么必须力争在本世纪末把我国人口控制在12亿以内 242
为什么要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 243
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是否会出现劳动力不足的情况 245
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是否会出现人口“老龄化” 246
关于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的老人供养问题 246
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是否会出现性别比失调 248
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是否会出现“四、二、一”的家庭结构 249
我国计划生育工作的成绩 250
我国计划生育工作的方法和经验 252
计划生育责任制 255
九、人口素质与优生 258
人口素质 258
人口素质与人口数量的关系 258
人口素质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259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人口素质 260
提高我国人口素质的途径 261
独生子女与人口素质 262
人口素质与优生 263
遗传 264
生命科学 265
优生学 265
弗兰西斯·高尔顿 266
预防性优生学 267
演进性优生学 268
优生法规 269
优生措施 270
近亲结婚的危害 270
产前诊断与优生 271
遗传咨询与优生 271
围产期保健与优生 272
十、人口和生态环境 275
人口和自然环境的关系 275
生态学 275
生态系统 275
生态平衡 277
食物链 278
人口与生态平衡 278
自然资源 279
人口与自然资源的平衡 281
人口与土地、淡水资源 281
人口和动植物资源 285
人口和矿产资源、能源 286
“资源危机” 288
十一、人口统计 292
(一)人口统计的基本指标 292
人口统计 292
人口数 292
年初人口数 293
年末人口数 293
年平均人口数 293
人口性别构成 296
出生婴儿性别比 297
人口性比重 297
人口性别比 297
人口年龄构成 298
平均年龄 300
年龄中位数 301
人口年龄构成的三种类型:年轻型、成年型、老年型 303
老年人口系数和少年人口系数 304
负担系数 304
老年负担系数和少年儿童负担系数 305
桑德巴模式 305
人口金字塔 306
人口年龄堆积现象 309
惠普尔指数 309
迈尔混合法 311
对人口年龄——性别构成资料的检验 313
人口的地区分布 316
人口密度 317
人口迁移 318
迁入率和迁出率 318
总迁移率 318
净迁移率 319
人口的行业构成 319
人口的职业构成 320
人口的文化构成 321
文盲率 321
初等(或中等)教育就学率 321
在业人口文化程度比重 322
受高等教育率 322
高等教育就学率 322
人口的民族构成 323
(二)人口再生产统计 323
出生人数 323
出生率 324
生育率 324
一般生育率 325
年龄别生育率 325
总和生育率 326
终生生育率 327
累计生育率 328
标准化生育率 329
死亡人数 329
婴儿死亡率 330
总死亡率 330
分年龄死亡率 330
标准化死亡率 331
人口自然增长率 332
净增人口数 332
人口发展速度与人口平均发展速度 332
人口增长速度与人口平均增长速度 333
生命表及其由来 334
完全生命表和简略生命表 334
生命表的内容 341
生命表的编制方法(一) 342
生命表的编制方法(二) 345
生命表的用途 348
平均预期寿命 350
平均预期寿命的矛盾现象 351
预期寿命中位数 351
人口再生产率 352
粗再生产率 352
净再生产率 353
平均世代间隔 355
人口真正(内在)自然增长率 357
生育更替水平 358
静止人口 359
稳定人口 360
(三)婚姻及计划生育统计 361
结婚率 361
平均初婚年龄 362
初婚率 362
晚婚率 364
离婚率 364
再婚率 364
妇女不婚率 365
节育率 365
结扎率 365
人工流产率 365
计划生育率 366
一胎率 366
独生子女率 367
独生子女领证率 367
晚育率 367
人口抽样调查 368
平均初产年龄 368
(四)人口抽样调查 368
全及总体和抽样总体 369
抽样平均数指标和抽样成数指标 369
全及平均数指标与全及成数指标 370
回置抽样和不回置抽样 371
抽样误差和偏差 371
对总体的推断 375
简单随机抽样 377
等矩离抽样 377
分层抽样 379
整群抽样 379
多阶段抽样 380
抽样数目的确定 381
附录:随机数表 384
十二、人口普查 386
人口普查 386
人口普查的作用和意义 387
人口普查的特点和要求 387
人口普查的方法 389
人口普查的项目 390
人口普查的人口范畴 391
人口普查的标准时间 392
人口普查的时间间隔与间隔期间的人口计算 393
人口普查的阶段 394
世界人口普查历史概况 395
中国人口普查历史概况 397
我国1953年,1964年人口普查概况 398
我国第三次人口普查 401
人口普查资料的分析 406
十三、人口预测与人口规划 408
(一)人口预测 408
人口预测 408
年龄移算法 409
出生人数预测 410
实际生育率法 410
修正生育率法 413
标准生育率法 415
死亡人数预测 419
人口性别及年龄构成预测 423
人口总数预测 426
计算人口翻番的“70法则” 428
人口总数的回测 428
用矩阵法预测人口 430
(二)人口规划 438
人口规划 438
基层年度人口规划的编制 438
地区人口长期规划的编制 440
人口规划执行情况的检查 442
附录: 444
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的主要数字(标准时间:1982年7月1日) 444
1.1982年总人口及其增长情况和人口密度 444
2.1982年总产数、总人口和性比例 446
3.1982年市、镇、县人口 448
4.1982年各种文化程度人口 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