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经济学教材 社会主义部分 初稿》PDF下载

  • 购买积分:12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
  • 出 版 社:
  • 出版年份:1960
  • ISBN:
  • 页数:319 页
图书介绍:

前言 1

第一章 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同时并举的总路线 11

第一节 社会主义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 11

一 社会主义革命。中国革命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 11

二 无产阶级专政是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建设的有力武器 16

第二节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斗争 20

一 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产生 20

二 社会主义革命时期的经济成份和阶级结构 22

三 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斗争 25

第三节 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同时并举 28

一 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同时并举的总路线 28

二 我国革命胜利的国际意义。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共同规律 33

第二章 经济战线上的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其两种形式 37

第一节 个体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 37

一 农业合作化的必要性 37

二 我国农业合作化的步骤和形式 39

三 党在农业合作化运动中的阶级路线和自愿互利原则 42

四 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45

第二节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46

一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国有化。国有化的两种方法 46

二 我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步骤和形式 48

三 我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中的阶级斗争 54

第三节 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其形式 56

一 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 56

二 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两种形式及其相互关系 57

一 资本主义上层建筑的残余 60

第一节 资本主义上层建筑残余同社会主义经济基础间的矛盾 60

第三章 政治战线和思想战线上的社会主义革命。人们在生产中的相互关系的深刻变化 60

二 资本主义上层建筑残余同社会主义经济基础间的矛盾 62

第二节 政治战线和思想战线上的社会主义革命 64

一 政治战线和思想战线上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和要求 64

二 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和不同的处理方法 66

三 政治斗争和思想斗争的规律性 69

第三节 人们在生产中的相互关系的深刻变化和它的巨大意义 72

一 政治战线和思想战线上的社会主义革命促进人们在生产中的相互关系的深刻变化 72

二 人们在生产中相互关系的深刻变化在促进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中的作用 76

三 人们在生产中的相互关系的改善在促进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 79

第一节 共产主义社会的两个阶段 84

一 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共同点和区别。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 84

第四章 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84

二 从社会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的条件 89

第二节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94

第三节 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不断发展以及逐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根本保证 100

一 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和人们的主观能动性。政治和经济、政治是统帅 100

二 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不断发展以及逐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根本保证 103

一 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生产力发展的现有水平之间的矛盾 106

第五章 国民经济的高速度发展。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106

第一节 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106

二 发展生产、保证需要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109

第二节 国民经济的高速度发展是社会主义的经济规律 111

一 国民经济高速度发展的客观必然性 111

二 人民群众的觉悟性、积极性、创造性是国民经济高速度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115

三 劳动生产率的高速度增长是国民经济高速度发展的基本环节 118

第三节 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群众路线。党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122

一 在党的领导下采取群众路线的方法是高速度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方法 122

二 党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是党的群众路线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运用和发展 124

三 我国国民经济的大跃进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阶段 127

第六章 农村人民公社化。人民公社是我国实现两个过渡的最好形式 131

第一节 我国农村人民公社的产生 131

一 人民公社是我国经济和政治发展的必然产物 131

二 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我国农村中社会主义革命的继续和发展 136

第二节 人民公社是加速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最好的社会组织形式 138

一 人民公社的性质、特点及其优越性 138

二 人民公社是高速度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社会组织形式 147

第三节 人民公社是我国实现两个过渡的最好形式 149

第七章 高速度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现代化 155

第一节 变落后的农业国为先进的工业国 155

一 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必要性 155

二 农业现代化的必要性 157

第二节 高速度实现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道路 162

一 在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条件下,工业和农业同时并举,重工业和轻工业同时并举 162

二 在集中领导、全面规划、分工协作的条件下,中央工业和地方工业同时并举,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同时并举,洋法生产和土法生产同时并举 167

三 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国际意义 172

一 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的重大意义 174

第三节 技术革命与文化革命 174

二 工业战线上的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农业技术改造 176

三 文化革命 180

第八章 国民经济有计划的发展和综合平衡 183

第一节 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经济规律 183

一 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必然性 183

二 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与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平衡和不平衡 185

三 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与国民经济计划工作 187

一 社会主义国民经济中的比例关系 190

第二节 国民经济的比例关系和综合平衡 190

二 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国民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比例的关系 198

第三节 国民经济计划工作的原则和计划领导的形式 200

一 国经经济计划工作的原则 200

二 国民经济计划领导的形式 203

第九章 国民收入的分配。积累与消费 207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制度下国民收入的特点 207

一 社会主义制度下国民收入的特点 207

二 国民收入在全民所有制生产部门中的初步分配 209

三 国民收入在集体所有制生产部门中的初步分配 211

第二节 国民收入的再分配。积累基金内部和消费基金内部的比例关系 215

一 国民收入的再分配 215

二 积累基金内部的比例关系 217

三 消费基金内部的比例关系 219

第三节 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关系 221

一 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关系的基本原则 221

二 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225

一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 229

第一节 政治思想教育与按劳分配 229

第十章 政治思想教育与按劳分配。按需分配的萌芽 229

二 政治思想教育与物质鼓励原则相结合 232

第二节 全民所有制经济中的按劳分配 234

一 工资是实现按劳分配的具体形式 234

二 制订工资政策的几个原则 236

三 工资的形式 238

第三节 集体所有制经济中的按劳分配 241

一 集体所有制经济中按劳分配的特点 241

二 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按劳动日分配制度 242

三 农村人民公社的工资制和供给制相结合的分配制度 243

第四节 社会主义社会按需分配的萌芽 246

一 社会主义社会中按需分配因素的出现 246

二 由按劳分配逐步过渡到按需分配 249

第十一章 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 251

第一节 社会主义社会中商品生产的必要性及其特点 251

一 社会主义社会中商品生产的必要性 251

二 社会主义社会商品生产的特点 254

一 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 256

第二节 社会主义经济中的商品与货币 256

二 货币的性质与职能 258

第三节 社会主义社会中的价值规律和价格政策 262

一 社会主义社会中的价值规律及其作用的特点 262

二 社会主义国家对价值规律的自觉利用。价格政策 264

第十二章 增产节约与经济核算 269

第一节 经济核算是实现增产节约的重要手段 269

一 增产与节约。节约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原则之一 269

二 经济核算的实质 272

一 国营企业资金及其使用效果 276

第二节 国营企业的资金、成本和赢利 276

二 产品成本与不断降低成本 278

三 社会主义赢利与价格 280

第三节 党的领导和群众运动是实现增产节约、贯彻经济核算的根本保证 283

第十三章 商业、财政和信贷 287

第一节 社会主义商业 287

一 社会商业的性质和形式 287

二 社会主义商业的任务和作用 290

三 对外贸易 294

一 社会主义财政的本质和职能 296

第二节 社会主义财政 296

二 国家预算是财政体系中的主导环节 298

第三节 社会主义信贷 302

一 信贷是国家有计划的动员和分配闲置资金的一种形式 302

二 信贷收支的积极平衡 305

三 正确管理信贷资金,促进国民经济的高速度发展 307

第四节 商业、财政和信贷工作的生产观点、政治观点、群众观点 310

结束语 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