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评论卷引言 1
第一辑 (1935年-1947年) 3
一年来之中国出版界 3
论所谓“中国本位木刻” 7
走到艺术界 12
艺术家的反省——界外人语(一) 15
谈谈艺术教育——界外人语(二) 17
“不急之务”——界外人语(三) 19
艺术家——界外人语(四) 21
论战时文艺总动员 23
战时文艺总动员 33
介绍山药旦先生的新作《杀家哭庙》 38
文艺的民族形式问题 40
怎样“从生活中学习” 70
文学的基本特征——形象化 76
文学的基本要素——语言 81
怎样选择主题 86
怎样处理题材 90
怎样描写性格 95
怎样创造典型 100
宋词引论 105
呼唤聂耳时代 109
诗的美学尺度 111
论艺术家的骄傲 116
文艺的民主问题 120
评《云岭牧歌》 126
人民文艺问题谈话 134
胜利的确信——在“五四”座谈会上的发言 137
蒋介石绞杀文化 140
第二辑(1956年-1963年) 175
艺术典型与社会本质 175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184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存在着、发展着 190
论郭沫若早期的诗 202
关于老干部写作 217
从工人诗歌看诗歌的民族形式问题 220
在新事物面前——就新民歌和新诗问题和何其芳、卞之琳同志商榷 231
谁说“托尔斯泰没得用”? 245
谈臧克家近作短诗 253
诤友或畏友 262
突破了现有的水平——在电影《风暴》座谈上的发言 265
火热斗争锻炼出好作品——在影片《聂耳》座谈会上的发言 269
题材问题 273
《端方的打算》 283
《在软席卧车里》 285
“共工不死”及其他 288
无产阶级的天才歌手——在《国际歌》作者鲍狄埃逝世七十五周年、狄盖特逝世三十周年纪念大会上的报告 297
李瑛的诗——序《红柳集》 307
第三辑(1978年-1984年) 315
驳“文艺黑线”论 315
从诗歌问题说开去——在《诗刊》诗歌创作座谈会上的发言 323
《风雨文谈》序言 333
短篇小说的大丰收——1980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评选发奖大会开幕词 336
发展百花齐放的新局面——在全国优秀中篇小说、报告文学、新诗评选发奖大会上的开幕词 340
离开讲稿自由谈——在中国作家协会天津分会第二次会员代表大会上的谈话 347
文艺界的光荣职责 354
报告文学随感录 357
祝多民族的社会主义文学百花齐放——在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发奖大会上的谈话 361
主要问题是创造典型人物——在长篇小说座谈会上的发言 370
社会主义文学的新进展——在全国四项文学评奖授奖大会上的谈话 380
文学刊物的特色与社会主义文学的独创性 387
为小木屋呼吁——黄宗英报告文学新作《小木屋》读后记 400
饶阶巴桑的诗——饶阶巴桑诗选《爱的花瓣》序言 405
《沉重的翅膀》修订本序言 411
新时期社会主义文学在阔步前进——在中国作家协会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415
第四辑(1985年-2001年) 459
出色的答卷——陈祖芬系列报告文学读后记 459
重读《黄河东流去》——《黄河东流去》重印本序言 464
在建设精神文明的路上——在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理事座谈上的谈话 470
漫谈革命历史题材的创作——1986年“五一”节在井冈山文联座谈会上的谈话 477
改革与文艺 继承与创新——在江西省文联礼堂谈文艺问题 482
文学家与革命家的完美结合——在纪念茅盾诞辰九十周年大会上的发言 491
关于《王蒙论》的通信——《王蒙论》序 498
起死回生、青春焕发的十年——在“中国新时期文学十年学术讨论会”上的谈话 502
努力表现当代中国人民的精神风貌——中国作家协会第四届理事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开幕词 506
哈尼族的英雄歌——哈尼族民间叙事诗《洛奇洛耶和扎斯扎依》序言 512
诗笔与史笔 515
报告文学的节日 517
许士杰的诗——《椰颂》(诗词集)序言 519
大鹏壮志与开荒牛精神 523
致王蒙同志的信——关于小说《坚硬的稀粥》 525
作家与改革共命运 527
致巴金同志的信——关于《讲真话的书》 530
《惜春文谈》序言 533
谈谈中国文学创作现状 536
《天婚》读后记 542
写给老战友的慰问信——谈韦君宜的《露沙的路》 544
《无梦谷》阅后印象——致叶文玲 546
《赤彤丹朱》读后——致张抗抗 550
谢晋巨片迎回归——祝贺影片《鸦片战争》问世 553
《风中灯》读后——致朱崇山 555
《十字门》的可贵贡献——致朱崇山 559
历史性的贡献——就《走向混沌》致从维熙 562
关于《集体记忆》《大荒冰河》的书简——致张抗抗 564
《狂欢的季节》读后感——致王蒙 568
初读孙毓霜诗集 5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