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第一编 大事记 1
第二编 概述 25
第一章 地理 27
第一节 地理 27
第二节 自然 30
第二章 经济 34
第三章 文教卫生 40
第四章 重大事件 43
第五章 著名人物 45
第六章 名胜古迹 48
第三编 地理 51
第七章 地理位置 53
第八章 建置沿革 54
第九章 政区沿革 57
第一节 明清时期 57
第二节 中华民国时期 58
第三节 建国以来 80
第四节 现行区划 91
第一节 人口变化 99
第十章 人口民族 99
第二节 人口构成 104
第三节 民族 106
第四节 姓氏 109
第十一章 县城 110
第一节 古城 110
第二节 今城 111
第四编 自然 115
第一节 地形 117
第十二章 地形地质 117
第二节 河流 120
第三节 水文地质 126
第四节 土壤 128
第十三章 气候 134
第一节 气候特征 134
第二节 基本气候 135
第十四章 自然资源 141
第一节 土地资源 141
第二节 水利资源 143
第三节 生物资源 147
第四节 光能资源 149
第十五章 自然灾害 150
第一节 主要气象灾害 150
第二节 历年灾害 154
第五编 政治 161
第十六章 中国共产党陵县党组织 163
第一节 党的早期活动 163
第二节 党组织的发展与建设 165
第三节 纪律检查与落实政策 188
第四节 党的历次代表会议 195
第十七章 地方权力机关 199
第一节 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199
第二节 人民代表大会 201
第三节 公民选举 206
第十八章 地方行政机构 208
第一节 清末民国时期政府 208
第二节 日伪县政权 210
第三节 陵县抗日民主政府 211
第四节 陵县人民政府 212
第十九章 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218
第一节 政协组织概况 218
第二节 历届政协委员会 219
第三节 主要活动 221
第二十章 法院 223
第一节 机构设置 223
第二节 法院工作 224
第三节 审判 225
第一节 机构设置 227
第二十一章 检察 227
第二节 人民检察工作 228
第三节 历年办案 229
第二十二章 公安 232
第一节 机构设置 232
第二节 公安工作 234
第二十三章 司法行政 238
第一节 机构设置及职能 238
第二节 法律顾问 239
第三节 公证 239
第四节 基层调解 240
第一节 机构设置 241
第二十四章 民政 241
第二节 社会救济 242
第三节 优抚 244
第四节 复员退伍军人安置 244
第五节 土地征用 245
第六节 婚姻登记 247
第七节 殡葬改革 248
第一节 劳动组织 249
第二十五章 劳动 249
第二节 劳动就业 251
第二十六章 羣众团体 254
第一节 抗日战地动员委员会 254
第二节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255
第三节 妇女联合会 258
第四节 工会 259
第五节 农民抗日救国会 260
第七节 侨联 261
第六节 科学技术协会 261
第八节 少年先锋队 263
第二十七章 国民党陵县组织简况 264
第二十八章 建国后政治运动简述 266
第一节 镇压反革命 266
第二节 贯彻婚姻法 267
第三节 “三反”、“五反” 268
第四节 整风反右 270
第五节 “大跃进” 272
第六节 “四清” 274
第七节 “文化大革命” 275
第八节 解放思想拨乱反正 279
第六编 经济 283
第二十九章 经济制度改革 285
第一节 土地制度与封建剝制 285
第二节 雇工增资与减租减息 288
第三节 土地改革 289
第四节 三大改造 292
第五节 人民公社及其经营管理 295
第六节 生产责任制 299
第七节 人民生活 300
第三十章 经济概述 305
第一节 经济发展状况 305
第二节 经济调整 309
第三节 三中全会以来的变化 314
第三十一章 农业 317
第一节 概述 317
第二节 农业生产 320
第三节 耕作制度及农业技术推广 334
第四节 农业机械 341
第五节 农业气象 348
第六节 地方国营农场 351
第七节 农业管理机构 353
第三十二章 林牧业及水产 355
第一节 林业 355
第二节 畜牧业 363
第三节 水产 370
第三十三章 水利 374
第一节 概述 374
第二节 河道建设 375
第三节 农田水利建设 383
第四节 水利管理机构 391
第三十四章 工业 398
第一节 概述 398
第二节 县属国营工厂简介 405
第三节 县属大集体工厂简介 411
第四节 社办工业 420
第五节 工业管理机构 427
第三十五章 交通 429
第一节 概述 429
第二节 公路 430
第三节 公路桥梁 432
第四节 运输工具 433
第五节 交通管理机构 435
第三十六章 邮电 438
第一节 概述 438
第二节 邮政 439
第三节 电讯 441
第三十七章 电业 443
第一节 电力建设 443
第二节 电网供电 449
第三节 电业管理机构 452
第三十八章 财政税务 453
第一节 地方财政 453
第二节 赋税 456
第三节 财政管理机构 465
第三十九章 金融 468
第一节 金融机构及金融事业的发展 468
第二节 信贷与储蓄 469
第三节 货币 473
第四十章 商业 474
第一节 概述 474
第二节 国营商业 475
第三节 供销合作社 478
第四节 外贸 484
第四十一章 工商、物资、物价管理 489
第一节 工商管理 489
第二节 物资管理 495
第三节 物价 499
第一节 粮油购销 503
第四十二章 粮食 503
第二节 粮油储运 506
第三节 粮油加工 509
第四节 粮食管理机构 510
第四十三章 城乡建设 512
第一节 专业建筑组织 512
第二节 城镇建设 513
第三节 农村建设 516
第七编 军事 519
第一节 清末兵防 521
第四十四章 驻军防务 521
第二节 民国驻军 522
第三节 八路军 523
第四节 日伪军 527
第五节 人民解放军 529
第六节 人民防空和军事设施 530
第四十五章 地方武装 532
第一节 警备队 532
第二节 区队 534
第三节 地方抗日武装 535
第四节 地方民团 538
第五节 匡五县大队 545
第六节 人民武装部 546
第四十六章 民兵 551
第一节 建国前的民兵 551
第二节 建国后的民兵 552
第四十七章 兵役 556
第一节 志愿兵役制 556
第二节 义务兵役制 557
第一节 历代兵事 559
第四十八章 重大兵事 559
第二节 抗日战争中的主要战斗 561
第三节 羣众的抗日活动 571
第四节 支援前线 581
第五节 军调小组来本县调处 583
第六节 剿匪 585
第七节 抗美援朝 587
第八节 军事演习 588
第八编 文化 595
第一节 文化事业的发展 597
第四十九章 文化 597
第二节 文化事业单位 599
第三节 民间文艺 606
第五十章 教育 609
第一节 机构设置 609
第二节 教育事业简述 613
第三节 学制 618
第四节 “七·七”事变前县内各类学校 621
第五节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县内各类学校 624
第六节 建国以来的各类学校 626
第七节 教育经费 638
第五十一章 科学技术 640
第一节 机构设置 640
第二节 科学技术 641
第三节 科技成果 642
第五十二章 卫生 643
第一节 机构设置 643
第二节 卫生工作简述 644
第三节 事业单位 647
第一节 机构设置 653
第五十三章 计划生育 653
第二节 计划生育 654
第五十四章 体育 658
第一节 体育运动委员会 658
第二节 体育运动场地 659
第三节 羣众体育 660
第四节 武术 661
第五节 体育运动大会 663
第五十五章 广播电视新闻报道 664
第一节 广播电视 664
第二节 新闻报道 666
第五十六章 档案 672
第一节 机构设置 672
第二节 档案工作 673
第三节 档案经费 675
第五十七章 文物古迹 677
第一节 古遗址 677
第二节 古墓 678
第三节 古建筑 680
第四节 石刻 681
第五十八章 烈士陵园 684
第九编 人物 687
第五十九章 红军 689
第六十章 烈士 692
第一节 烈士传 692
第二节 烈士英名录 707
第六十一章 名人 754
第一节 模范人物 754
第二节 老干部名录 759
第三节 科技人员名录 760
第四节 知名人士 762
第五节 国民党军政人员 764
第六节 恶霸地主 764
第六十二章 侨民 767
第一节 外侨 767
第二节 华侨(外籍华人) 768
第六十三章 长寿老人 771
第一节 在世者 771
第二节 去世者 772
第一节 名人传 774
第六十四章 历史名人 774
第二节 名人录 781
第十编 社会 787
第六十五章 社会新风 789
第一节 婚姻自主 789
第二节 学雷锋 790
第三节 尊老爱幼 791
第四节 助人为乐 795
第五节 拾金不昧 796
第六节 舍己救人 797
第一节 传统节目 800
第六十六章 节日风俗 800
第三节 风俗 802
第二节 公历节日 803
第六十七章 义和团 811
第一节 义和团在本县的兴起 811
第二节 义和团的组织及其活动 812
第六十八章 宗教 815
第六十九章 道会门 818
第一节 旧社会恶习 823
第七十章 恶习流弊 823
第二节 封建迷信 824
第七十一章 农谚方言传说 826
第一节 农谚 826
第二节 方言 830
第三节 传说 834
第十一编 附录 839
第七十二章 历史自然灾害 839
第一节 散文 844
第七十三章 文学作品选 844
第七十四章 县志编修 868
第一节 旧志历次编修 868
第二节 诗词 872
第二节 旧志序言和跋 872
第三节 碑文选 879
第三节 新志编写 879
第四节 新县志资料来源 883
编后记 8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