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马克思》PDF下载

  • 购买积分:18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孙伯鍨,张一兵主编
  • 出 版 社: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2
  • ISBN:9787214081209
  • 页数:638 页
图书介绍:本书立足于《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第2版(MEGA2),针对所谓“两个马克思”的争论,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形成过程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分析。在此基础上,本书摆脱”体系哲学”的解释框架和僵硬的学科建制,以专题的形式,史论融合,系统地阐述和展开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并聚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方法论,系统探讨若干有代表性的西方思想家的相关理论和观点,建立一种与之进行平等对话的原创性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解释。此外,本书在关涉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的一些焦点问题诸如实践观、历史观、社会观上提出了新的见解。

作者的话 1

导言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150年 1

一 走出唯心主义 2

二 两条逻辑思路的碰撞 11

三 新唯物主义的诞生 19

四 第二国际与马克思主义的庸俗化 29

五 在革命实践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39

六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西方思潮 50

七 走进马克思 61

上卷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第一编 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逻辑基点第一章 直观唯物主义和实践的唯物主义 85

第一节 近代唯物主义的历史局限与思维特点 85

一 近代唯物主义的兴起 85

二 近代唯物主义的思维特征及其对哲学发展的影响 87

三 作为近代唯物主义对立面的近代唯心主义 89

第二节 近代唯物主义在历史观中的失落 91

一 人与环境的二律背反 91

二 费尔巴哈哲学的历史性突破与局限 93

第三节 直观唯物主义、实践人道主义与伦理社会主义 96

一 直观唯物主义与实践人道主义 96

二 实践人道主义与伦理社会主义 98

第四节 实践:新唯物主义的逻辑基点 101

一 从感性对象到感性活动 101

二 新唯物主义哲学的逻辑基点是社会实践 105

第二章 从实践的唯心主义到实践的唯物主义 109

第一节 德国古典哲学的实践唯心主义 109

一 实践理性与价值悬设 110

二 劳动辩证法与黑格尔哲学的主题 112

三 马克思改造黑格尔辩证法的逻辑起点 116

第二节 早期马克思的实践概念 117

一 早期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逻辑建构 118

二 从异化史观向实践观点的回归 123

三 经济学研究与马克思实践概念的升华 126

第三节 作为哲学范畴的马克思的实践概念 128

一 对黑格尔、费尔巴哈哲学的批判 129

二 实践概念的辩证本性:对本质唯心主义与经验唯物主义的拒绝 132

三 实践的社会历史具体性与社会历史生活情境的特殊性 134

第四节 自然、实践、社会、人类:一条崭新的逻辑思路 137

一 自然:社会存在的前提 137

二 实践:社会生活的本质规定 139

三 社会实践与人的本质 141

第二编 历史: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空间第一章 生产:历史的起点和发源地 149

第一节 生产的双重性质:物质产品的生产和社会关系的生产 149

一 物质生产的双重性质 149

二 社会关系的生产 151

第二节 人的生产与物的生产 156

一 两种生产的历史性考察 156

二 向以人为目的的社会的回归 161

第三节 生产、语言与意识 165

一 实践是意识的最切近的现实基础 165

二 意识的社会历史性 170

第二章 历史本质上是生产发展的历史 175

第一节 物质生产是历史的现实基础 175

一 向现实历史基础的回归 175

二 物质生产方式是现实历史的基础 178

第二节 社会历史的现实内容:物质技术结构、交往方式及精神观念的生产和再生产 181

一 社会物质技术结构与交往方式的生产和再生产 181

二 社会精神观念的生产和再生产 189

第三节 社会形态的演进 195

一 历史分期与社会形态 195

二 马克思的“三大社会形态”理论 201

第四节 历史运动中主体和客体的辩证法 204

一 历史主体是“现实的人” 204

二 历史运动中的主体与客体的辩证法 211

第五节 历史与理性 216

一 不是理性支配历史,而是现实历史的发展决定理性 216

二 卢卡奇及法兰克福学派的理性概念和批判理论 218

第三章 历史的辩证法和辩证法的历史 228

第一节 社会实践活动及其历史发展的辩证本性 228

一 唯物主义的实践概念是历史辩证法的基础 229

二 是否存在一种实践辩证法 235

第二节 实践的功能性和中介性作用 239

一 实践的功能性作用 240

二 实践的中介性作用 244

第三节 历史辩证法的结构及其表述 248

一 黑格尔与马克思在辩证法结构上的联系与区别 248

二 如何表述辩证法的结构 257

第四章 历史辩证法的主体向度和客体向度 267

第一节 自然与历史的关系 267

一 马克思以实践为中介所展示的白然与历史的辩证关系 268

二 由新康德主义发端的在自然与历史的关系问题上的方法论讨论 271

三 法兰克福学派对两种自然观的批判 272

第二节 在历史领域中讨论自然辩证法有意义吗 275

一 自然史与人类史 276

二 自然科学与人的科学 279

第三节 历史辩证法的主体向度和客体向度的内涵与表述 283

一 历史辩证法的主体向度与实践本体论在方法论上的区别 283

二 历史辩证法的客体向度与机械唯物主义在方法论上的区别 287

三 双重向度的统一与历史辩证法的整体功能 289

第五章 历史中的一次性和重复性及历史的意义和规律性 292

第一节 历史的进步及其评价 292

一 历史进步的抽象理解和辩证理解 293

二 评价历史事件的主观尺度和客观尺度 295

三 关注现实是评价历史的前提 296

第二节 一次性历史事件的双重分析在历史辩证法中的整体统一 298

一 一次性历史事件的结构性分析和动态分析 298

二 历史整体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是“一次性事件”的辩证基础 301

第三节 对历史的意义和规律的综合理解 304

一 从分离到综合:一种历史的回归 304

二 萨特的整体化尝试:从实践理性到行动现象学 306

三 结构主义的意识形态本质:一种符号幻觉 309

四 综合理解:反对“结构拜符教”与认识论主义 312

第四节 历史目的论与历史决定论的对立及其扬弃 318

一 历史中的目的性与因果性关系 318

二 历史决定论与人的自由 321

三 “历史主义”与结构主义:调和还是扬弃 325

第三编 社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内容第一章 马克思的社会存在论 331

第一节 马克思的社会概念 331

一 类与社会 332

二 马克思的社会概念 339

三 评当今的类哲学 343

第二节 马克思的社会存在论 348

一 马克思的新物质观与社会存在 348

二 通过经济学实现对市民社会的解剖 352

三 社会存在的历史性与结构性 355

四 卢卡奇的社会存在概念及其形而上学残余 359

第二章 社会和历史 364

第一节 历史本质上是社会发展的历史 364

一 人通过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创造自己的历史 365

二 人对自然的关系和人对人的关系的发展是历史运动的本质内容 370

三 个人是什么样的取决于他们的生产方式 374

第二节 社会发展的基本问题 378

一 人的历史还是社会的历史 378

二 社会发展中的历史联系 381

三 社会发展道路的同一性与非同一性 384

四 社会发展的普遍化和一体化趋势 388

第三章 个人和社会 391

第一节 社会:人的生活世界和历史空间 391

一 社会——人的生活世界:社会存在和个人存在 392

二 社会——个人活动的历史空间:社会发展和个性发展 396

第二节 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 400

一 从狭隘的地域性个人向世界历史个人的转变 400

二 从自发分散的个人向着自觉联合的个人转变 406

三 社会本位还是个人本位:一个简短的辨析 413

下卷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方法第一章 批判与超越: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奠基 419

第一节 从自我意识到现实的个人: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起点 420

一 “德意志意识形态”把意识看作是有生命的个人 420

二 “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 425

三 “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 431

第二节 从思辨逻辑到现实历史: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基质 438

一 思辨哲学把“人类的历史变成了抽象的东西的历史” 438

二 现实生活是“真正的实证科学开始的地方” 444

三 “我们仅仅知道一门惟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 450

第三节 从解释世界到改造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革命意义 455

一 “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455

二 “我们的历史观首先是进行研究工作的指南” 459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资产阶级经济学在方法论上的对立 466

第一节 古典政治经济学的非历史、非辩证的方法论 466

一 古典政治经济学方法论的形成与发展 466

二 古典政治经济学方法的相对科学性 474

三 古典政治经济学方法的本质局限性:非历史的和非辩证的 480

第二节 庸俗政治经济学方法的经验主义和拜物主义 486

一 庸俗政治经济学方法的形成 486

二 庸俗政治经济学方法的经验主义和拜物主义 489

第三节 《资本论》的逻辑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典范 497

一 《资本论》中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逻辑方法 497

二 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是科学上正确的方法 504

三 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的一般认识论意义 509

第四节 辩证法、逻辑学和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基本原则 512

一 黑格尔的“三同一”观点及马克思对它的唯物主义改造 512

二 “三同一”只能在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中实现 517

第五节 现代西方经济学方法论的抽象性和庸俗性 520

一 现代西方经济学方法论形成的历史背景 520

二 现代西方经济学方法论的抽象性和庸俗性 524

第三章 唯物辩证法与实证主义的斗争及其当代意义 532

第一节 近代西方哲学变革中的唯物辩证法与实证主义 532

一 近代西方哲学认识论的形而上学特征 533

二 实证主义的崛起及其哲学倾向 538

三 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特征和革命意义 543

第二节 实证主义的意识形态本质及其思维方式的历史演变 548

一 实证主义的内涵:工业文明的实用价值和自然科学进步的乐观精神 548

二 实证主义哲学思潮在20世纪的演变及其影响 551

三 西方主流社会科学的实证主义倾向及其意识形态特征 556

第三节 唯物辩证法反对实证主义的斗争及其当代任务 564

一 列宁对实证主义的批判及其当代意义 564

二 西方马克思主义对实证主义的批判及其理论启示 569

三 唯物辩证法与当代自然科学的发展 573

四 唯物辩证地理解当代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 578

第四章 现象学方法的批判性探讨 582

第一节 现象学方法的历史缘由 582

一 对心理主义的反驳 583

二 如何把握普遍或一般本身 586

三 胡塞尔现象学朝历史哲学转向过程中的方法论嬗变 591

第二节 从现象学到存在主义:哲学方法论的一脉相承 597

一 胡塞尔现象学的基本哲学方法 597

二 海德格尔对现象学方法的改造——本体论化 604

三 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哲学方法与现代科学方法的分流及其非理性的命运 610

四 海德格尔是如何关注时间或历史的 614

第三节 唯物辩证法和现象学方法的对峙与斗争:世纪之交的哲学话题 617

一 从抽象到具体与从“意向意义”到“充实意义” 617

二 “居间”还是中介 622

三 现象学方法的收场:反对方法 627

后记 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