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布风情录》PDF下载

  • 购买积分:15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长布风情录编委会编
  • 出 版 社:
  • 出版年份:2006
  • ISBN:
  • 页数:496 页
图书介绍:

第一章 长布要览 3

第一节 概述、大事 3

概述 3

大事记 8

第二节 村、校、姓氏 38

各村及圩镇概况 38

圩镇 38

石础 38

粘坑 39

蓝塘 40

金华 41

红旗 42

长生 43

长安 44

琴塘 44

源潭 45

北洋 46

栋岭 47

栋新 48

太平 49

横江 49

梅塘 50

学校简介 51

萃文中学 51

蒲江中学 53

长布中心小学 54

石础小学 56

粘坑小学 57

蓝塘小学 57

金华小学 58

红旗小学 58

长生小学 59

长安小学 60

琴口小学 61

道源小学 61

元坑小学 62

北洋小学 62

栋岭小学 63

栋新小学 64

蒲江小学 65

横江小学 66

河汉学校 67

梅塘小学 68

长布姓氏及其分布 69

各姓源流 70

邓 70

叶 72

朱 75

李 78

丘 81

何 82

张 84

郑 89

林 90

卓 91

周 92

陈 94

钟 95

袁 98

徐 99

曾 101

温 103

谢 105

赖 107

廖 109

缪 112

第二章 千秋历史 117

第一节 古今纪事 117

红旗虎形山、罗洋角古文化遗址 117

朱元璋赐名的河汉村 119

太平山高寨里古城堡遗址 125

羌輋径为五华古关隘之一 126

长布邮政旧史 126

古桥录 127

元坑中书馆是梅州足球发源地 128

萃文中学旧址 128

龙輋凹一带原有三座旧茶亭 130

长布古今隶属辖区谈 130

清末至民国时期长布所辖乡村及相关情况 132

马头寨的兴灭 132

长布圩及其三座石桥 133

私立萃文初级中学 136

解放前长布设立国民学校及私立学校的有关情况 137

1945年长布人口情况 138

白云生处的人家 138

今昔太平街 140

比共和国年轻十岁的凹头村 142

长生永久陂 143

森工、“松香”话当年 144

1955年长布各小学学生人数情况表 145

解放以来长布镇历届党政主要领导名录 146

第二节 革命斗争史 148

壮丁集训队 148

北洋黄泥塘——培养抗日骨干的场所 148

北洋揭石坳伏敌记 150

仙溪坜战斗 151

解放军突袭横江自卫队 152

税站壮歌 153

张炯文保护革命同志的故事 154

一场一触即发的战斗 156

陈汝棠先生及其在老富家(老虎丫)的地下活动 157

国防教育基地——七星嶂 160

七星嶂防空哨所建立概况 162

1965年1月长布七星嶂地区反空降演习情况 163

第三节 独特民居 166

长生石屋“凤文楼” 166

掌上摇珠——石马山下河塘楼 167

永丰当铺 169

金狮岭下保和楼 170

观国楼 171

栋新村的四角楼 172

福珠祖祠 173

河汉村的客家围龙屋 174

长布房屋建筑的特色 175

第四节 教堂寺庙 179

天主教会概况 179

驰名中外的元坑基督教会 180

元坑教会补遗 184

红旗文祠及长生庵 185

长生庵记旧 185

梅葵斋庵的兴衰 186

栋岭“万钦法院”庙 187

长生“官子角”的由来 189

琴塘南海观音寺 190

太平山张公仁爷庙坛及有关“奉朝”庙会 192

第五节 见证岁月 194

长布人的传统衣饰 194

石磨、砻、碓 196

鸡公车 199

纺纱、织布、染衣 199

石阶路 201

第三章 旖旎风光 205

第一节 石马山游览区 205

雄奇秀美的石马山 205

石马嘶风 207

东坡亭 208

仙溪湖 209

银洞锣声 209

水口山瀑布 210

玛瑙礤飞瀑 211

新娘潭与酒缸潭 212

客兴园 213

笔架凌霄 213

保王爷古山寨 214

客家村遗址 215

七仙浴湖 216

天险双门墩 217

石马山生死树 218

仙溪河石滩 220

第二节 奇丽景观 221

蒲江古榕 221

洋塘山麓景致多 222

“森林公园”——泥坑山 224

梅葵“水帘洞” 225

北洋村千年红椎树 226

四角山的桫椤 227

长布山花知多少 227

琴塘村古枫树 228

第四章 建设成就 231

第一节 农业、企业、水电 231

农业生产大发展 231

民营企业异军突起 233

水利水电事业创辉煌 234

第二节 基础设施建设 237

邮政、电信事业日新月异 237

山区处处是坦途 239

长布圩镇面貌新 242

第三节 教育、广电、卫生 244

教育事业写新篇 244

广播电视事业发展概况 247

迅速发展的医疗卫生事业 247

“赤脚”走过四十年 251

第五章 传统文化 255

第一节 文艺与体育 255

文艺活动概况 255

农村文化室 258

电影事业的发展 260

长布公社文工团 261

长布山歌 261

文艺人才辈出 267

长布人民不言穷十场狮里九场龙 270

陶上花灯 277

体育运动史话 278

家庭兄弟篮球队 281

长布的象棋活动 282

第二节 民间传说 284

石马的传说 284

鸦鹊潭的传说 285

烂宫的传说 289

石马山的传说 292

“猛虎”和“巨蟒” 292

缪明纲蘸墨吃粄的传说 293

源潭蕉窝坳的来历 294

狗崆里的传说 294

杨梅树径与老咱伯 295

鲤鱼石的传说 298

大力二的传说 299

铁扇关门的传说 301

牛嫲坑的传说 302

四角山趣事 304

磨子石的传说 305

北洋“塘”名众多的传说 307

吃鸡树的传说 308

叶玉堂济困扶危的故事 309

世上难遇百岁人 310

邓屋棕屐响叮当 311

轿夫让路 312

张大胆杀鬼 313

朱义学诗巧取宝 314

第三节 谚语、方言、歌谣 317

农谚 317

口头语言小辑 319

流行于长布的部分歇后语 321

长布方言辑 325

部分传统生产生活用具名称 329

歌谣 330

第四节 对联与姓氏堂号 332

对联集锦 332

各姓堂号及堂联 335

第六章 民情习俗 341

第一节 传统节日 341

我镇乡村的重要节日 341

长布清明天下奇 342

河汉缪家祠正月十二赏花灯 344

七月半的由来 345

第二节 民情 347

婴儿出生到“做碓(对)”的传统礼仪 347

长布人的衣食住行 350

打醮 354

分家、打灶头与暖火灶 356

第三节 习俗 357

过春节的习俗 357

长布人的结婚习俗 359

闹洞房 361

补天穿 363

挂葛藤、苏茅、艾的习俗 364

长布人的丧葬习俗 365

太平张氏丧葬习俗 370

第七章 饮食特产 373

第一节 饮食 373

炸皮猪肉 373

甜粄 374

酿粄 374

酿豆腐 375

炸豆腐角 376

人见人爱的鸡哩老酒 377

长布人喜欢吃熟米饭 378

长布小食 379

炒“米里”与打“米橙” 379

解放前度饥荒的主要食物 381

第二节 特产 382

石花 382

长布香菇 383

高山茶油 384

名优产品——土茯凉茶 385

萝卜苗粉 386

横江煤炭 386

棕屐 387

第八章 人物风采 391

第一节 人物简介 391

政界 391

张汝德 391

张树棠 391

曾家昌 391

邓染原 391

叶春 392

曾为光 392

廖容文 392

李恩 392

张定 393

曾文波 393

李英 393

曾民 393

曾文涤 394

徐魁 394

徐丹华 394

邓国雄 395

徐碧娥 395

李根培 395

张德芳 395

徐超凡 395

曾旭权 396

金刚 396

谢庭培 396

赖习业 396

缪桂尚 396

曾文光 397

徐超禹 397

张国良 397

廖炳源 397

廖宏中 397

谢金泉 397

李汉民 398

张凯 398

叶健球 398

曾文汇 399

张怀忠 399

廖茂强 399

曾木胜 399

谢天粦 399

张展中 399

曾辉远 400

徐建 400

周克玲 400

王宗琳 400

曾兴祥 400

梁运燕 401

郑育琴 401

曾远良 401

廖展林 401

徐东绚 401

谢伟民 402

周伟雄 402

廖瑞奇 402

钟展球 403

曾定波 403

邓秀霞 403

李小明 403

李森 403

军界 404

缪茂宗 404

廖其生 404

张树桥 404

徐郁文 404

张威烈 405

曾育方 405

李兆元 405

徐义达 405

张兴民 406

张少岳 406

曾繁荣 406

曾国怀 407

张定人 407

曾育才 407

李学深 407

张德富 408

谢仲民 408

谢石华 408

曾增 408

周运泉 408

廖其信 408

陈其常 409

张大福 409

廖维宏 409

张瑞源 410

邓育宏 410

曾水祥 410

郑国振 410

曾泗水 411

张锡灵 411

钟锦华 411

张福良 411

缪群彩 412

张振华 412

曾伟民 412

张水清 412

李赐奇 412

科技文卫宗教界 412

周来义 412

李学业 412

徐楚 413

缪新德 413

廖裕银 413

张均明 414

陈乃煌 414

徐君明 414

陈乃赵 414

邓昭添 415

钟胜福 415

李彦明 415

李瑞章 416

张福林 416

曾祥福 416

张树谋 417

廖新标 417

卓展琴 417

钟翠英 418

曾文济 418

廖育福 418

廖甫基 418

李学浩 418

廖奎章 418

卓尚廉 419

张达人 419

周茂福 419

曾文俊 419

李春鹏 419

曾石林 420

缪伯琴 420

张化祥 421

徐玉清 421

廖新力 422

周焕真 422

廖华恩 422

曾桂华 422

谢天培 423

廖向阳 423

赖汉生 424

张天赐 424

张宇 424

廖少枢 425

谢天云 425

廖宝成 425

缪德良 425

廖振金 426

廖应祥 426

张远萍 426

徐东锋 427

徐光华 427

邓远飞 427

张志钧 428

李树生 428

张健洲 429

郑军 429

赖爱萍 429

廖宏清 429

曾优祥 429

邓扬萍 430

邓日忠 430

谢鹏飞 430

邓建文 430

李斌 430

李蔚 430

廖雄球 430

李云通 431

李国柱 431

企业界 431

张恩来 431

缪林康 432

缪志彬 432

张测谋 432

缪寿良 433

廖俊元 434

张国富 434

廖汉杰 434

张瑞兴 435

英烈 435

郑兴 435

曾道良 435

李球 436

邓谋 436

曾远洲 436

郑汉中 436

廖立中 436

李荣州 436

张桂龙 436

张我雄 436

郑亚海 436

李治安 436

廖亚拾 437

陈乃胜 437

温金先 437

曾文浩 437

赖安 437

罗俊珍 437

先模代表 438

张碧其 438

李炳华 438

郑天福 438

缪火康 438

李睦良 439

张顺成 439

邓铁桥 439

邓锡成 440

廖新烈 440

廖育宏 440

邓胜强 440

胡梅英 440

廖道林 440

张火枢 441

张银霞 441

张坤泉 441

张丽红 441

廖百年 442

李翠云 442

缪伯腾 442

叶钦彩 442

贤达、名人 443

邱伟峰 443

廖化平 443

廖其铭 443

曾水成 444

百岁老人 444

曾招真 444

曾六妹 444

李乃光 444

陈五妹 445

张二妹 445

张四妹 445

张信珍 445

张惠娇 445

廖永凤 446

张化明 446

李兰妹 446

缪二妹 446

曾繁谦 447

徐添招 447

第二节 各类人物名录 448

离休干部 448

市级文艺家 449

第三节 人物传记 451

人间正道 真我风采——全国著名企业家缪寿良纪实 451

余音久旋——记已故著名作曲家徐东蔚 461

作家张化祥 462

桑梓情深 不忘故土——记旅港同胞张恩来先生 465

多才多艺的廖品璋 466

万里千担不歇肩——记梅县地区冶金局劳动模范李子金 468

教坛上的孺子牛——曾桂华 469

附录 475

第一节 风采广角 475

九十岁照样驶牛耕田 475

太平村古井 477

塘名何其多 478

兴学育人的蒲江陇西乡贤会 479

红旗、圩镇老人康乐会 479

发挥余热,老有所为——太平村老人会纪实 481

长布是华侨之乡 483

山货荟萃 483

第二节 长布行吟 484

为“石马山风光”题赋 484

赞石马山 484

石马山吟 484

石马嘶风 485

长布行 485

石马山(三首) 486

长布清明集市节 486

长布行七首 487

春游长布杂咏 489

石马嘶风(石马山) 489

石马嘶风赋 490

春游石马山 490

长布行 490

石马山 491

石马山(二首) 492

石马髻雄姿 492

第三节 山水颂歌 493

石马山(独唱) 493

后记 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