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针灸通释 经典针灸学》PDF下载

  • 购买积分:13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
  • 出 版 社:
  • 出版年份:2222
  • ISBN:
  • 页数:391 页
图书介绍:

第一章 经典经络学 1

第一节 经络的基本意义 1

第二节 十二经脉 3

一、十二经脉的名称、循行和主病 3

1. 手太阴肺经 3

2. 手阳明大肠经 3

3. 足阳明胃经 4

4. 足太阴脾经 6

5. 手少阴心经 7

6. 手太阳小肠经 7

7. 足太阳膀胱经 8

8. 足少阴肾经 9

9. 手厥阴心包经 10

10. 手少阳三焦经 11

11. 足少阳胆经 12

12. 足厥阴肝经 13

二、十二经脉的表里属络关系 16

三、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规律 17

四、十二经脉的流注 17

五、十二经脉的长短 18

六、十二经脉血气的多少 20

七、营卫在经脉中的运行 21

第三节 十二经别 24

第四节 十二经筋 32

第五节 十二皮部 42

第六节 十二经水 45

第七节 奇经八脉 47

一、奇经八脉的循行、功能和主病 47

1. 任脉 47

2. 督脉 48

3. 冲脉 49

4. 带脉 51

5. 跷脉 51

6. 维脉 52

二、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的关系 54

第八节 十五络脉 57

第九节 经脉与络脉的区别 62

第十节 经络的生理功能 66

第十一节 经络的病理反应 69

第十二节 经络的诊断应用 71

第十三节 经脉与标本、根结、气街、四海的关系 80

一、经脉与标本 80

二、经脉与根结 83

三、经脉与气街 85

四、经脉与四海 86

五、经络分布词解 89

第二章 经典腧穴学 96

第一节 腧穴的含义 96

第二节 腧穴的定位法 97

第三节 常用经穴 104

一、足太阳经腧穴 105

二、足少阳经腧穴 106

三、足阳明经腧穴 107

四、手太阳经腧穴 108

五、手阳明经腧穴 109

六、手少阳经腧穴 109

七、督脉腧穴 110

八、任脉腧穴 111

九、冲脉腧穴 112

十、其他经腧穴 112

第四节 颈部腧穴 113

第五节 骨缝腧穴 114

第六节 治热腧穴 115

第七节 治水腧穴 116

第八节 特殊腧穴 120

1. 五输穴 120

2. 下合穴 129

3. 原络穴 132

4. 俞募穴 136

5. 八会穴 139

第三章 经典刺灸学 141

第一节 针法灸法的起源 141

第二节 针法 142

一、运用针法要注重整体观念 142

二、针具的分类与功用 143

三、针刺的操作方法 149

四、针刺方法的分类 151

1. 五刺法 151

2. 九刺法 153

3. 卜二刺法 155

4. 血络刺法 158

5. 燔针刺法 161

6. 缪刺法 163

7. 巨刺法 172

8. 三变刺法 175

9. 五邪刺法 175

10. 五节刺法 177

11. 五微刺法 179

12. 六变针法 182

13. 寒热针法 184

14. 深浅针法 185

五、针刺守神 193

六、针刺候气 196

七、针刺调气 197

八、针刺寻气 199

九、针刺得气 201

十、针刺补泻 202

1. 迎随补泻 205

2. 疾徐补泻 207

3. 呼吸补泻 208

4. 开阖补泻 209

5. 提插补泻 211

6. 子母补泻 211

7. 补泻效应 213

8. 补泻危害 214

十一、针刺时机 221

十二、针刺时间医学 222

十三、针刺禁忌 230

十四、针刺事故 236

十五、针刺晕针 240

十六、针刺滞针 241

十七、针刺疗程 241

第三节 灸法 242

一、灸法适应证 242

二、灸法补泻 245

三、灸法禁忌证 246

第四节 灸法疗效 247

第四章 经典治疗学 248

第一节 治疗总论 248

一、脏腑的生理功能及脏腑经脉辨证 249

1. 肺与大肠 251

2. 脾与胃 251

3. 心与小肠 252

4. 肾与膀胱 253

5. 心包与三焦 253

6. 肝与胆 254

7. 五脏与六腑 254

二、防治原则 255

1. 未病先防 255

2. 既病防变 256

3. 标本缓急 257

4. 补虚泻实 258

5. 因人制宜 260

三、施治方法 261

第二节 治疗各论 263

1. 五脏病 263

2. 六腑病 269

3. 六经病 274

4. 寒热病 277

5. 热病 279

6. 疟疾 290

7. 头痛 297

8. 心痛 302

9. 癫证 306

10. 狂证 308

11. 痫证 311

12. 痉证 314

13. 中风 315

14. 腰痛 318

15. 痹证 323

16. 痿证 330

17. 咳嗽 334

18. 喘证 337

19. 厥证 339

20. 胀病 343

21. 水肿 346

22. 呃逆 348

23. 呕吐 350

24. 腹满 352

25. 鼓胀 354

26. 霍乱 356

27. 虫证 357

28. 泄泻 359

29. 疝气 361

30. 癃闭 364

31. 痈疡 366

32. 瘰疬 370

33. 麻风 372

34. 眼病 373

35. 耳病 376

36. 鼻病 378

37. 咽病 380

38. 喉病 381

39. 齿病 384

40. 舌病 386

41. 面瘫 388

42. 面痛 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