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何谓佛学 1
第二节 佛学与一般宗教及世间学问的异同 3
第三节 佛教的基本特质 5
第四节 如何了解佛学 8
第五节 佛学的主要课题 9
第六节 本书的内容与结构 10
第二章 佛陀、佛教与佛法 19
第一节 佛陀所处的时代 19
第二节 佛陀的生平 25
第三节 佛教教团 28
第四节 佛陀教法的特色 40
第五节 四圣谛与三法印 45
第三章 缘起思想 61
第一节 缘起思想的意涵 61
第二节 原始佛教的缘起观——十二缘起 63
第三节 部派佛教的缘起观 67
第四节 中观学派的缘起思想——缘起性空 71
第五节 唯识学派的缘起思想 80
第六节 如来藏缘起 86
第四章 佛教的心识论 97
第一节 佛教心识说的课题 97
第二节 原始佛教的心识说 99
第三节 部派佛教的心识说 105
第四节 唯识的心识说 113
第五节 如来藏的心识说 126
第五章 无我思想 133
第一节 无我思想的时代背景与意涵 134
第二节 原始佛教的无我思想 138
第三节 部派佛教的无我思想 149
第四节 初期大乘佛教的无我思想 161
第五节 中观学派的无我思想 165
第六节 唯识学派的无我思想 174
第六章 佛性思想 181
第一节 佛性概念释义 181
第二节 佛性思想的起源 182
第三节 印度大乘经典中的佛性思想 185
第四节 中国佛性思想的发展 192
第七章 佛教的二谛说 221
第一节 二谛的意涵 222
第二节 二谛思想的起源 226
第三节 部派佛教的二谛思想 230
第四节 《般若经》的二谛思想 235
第五节 中观学派的二谛思想 239
第六节 唯识学派的二谛思想 246
第八章 佛教的语言观 253
第一节 原始佛教实效论的语言观 254
第二节 部派佛教语言的实在论 259
第三节 《般若经》但名无实的语言观 262
第四节 中观学派的唯名哲学 267
第五节 唯识学意念论的语言观 272
第六节 禅宗的语言观 278
第九章 佛教的修行观 293
第一节 戒学 294
第二节 定学 312
第三节 慧学 321
第十章 佛教的慈悲观 329
第一节 慈悲的意涵 329
第二节 慈悲与菩萨思想的关联 335
第三节 三种慈悲 338
第四节 慈悲与空思想 343
第五节 慈悲的培养与实践 349
第十一章 生死智慧与终极关怀 357
第一节 一般的生死观 357
第二节 佛教的生死观 363
第三节 无我的轮回观 366
第四节 佛教生死观的终极意义 385
第五节 临终关怀 388
梵文巴利文对照总表 393
索引 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