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杨荣国同志在湖南省理论讨论会上的讲话 1
二、中国哲学史名词试解 1
尊天神 1
反天神 1
五行 2
八卦 2
阴阳 3
乾坤 3
道器 4
形而上和形而下 4
《周易》 4
《尚书》 5
《周礼》 5
柳下跖 6
诸子百家 6
儒家 7
孔丘 7
《论语》 8
《大学》 9
天命 9
仁 10
正名 10
生而知之 11
上知下愚 11
克己复礼 11
忠恕 12
中庸之道 12
礼治 13
德治 13
义利之辨 14
管子 14
邓析 15
少正卯 15
刑名之学 16
墨家 16
墨翟 17
非命 18
兼爱 18
法家 19
李悝 19
西门豹 20
吴起 20
法治 20
耕战 21
明法审令 21
申不害 22
慎到 22
商鞅 22
《商君书》 23
思孟学派 24
子思 24
《中庸》 25
天人合一 26
慎独 26
内省 27
正心诚意 27
孟轲 27
《孟子》 28
道统 29
先知后觉 29
良知良能 29
性善论 30
仁政 30
王道和霸道 31
道家 32
老庄学派 32
老聃 33
《道德经》 33
道 34
无为 35
庄周 35
庄子 36
为我 36
形神 36
兵家 37
孙武及《孙子兵法》 38
孙膑及《孙膑兵法》 38
名家 39
惠施 39
公孙龙 40
《墨经》 41
荀况 41
《荀子》 42
天人相分 43
性恶论 43
韩非 44
《韩非子》 45
法、术、势 45
《礼记》 46
《仪礼》 47
杂家 47
农家 47
阴日家 48
纵横家 48
陈胜吴广起义 50
董仲舒 51
《春秋繁露》 52
神学目的论 52
三纲五常 53
性三品说 53
伦常 54
三统三正 54
大人感应 54
桑弘羊 55
《盐铁论》 56
谶纬 56
《白虎通义》 57
桓谭 58
王充 58
《论衡》 60
黄巾起义 61
曹操 61
玄学 62
何晏 62
王弼 63
贵无论 63
郭象 64
裴頠 64
崇有论 64
《列子·杨朱篇》 65
鲍敬言 65
佛教 65
禅宗 66
范缜 66
《神灭论》 67
傅奕 68
吕才 69
韩愈 69
李翱 70
柳宗元 70
《封建论》 71
刘禹锡 71
天人交相胜 72
黄巢起义 72
王小波、李顺起义 73
周敦颐 74
邵雍 74
张载 75
虚空即气 76
程颢 76
程颐 77
二程 77
理学 77
程朱学派 78
心学 78
陆王学派 79
理先气后 79
格物致知 79
王安石 80
王安石新学 81
王安石的“三不足”思想 81
天道尚变 82
沈括 82
方腊起义 83
朱熹 83
《四书集注》 84
理一分殊 84
存天理,去人欲 85
陆九渊 85
陈亮 86
叶适 86
事功学派 87
红巾军起义 87
王守仁 87
致良知 88
知行合一 89
罗钦顺 89
王廷相 90
张居正 90
重“实效” 91
王艮 92
泰州学派 92
李贽 93
《焚书》 94
《藏书》 94
利欲学 95
李自成起义 95
黄宗羲 96
《明夷待访录》 96
顾炎武 97
王夫之 97
理在气中,道不离器 98
静者静动 98
知必以行为功 99
颜元 99
戴震 100
道主统 理主分 101
理存欲中 101
龚自珍 103
一代之治,即一代之学 104
三元里平英团 104
魏源 104
天下物无独必有对 105
变古愈尽,便民愈甚 105
林则徐 106
太平天国革命 106
洪秀全 107
《天朝田亩制度》 108
乱极则治,暗极则光 108
洪仁玕 108
革故鼎新 109
新天、新地、新人、新世界 109
曾国藩 109
资产阶级改良主义 110
戊戌变法 111
康有为 111
“三世说” 112
《大同书》 113
谭嗣同 113
《仁学》 114
严复 114
《天演论》 115
“以太” 116
体用一致 116
洋务派 116
张之洞 117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17
义和团运动 117
资产阶级革命派 118
章炳麟 119
訄书 120
孙中山 121
三民主义 122
知难行易 123
“生元”论 124
民生史观 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