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我的故乡 1
第二章 我的家世 3
第三章 坎坷的童年 7
(一)日本侵略,华夏遭殃 7
(二)少年丧父,茕孑无依 11
(三)三年内战,征兵征粮 15
(四)盗贼横行,民不聊生 16
(五)胡匪窜境,突遭横祸 23
第四章 旧社会的农、工、商业 29
(一)旧社会的农业 29
1、水利设施 29
2、水稻的种子 32
3、耕作方法 33
4、林业和其它作物 36
(二)旧社会的工、商业 37
第五章 旧社会贫困的根本原因 38
(一)农民失去土地,佃耕受剥削 38
(二)张开大口的高利贷 40
(三)囤积居奇,抬压物价 41
(四)货币贬值,“牛猪上壁” 42
第六章 旧社会的生活状况 43
(一)穷人的生活 43
(二)富人的生活 47
第七章 解放后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49
(一)迎接解放,读完高小 50
(二)清匪反霸,退租退押 52
(三)实施新婚姻法 55
(四)划阶级,定成份,开展清算斗争 56
(五)实施土地改革 63
(六)劳动光荣,发家致富 64
第八章 粮食统购统销,棉布定量供应 68
第九章 “一化三改造”运动 72
第十章 农业社的机构和管理 79
(一)收入和分配管理 79
(二)耕作技术改革 82
(三)兴修水利 83
(四)调整插花地 84
第十一章 中秋月圆与新的工作岗位 85
第十二章 “三面红旗”运动 88
(一)全民大闹钢铁 89
(二)人民公社运动 92
(三) 浮夸风,瞎指挥 95
第十三章 三年经济困难时期 98
(一)人祸带来的灾难 99
(二)政策放宽,物质多了 106
(三)开展“五反”运动 108
第十四章 在农业银行工作的年代 109
(一)掀起学习毛主席著作高潮 110
(二)端午节的洪水 112
(三)在汕头地区干部学校学习 113
1、游览开元寺 115
2、游西湖引发神鬼的争论 115
3、韩湘造桥留三眼 118
(四)开展扶贫 119
(五)出席省劳模大会 121
(六)东石银行工作 122
1、在大巷队蹲点 123
2、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的开始 126
3、上海一月夺权风暴,全国一片大乱 130
4、春耕时节,飞机散发传单 133
5、两派大搏斗 134
6、贯彻七三、七二四布告 138
7、红色的海洋 140
第十五章 在石正公社工作的年代 141
(一)农业学大寨 142
(二)富石水库的兴建 148
(三)富石水库的移民 150
(四)令人震惊的“九·一三”事件 156
(五)整齐的方块田 157
(六)三十七华里的西灌渠 161
(七)巨星陨落,山河咽 169
(八)打倒“四人帮” 172
第十六章 在上举公社工作的年代 174
(一)不好直说的话 174
(二)一年三次大整风 176
(三)赴昔阳、大寨参观 179
(四)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181
(五)快速增长的人口,实行“急刹车” 184
(六)二十五年农业集体化的终结 188
(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192
1、群众要致富、集体要建设,如何挣钱 193
2、龙文、下举、咸水公路建设 196
3、上举影剧院建设 199
4、咸水电站建设 201
5、苏坑、上山林场的兴办 209
6、难忘的接待 210
7、能人治厂,走出山门创新业 212
第十七章 财政工作的十二年 215
(一)干一行,爱一行 216
(二)慈母仙逝,愧疚终身 222
(三)城市改革带来的变化 223
1、城市在发展,农村在变化 224
2、商、供、粮企业,经营困难 227
3、国有工业,方兴未艾 229
4、财政工作有了转机 230
(四)一九八九年的“六·四”风波 232
(五)连年的水、旱灾害 239
(六)南巡讲话,划时代的转折点 244
(七)实现财政自给借款 246
(八)竹岭电站建设 248
(九)平城历史性的建设 251
(十)财政周转金的历史功绩 255
(十一)党政机关办实业 259
(十二)全国实行分税制 262
(十三)沉渣泛起 266
(十四)最后一班岗 270
1、机关住房制度改革 271
2、最后一次接待厅长 273
3、平安着陆 275
第十八章 游览过的地方 277
(一)厦门之行 277
(二)走遍“天涯海角” 278
(三)首次北京之行 282
(四)顺途游览南京 287
(五)登上庐山 290
(六)公务香港 294
(七)新、马、泰之行 297
(八)青岛休养 304
(九)华东五市游 306
(十)西安之行 311
(十一)华山游览 314
(十二)洛阳、郑州、开封之行 316
第十九章 夕阳无限好 319
第二十章 感悟人生 322
第二十一章 期望国家繁荣昌盛 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