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1
凡例 3
概述 5
大事记 9
第一章 建置 69
第一节 沿革 69
第二节 镇府驻地 76
第三节 圩镇 77
第四节 管理区(居委会) 78
第二章 自然环境 90
第一节 位置、面积 90
第二节 地形、河流 90
第三节 土壤 90
第四节 气候 91
第五节 矿藏 91
第六节 灾害 92
第七节 动、植物资源 95
第三章 人口与计划生育 102
第一节 境内姓氏迁入简述 102
第二节 人口变化 103
第三节 人口结构 104
第四节 农民生活 111
第五节 计划生育 112
第四章 生产关系变革 116
第一节 废除剥削的土地所有制 116
第二节 农业组织形式 120
第三节 人民公社 121
第四节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23
第五章 农业 125
第一节 耕地与劳动力 125
第二节 农田基本建设 126
第三节 农用机具 127
第四节 土地管理 129
第五节 粮食生产 130
第六节 农业科技 133
第七节 畜牧兽医 136
第六章 林业 138
第一节 林业简况 138
第二节 森林分布 139
第三节 林业机构设置 140
第四节 林业管理 146
第五节 林产经营 149
第六节 林场 152
第七节 林业专业户、重点村 155
第八节 林业科研 159
第七章 水电 161
第一节 水力资源 161
第二节 水电站 161
第三节 水电管理 167
第八章 村镇企业 169
第一节 个体手工业 169
第二节 联合体工企业 169
第三节 集体企业 170
第四节 引进私营企业 173
第九章 交通、邮电 175
第一节 交通 175
第二节 邮电 180
第十章 商业 184
第一节 私营商业 184
第二节 供销合作社 185
第三节 商品购销 189
第四节 镇办商业 191
第五节 集贸市场 191
第六节 食品站 192
第七节 工商行政管理机构 193
第十一章 粮食 195
第一节 粮食管理机构 195
第二节 粮食购销 197
第三节 木薯收购 200
第四节 调运与储存 200
第十二章 财税、金融 201
第一节 建国前财政税收 201
第二节 建国后财政税收 202
第三节 金融 204
第四节 保险 210
第十三章 政党、群团 212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 212
第二节 群众团体 253
第十四章 政权 259
第一节 民国时期行政设置 259
第二节 民国时期地方民主政权 264
第三节 建国后行政设置 264
第四节 人民代表大会 266
第十五章 司法 299
第一节 机构设置 299
第二节 治安管理 300
第三节 民事纠纷调解 301
第十六章 民政 303
第一节 优抚 303
第二节 社会救济 305
第三节 社会福利 308
第四节 老区建设 309
第五节 婚姻登记 317
第六节 港澳台同胞 319
第十七章 军事 320
第一节 驻军 320
第二节 地方武装 321
第三节 民兵 323
第四节 兵役 323
第五节 兵事选录 326
第十八章 教育 328
第一节 管理机构 330
第二节 幼儿教育 332
第三节 小学教育 332
第四节 中学教育 337
第五节 成人业余教育 339
第十九章 文化 342
第一节 机构及设施 342
第二节 群众文艺团体 348
第三节 革命文物 352
第四节 古建筑 358
第五节 传说、故事 360
第六节 文艺创作 366
第七节 胜迹 390
第二十章 卫生、医药 392
第一节 医疗机构 392
第二节 卫生防疫 399
第三节 妇幼保健 406
第四节 药品购销 408
第二十一章 风俗 410
第一节 生活习俗 410
第二节 岁时习俗 413
第三节 红白诸事 416
第四节 庙会 423
第五节 陋习 425
第二十二章 方言 427
第一节 词汇 427
第二节 谚语 434
第三节 歇后语 439
第四节 寓语 440
第二十三章 人物 441
第一节 人物传略 441
第二节 英名录 459
第三节 劳模先进 465
第四节 出席全国、省代表大会名录 471
编后记 472
捐资芳名录 4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