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太玄真一本际经》产生的时代及思想背景 1
一 时代背景 1
二 思想背景 9
本章结语 13
第二章 “本际”义与《本际经》 15
引言 15
第一节 《本际经》之“本际”义 21
第二节 “本际”与“无记” 25
一 “本际外道”与佛教中的“本际说” 25
二 佛教经典中的“本际” 30
第三节 “本际”“道”“自然” 32
一 吉藏所理解的“本际”与“道” 32
二 《老子》之“道”的思想特征与“本际” 33
三 《老子》之“自然”的思想特征 37
四 佛道论衡中的“本际”、“道”、“自然” 40
第四节 “自然”与“因果” 46
一 “本际”之辩背后的“自然”与“因果”之争 46
二 “因果”“自然”“因缘” 49
三 中古道教对佛教因缘及轮回报应学说的吸纳 50
四 《本际经》中的“因果”与“因缘” 57
第五节 “本际义”与中国佛教 61
一 《宝藏论》中的“本际”义 61
二 永明延寿之《宗镜录》中的“本际”义 64
本章结语 66
第三章 《太玄真一本际经》的道体论思想 69
引言 69
第一节 从道家之“道”到道教之“道” 71
一 “道论”与本体论 71
二 中国哲学语境中的“道” 76
三 “道”的实体化与“神化” 78
四 “道体”的彰显 85
第二节 “道体”与“元始天尊” 88
一 《本际经》论“道” 89
二 “无本”与“空” 101
三 “人性”与“神性” 120
四 “法身”义滥觞 126
第三节 “道体”与“法身” 145
一 “法身”为本 146
二 诸分身是“迹” 156
三 “本迹”义源流 166
四 “法身”与“神本” 179
本章结语 203
第四章 《太玄真一本际经》的道性论思想 206
引言 206
第一节 《本际经·道性品》对“道性”的定义 207
第二节 “道性”与“心性”——《本际经》道性论思想特征 219
第三节 道教“心性”思想源流 231
第四节 “道性”思想的理论嬗变——《本际经》之外的道性论 244
本章结语 269
第五章 《太玄真一本际经》的判教思想 271
引言 271
第一节 判别“正经”、“正法” 273
一 “天台”智?、“三论”吉藏判释“外道”和“俗学” 273
二 “十二印”——《本际经》的十二条判教标准 279
三 “十二法印”的理论特质 281
四 “法印”中的“大我”及“常、乐、我、净”思想 285
五 “大我”之说与中古时期的佛教中国化 290
第二节 “重玄”之道与大乘道教 297
一 “重玄”概念的提出与定义 297
二 “重玄”解释学与《本际经》中的“重玄”之道 300
三 中观般若学视域中的“重玄”之道与鸠摩罗什《老子注》 310
四 《本际经》中的“二谛”、“中道”思想 315
五 中国佛教思想界视域中的“重玄” 328
第三节 分别教法 332
一 “具十二印”与“应三洞者” 332
二 “三洞”与三洞分类法 333
三 “三洞”与“三乘” 338
四 《本际经》中的“三乘”与“十二事” 343
第四节 《本际经》与道教经教体系 352
一 灵宝派经教思想流变及《本际经》的灵宝派经教思想特征 352
二 《本际经》对灵宝经教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358
本章结语 364
结语 366
参考文献 374
后记 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