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 述 1
第一篇 自然地理概况 7
第一章 自然条件 7
第一节 地形地貌 7
第二节 土壤植被 9
第三节 气候 10
第二章 江河水系 16
第一节 第二松花江 16
第二节 松花江 18
第三节 拉林河 19
第四节 泡沼 21
第三章 水资源 22
第一节 大气降水 22
第二节 地表径流 24
第三节 地下水 24
第四节 江河水 26
第五节 水资源利用现状 28
第二篇 水旱灾害 30
第一章 洪涝灾害 32
第二章 抗洪涝纪实 36
第一节 1951年抗洪纪实 36
第二节 1956年抗洪纪实 37
第三节 1957年抗洪纪实 39
第三章 旱灾 41
第四章 抗旱纪实 43
第一节 1982年抗旱纪实 43
第二节 1984年抗旱纪实 45
第三篇 防洪 47
第一章 堤防工程 47
第一节 松花江大堤 47
第二节 第二松花江大堤 54
第三节 拉林河大堤 60
第四节 民堤 65
第二章 河道整治 70
第一节 护岸工程 70
第二节 截流工程 74
第三章 防汛工作 76
第一节 防汛组织 76
第二节 设防规定 77
第三节 水情雨情传递 77
第四节 物资与经费 78
第四篇 治涝 80
第一章 夹津沟涝区 81
第一节 规划前的治理 81
第二节 规划 83
第三节 规划后的治理 84
第四节 效益 86
第二章 创业涝区 88
第一节 涝区概况 88
第二节 新兴排灌站 89
第三章 长伊坎下涝区 89
第一节 涝区概况 89
第二节 西南岔电力排灌站 90
第四章 中、小型涝区 92
第一节 中型涝区 92
第二节 小型涝区 94
第五篇 灌溉 95
第一章 井灌工程 95
第一节 井灌的兴起与发展 95
第二节 效益 97
第二章 水库塘坝 100
第一节 塘坝 100
第二节 水库 101
第三章 拉林灌区 109
第一节 灌区概况 109
第二节 规划设计 110
第三节 工程施工 111
第四节 效益 115
第四章 下岱吉灌区 117
第一节 灌区建设 117
第二节 效益 124
第五章 小型灌区 129
第一节 小獾子洞灌区 129
第二节 北陶灌区 130
第三节 其它电灌站 131
第六章 水田 132
第一节 水田开发史 132
第二节 水田发展三例 135
第六篇 水土保持 137
第一章 水土流失的成因及危害 138
第一节 成因 138
第二节 演变 140
第三节 危害 140
第二章 水土流失的治理 142
第一节 分区治理措施 142
第二节 治理概况 143
第三节 石人沟小流域治理 145
第七篇 城乡供水及防病改水 151
第一章 城乡供水 151
第一节 城镇供水 151
第二节 农村供水 156
第二章 防病改水 158
第一节 病区概况 158
第二节 防病改水 159
第八篇 管理 170
第一章 堤防管理 171
第一节 管理体制 171
第二节 管理法规 172
第二章 下岱吉灌区管理 173
第一节 组织管理 173
第二节 工程管理 174
第三节 用水管理 174
第四节 综合经营 175
第三章 拉林灌区管理 178
第一节 组织管理 178
第二节 工程管理 179
第三节 用水管理 180
第四节 综合经营 180
第四章 小型灌区管理 182
第一节 井灌区 182
第二节 陶赖昭镇的小型灌区 184
第三节 小獾子洞灌区 184
第四节 其它小型抽水站 185
第五章 涝区与水库管理 185
第一节 涝区管理 185
第二节 水库管理 186
第九篇 水利机构 188
第一章 水利行政机构 188
第二章 水利管理机构 195
第一节 河道堤防管理站 195
第二节 拉林灌区管理局 196
第三节 下岱吉灌区管理处 198
第四节 水利管理所 199
第三章 水利企事业机构 199
第一节 水利勘测设计队 199
第二节 机井队 202
第三节 水电物资供应站 204
第四节 地下水观测站 206
第五节 水土保持工作站 206
第六节 水利局喷灌公司 206
第七节 水产技术推广站 207
第八节 水利局知青招待所 207
第十篇 水利科技的发展 208
第一章 水利科技队伍 209
第一节 科技队伍 209
第二节 技术培训 216
第三节 水利学会的建立与活动 218
第二章 科技成果应用与推广 219
第一节 小型浮船式抽水站 219
第二节 三铰拱桥的引进与施工 220
第三节 其它技术项目 221
大事记 224
附录 249
本志编修始末 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