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 毛泽东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大理论成果 1
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1
(一)毛泽东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1
(二)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进程 5
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涵义和科学体系 8
(一)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涵义 8
(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 10
三、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作用 11
(一)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11
(二)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13
(三)毛泽东思想不仅过去是、今天和将来仍然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15
第二讲 邓小平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大理论成果 17
一、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17
(一)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条件 17
(二)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22
二、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25
(一)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 25
(二)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 27
三、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作用 29
(一)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29
(二)邓小平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的指导思想 30
(三)邓小平理论是中华民族振兴的精神支柱 30
第三讲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三大理论成果 32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32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 32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 35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和主要内容 38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 38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 42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作用 45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 45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作用 47
第四讲 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确立与发展 52
一、党的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 52
(一)党的思想路线的提出和确立 52
(二)党的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 55
(三)党的思想路线的丰富和发展 57
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要求 59
(一)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统一 59
(二)尊重实践与尊重群众的统一 60
(三)实践标准、生产力标准与人民利益标准的统一 61
三、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 62
(一)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62
(二)坚持与时俱进,努力开拓创新 63
第五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68
一、近代中国基本国情与历史任务 68
(一)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68
(二)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 70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71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形成 71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内容 72
三、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 77
(一)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 77
(二)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 78
(三)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 81
第六讲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 83
一、中国式革命道路的探索 83
(一)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处于低潮 83
(二)在实践中探索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84
二、中国式革命道路理论的形成过程和主要内容 85
(一)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的形成过程 85
(二)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的主要内容 86
三、中国式革命道路理论的重大意义和历史启示 90
(一)实现了中国革命由城市向农村的历史性转变,保存和发展了革命力量 91
(二)揭示了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指导中国革命取得了最后胜利 91
(三)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暴力革命的学说,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人民解放斗争提供了重要经验 91
(四)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重要标志 92
四、中国革命胜利的三大法宝 93
(一)统一战线 93
(二)武装斗争 95
(三)党的建设 97
第七讲 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100
一、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100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革命转变的理论 100
(二)中国共产党关于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理论 101
二、过渡时期总路线 105
(一)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105
(二)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我国历史发展的必然 107
三、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109
(一)对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09
(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12
(三)社会主义改造的经验教训 116
四、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基本确立 118
(一)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118
(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大大解放了我国的生产力 119
(三)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我国的阶级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 119
第八讲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121
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 121
(一)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的提出 121
(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的基本设想 122
二、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深刻揭示 124
(一)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 124
(二)邓小平科学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的重大意义 127
三、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128
(一)生产力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最根本的决定性因素 128
(二)我国现阶段大力发展生产力的特殊重要性和迫切性 129
(三)坚持“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 130
四、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132
(一)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 132
(二)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133
(三)贯彻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思想的基本要求 136
第九讲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139
一、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39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 139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涵义和基本特征 143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146
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146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形成和主要内容 146
(二)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 147
(三)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148
(四)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 150
三、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151
(一)中国共产党是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统一论者 151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的提出和主要内容 152
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 154
第十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 157
一、建设现代化社会主义国家的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 157
(一)实现现代化是中国人民的迫切愿望 157
(二)“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158
(三)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特点 159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161
(一)小康的提出 161
(二)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及其特点 162
(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164
三、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164
(一)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164
(二)全面繁荣农村经济,推进城镇化进程 168
(三)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170
四、统筹兼顾,树立科学发展观 172
(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 172
(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173
(三)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175
(四)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177
第十一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180
一、经济体制改革的初步探索 180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 182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182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184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和完善 186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187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 187
(二)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及其实现形式 189
(三)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191
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194
(一)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194
(二)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196
(三)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199
第十二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 201
一、我国人民民主政治制度的确立 201
二、改革政治体制,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202
(一)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202
(二)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和主要任务 203
(三)加强制度建设,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 204
(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首先就是要健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制度 205
三、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210
(一)依法治国是我们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 210
(二)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212
(三)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213
四、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215
(一)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保证 215
(二)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216
第十三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219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和指导思想 219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 219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222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和基本内容 223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 223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 224
三、坚持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232
(一)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文化,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文化 232
(二)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文化,应该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233
(三)牢牢把握住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最根本的是要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234
四、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35
(一)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思想 235
(二)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 237
(三)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提出,反映了我国历史发展的必然 237
(四)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38
第十四讲“一国两制”的战略构想及其实践 240
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和发展 240
(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客观依据 240
(二)“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过程 243
二、“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大意义 248
(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 248
(二)“一国两制”构想的重大意义 250
三、“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实践 252
四、坚持“一国两制”构想,推进祖国完全统一 254
第十五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外交战略与政策 260
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确立 260
(一)独立自主的立国外交 260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261
(三)“三个世界”的战略思想 262
二、对当今时代主题和国际形势的新判断 263
(一)邓小平对当今时代特征的科学判断 263
(二)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国际形势的新判断 265
三、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和宗旨 267
(一)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 267
(二)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和国际战略思想 271
第十六讲 以“三个代表”为指导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276
一、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276
(一)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的形成 276
(二)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胜利的根本保证 278
二、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总体要求 279
(一)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要全面反映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时代发展要求 280
(二)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解决好党的建设的两大历史性课题 281
(三)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领导体制和工作制度 282
(四)把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 284
三、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287
(一)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 288
(二)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不断提高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 289
(三)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 290
(四)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 291
(五)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断提高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 292
主要参考书目 294
后记 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