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杂病论》PDF下载

  • 购买积分:17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卞华主编;张晓芬,张慧珍,王春等副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2
  • ISBN:7801743374
  • 页数:574 页
图书介绍:

绪论 1

一、《伤寒杂病论》渊薮 1

(一)《伤寒杂病论》的作者及成书背景 1

(二)《伤寒杂病论》的流传与发展 1

(三)伤寒和杂病的涵义 2

1.伤寒的涵义 2

2.杂病的涵义 3

(四)《伤寒杂病论》合论的意义 3

二、《伤寒杂病论》的基本内容 3

三、《伤寒杂病论》主要学术成就及贡献 4

(一)创立外感热病与杂病的辨证论治原则 4

1.六经辨证 4

2.八纲辨证 6

3.脏腑经络辨证 7

4.三焦辨证 7

5.卫气营血辨证 8

6.治则治法 8

(1)治则 8

(2)治法 9

(二)方书之经,医方之祖 9

1.组方原则,严密完整 9

2.治疗八法,方药体现 10

3.承传古方,创制新剂 10

4.剂型多样,煎服科学 11

5.方药剂量,严格精确 11

(三)拓展了本草学 11

(四)奠定了中医学的坚实基础,开拓了发展的途经 11

四、《伤寒杂病论》的学习方法 12

(一)打好古文基本功,注意文法特点 12

(二)方证互勘,前后联系 13

(三)《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合参,结合临床实际 13

(四)对照教学大纲,熟记重要条文 14

上篇 伤寒论 17

第一章 太阳病辨证论治 17

第一节 太阳病辨证纲要 18

一、太阳病提纲 18

二、太阳病分类 19

(一)中风 19

(二)伤寒 19

(三)温病 20

三、辨病发于阳与病发于阴 21

四、辨太阳病传变与否 22

第二节 太阳病本证 24

一、中风表虚证 24

(一)桂枝汤证 24

(二)桂枝汤禁例 29

(三)桂枝汤的兼证 30

1.桂枝加葛根汤证 30

2.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 31

3.桂枝加附子汤证 32

4.桂枝去芍药汤证 34

5.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证 34

6.桂枝新加汤证 35

二、伤寒表实证 37

(一)麻黄汤证 37

(二)汗法禁例 40

(三)麻黄汤兼证 42

1.葛根汤证 42

2.大青龙汤证 43

3.小青龙汤证 45

三、表郁轻证 46

(一)桂枝麻黄各半汤证 46

(二)桂枝二麻黄一汤证 48

(三)桂枝二越婢一汤证 49

第三节 太阳病变证 51

一、变证治则及辨证要点 51

(一)变证治则 51

1.辨寒热真假 51

2.辨虚证实证 53

3.表里先后治则 54

4.标本缓急治则 55

二、热证 55

(一)栀子豉汤类证 56

1.栀子豉汤证、栀子甘草豉汤证、栀子生姜豉汤证 56

2.栀子厚朴汤证 57

3.栀子干姜汤证 58

4.栀子汤禁例 59

(二)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 59

(三)白虎加人参汤证 61

(四)葛根芩连汤证 61

三、虚证 63

(一)心阳虚证 63

1.桂枝甘草汤证 63

2.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证 63

3.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证 64

4.桂枝加桂汤证 65

5.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证 66

(二)脾虚证 67

1.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证 67

2.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证 68

3.小建中汤证 69

4.桂枝人参汤证 71

5.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证 72

(三)肾阳虚证 72

1.干姜附子汤证 72

2.茯苓四逆汤证 73

3.真武汤证 74

(四)阴阳两虚证 75

1.甘草干姜汤证、芍药甘草汤证 75

2.芍药甘草附子汤证 77

3.炙甘草汤证 77

四、上热下寒证 78

五、太阳蓄水证 79

六、太阳蓄血证 82

(一)桃核承气汤证 82

(二)抵当汤证 84

(三)抵当丸证 85

七、结胸证 86

(一)结胸辨证 86

(二)热实结胸证 87

1.大陷胸汤证 87

2.大陷胸丸证 89

3.小陷胸汤证 90

(三)寒实结胸证 91

(四)结胸证预后 92

八、脏结证 93

九、痞证 94

(一)痞证的成因及证候特征 94

(二)热痞证 94

1.大黄黄连泻心汤证 94

2.附子泻心汤证 96

(三)寒热错杂痞证 97

1.半夏泻心汤证 97

2.生姜泻心汤证 99

3.甘草泻心汤证 100

(四)痰气痞证 102

(五)水气痞证 103

(六)痞利辨治 103

十、火逆证 104

十一、欲愈候 106

第四节 太阳病疑似证 107

一、十枣汤证 107

二、瓜蒂散证 109

三、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证 110

第五节 合病与并病证 111

一、合病证 111

(一)太阳阳明合病 111

1.麻黄汤证 111

2.葛根汤证 112

3.葛根加半夏汤证 112

(二)太阳少阳合病 113

(三)三阳合病 114

二、并病证 115

(一)太阳阳明并病 115

(二)太阳少阳并病 116

附:备考原文 118

小结 119

第二章 阳明病辨证论治 121

第一节 阳明病辨证纲要 122

一、阳明病提纲 122

二、阳明病病因病机 123

三、阳明病脉证 125

第二节 阳明病本证 126

一、阳明病热证 126

(一)栀子豉汤证 126

(二)白虎汤证 128

(三)白虎加人参汤证 130

(四)猪苓汤证 132

二、阳明病实证 133

(一)承气汤证 133

1.调胃承气汤证 133

2.小承气汤证 135

3.大承气汤证 137

(二)麻子仁丸证 142

(三)导下法 143

(四)下法辨证 144

(五)下法禁例 147

三、阳明病寒证 148

四、阳明病虚证 150

第三节 阳明病变证 151

一、发黄证 151

(一)湿热发黄证 151

1.茵陈蒿汤证 151

2.栀子柏皮汤证 152

3.麻黄连轺赤小豆汤证 153

4.小柴胡汤证 154

(二)寒湿发黄证 155

(三)火劫发黄证 155

二、血热证 155

(一)衄血证 155

(二)下血证 156

(三)蓄血证 156

第四节 阳明病预后 157

第五节 阳明病欲解时 157

附:备考原文 158

小结 158

第三章 少阳病辨证论治 160

第一节 少阳病辨证纲要 161

一、少阳病提纲 161

二、少阳病治禁 161

第二节 少阳病本证 162

一、小柴胡汤证 162

二、小柴胡汤禁例 168

第三节 少阳病兼变证 169

一、少阳病变证治则 169

二、柴胡桂枝汤证 169

三、大柴胡汤证 170

四、柴胡加芒硝汤证 172

五、柴胡桂枝干姜汤证 173

六、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 174

七、热入血室证 176

第四节 少阳病传变与预后 177

第五节 少阳病欲解时 178

小结 178

第四章 太阴病辨证论治 180

第一节 太阴病辨证纲要 180

第二节 太阴病本证 181

第三节 太阴病兼变证 181

一、太阴兼表证 181

二、太阴腹痛证 182

三、太阴发黄证 183

第四节 太阴病预后 184

一、太阴中风欲愈候 184

二、太阴阳复自愈候 184

三、太阴转属阳明候 185

第五节 太阴病欲解时 185

小结 185

第五章 少阴病辨证论治 186

第一节 少阴病辨证纲要 187

一、少阴病提纲 187

二、少阴寒化证辨证要点 188

三、少阴病治禁 190

第二节 少阴病本证 191

一、少阴痛寒化证 191

(一)四逆汤证 191

(二)通脉四逆汤证 193

(三)白通汤证 195

(四)白通加猪胆汁汤证 197

(五)附子汤证 198

(六)真武汤证 199

(七)桃花汤证 201

(八)正虚气陷证 202

二、少阴病热化证 203

(一)黄连阿胶汤证 203

(二)猪苓汤证 204

(三)大承气汤证 205

第三节 少阴病兼变证 206

一、少阴兼表证 206

(一)麻黄细辛附子汤证 206

(二)麻黄附子甘草汤证 208

二、热移膀胱证 209

三、伤津动血证 209

第四节 少阴病疑似证 210

一、四逆散证 210

二、吴茱萸汤证 212

第五节 咽痛证 213

一、猪肤汤证 213

二、甘草汤证、桔梗汤证 214

三、苦酒汤证 216

四、半夏散及汤证 217

第六节 少阴病预后 218

一、阳复欲愈证 218

二、阳回可治证 219

三、阳亡不治证 220

第七节 少阴病欲解时 221

小结 222

第六章 厥阴病辨证论治 223

第一节 厥阴病辨证纲要 223

第二节 厥阴病本证 224

一、厥阴病寒热错杂证 224

(一)乌梅丸证 224

(二)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证 226

(三)麻黄升麻汤证 228

二、厥阴病寒证 229

(一)当归四逆汤证 229

(二)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证 231

(三)吴茱萸汤证 232

三、厥阴病热证 233

第三节 四肢厥逆辨 237

一、厥逆病机与证候特点 237

二、厥逆辨治 237

(一)热厥 237

1.热厥的特点与治禁 237

2.热厥轻证 238

3.热厥重证 238

(二)寒厥 238

1.阳虚阴盛厥 238

2.冷结膀胱关元厥 239

(三)痰厥 239

(四)水厥 240

三、厥证治禁与寒厥灸法 241

第四节 呕哕下利辨 242

一、辨呕哕证 242

(一)阳虚阴盛证 242

(二)邪传少阳证 243

(三)痈脓致呕证 243

(四)胃寒致哕证 244

(五)哕而腹满证 244

二、辨下利证 244

(一)下利辨证 244

(二)实热下利证 245

(三)虚寒下利证 245

1.虚寒下利证治 245

2.虚寒下利兼表证治则 246

3.虚寒下利转归 246

第五节 厥阴病预后 247

一、正复可愈证 247

二、正衰危重证 248

第六节 厥阴病欲解时 249

小结 249

第七章 霍乱病辨证论治 251

第一节 霍乱病脉证 251

第二节 霍乱病辨治 252

一、霍乱与伤寒的鉴别 252

二、霍乱治法 253

(一)五苓散、理中丸证 254

(二)四逆汤证 256

(三)通脉四逆加猪胆汤证 256

(四)四逆加人参汤证 258

(五)桂枝汤证 258

第三节 愈后调理 259

小结 259

第八章 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辨证论治 260

第一节 阴阳易证 260

第二节 差后劳复证 261

一、差后劳复辨治 261

(一)枳实栀子豉汤证 261

(二)小柴胡汤证 263

(三)牡蛎泽泻散证 264

(四)理中丸证 265

(五)竹叶石膏汤证 266

二、差后饮食调理 267

小结 268

下篇 金匮要略 271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并治第一 271

一、发病、病因病机及预防 271

(一)发病与预防 271

(二)病因与疾病分类 272

1.反常气候 272

2.疾病分类与病邪特性 273

(三)病机 274

二、诊断举例 274

(一)望诊 274

(二)闻诊 276

(三)切诊 276

(四)四诊合参 277

(五)预后 278

三、论治 278

(一)已病防传、虚实异治 278

(二)表里同病 280

(三)痼疾加卒病 280

(四)审因论治 281

(五)饮食与调护 281

小结 282

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 283

一、痉病 283

(一)病因病机 283

(二)主要脉症 283

(三)刚痉与柔痉的鉴别 284

(四)证治 285

1.柔痉 285

2.欲作刚痉 286

3.阳明痉病 287

(五)预后 289

二、湿病 290

(一)临床表现 290

(二)基本治法 290

1.发汗 290

2.利小便 291

(三)证治 291

1.头中寒湿 291

2.寒湿在表 292

3.风湿在表 293

4.风湿兼气虚 295

5.风湿兼阳虚 297

三、暍病 301

(一)脉症 301

(二)证治 302

1.伤暑热盛 302

2.伤暑湿盛 304

小结 304

百合狐?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 306

一、百合病 306

(一)脉症与病机 306

(二)治疗原则 307

(三)证治 308

1.百合病正治法 308

2.百合病救治法 309

(1)误汗后救治法 309

(2)误下后救治法 310

(3)误吐后救治法 312

3.合病变治法 313

(1)百合病变渴 313

(2)百合病变发热 314

二、狐?病 315

(一)临床表现及内服方 315

(二)外治法 316

(三)狐?酿脓证治 317

三、阴阳毒病 319

小结 320

疟病脉证并治第四 321

一、脉象与基本治法 321

二、证治 321

(一)疟母 321

(二)瘅疟 323

(三)温疟 324

(四)牝疟 325

(五)附方 326

小结 327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328

一、中风病 328

(一)脉症与鉴别 328

(二)成因与辨证 328

二、历节病 334

(一)病因病机 334

1.肝肾不足,水湿内侵 334

2.阴血不足,风邪外袭 334

3.气虚湿盛,汗出当风 335

4.过食酸咸,内伤肝肾 335

5.胃有蕴热,复感风湿 336

(二)证治 336

1.风湿历节 336

2.寒湿历节 337

(三)附方 339

小结 343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344

一、血痹病 344

(一)成因与轻证证治 344

(二)重证证治 344

二、虚劳病 345

(一)脉象总纲 345

(二)病机与辨证 346

1.阴血亏虚 346

2.气血不足 346

3.虚劳脱气 347

4.虚劳无子 347

5.虚劳盗汗 347

6.虚劳脉大 347

7.虚劳革脉 348

8.虚劳与季 348

(二)证治 348

1.虚劳失精 348

2.虚劳里急 350

3.虚劳腰痛 352

4.虚劳风气百疾 353

5.虚劳不寐 354

6.虚劳干血 355

(三)附方 356

小结 358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第七 359

一、肺痿 359

(一)成因、脉症与鉴别 359

(二)证治 360

1.虚热肺痿 360

2.虚寒肺痿 361

(三)附方 362

二、肺痈 362

(一)病因病机、脉症及预后 362

(二)证治 363

1.邪实壅滞 363

2血腐脓溃 365

(三)附方 365

三、咳嗽上气 366

(一)辨证及预后 366

(二)证治 367

1.寒饮郁肺 367

2.痰浊壅肺 367

3.饮热迫肺 369

4.寒饮挟热 370

小结 373

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 374

一、成因与主症 374

二、证治 374

(一)肝郁化热 374

(二)阳虚寒逆 375

(三)阳虚饮动 376

小结 377

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 378

一、病因病机 378

二、证治 379

(一)胸痹证治 379

1.典型证 379

2.痰饮壅盛 380

3.虚实异治 381

4.轻证 382

5.急证 383

(二)心痛证治 384

1.轻证 384

2.重证 385

3.附方 386

小结 386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 387

一、腹满 387

(一)辨证与治则 387

1.虚寒证 387

2.实热证 388

3.表里俱寒证 388

4.寒实证 389

5.邪盛正衰危重证 389

(二)证治 390

1.里实兼表寒证 390

2.里实兼少阳证 391

3.里实胀重于积 392

4.里实积胀俱重 393

5.寒饮逆满 394

6.寒饮腹痛 395

7.脾虚寒盛 395

8.寒实积滞 396

二、寒疝 398

(一)证治 398

1.阴寒痼结 398

2.血虚内寒 399

3.寒疝兼表 400

(二)误治变证 401

(三)附方 401

三、宿食 402

(一)脉症 402

(二)证治 403

1.宿食在下 403

2.宿食在上 403

小结 404

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405

一、五脏风寒 405

(一)五脏中风 405

(二)五脏中寒 405

二、五脏病证治举例 406

(一)肝着 406

(二)脾约 407

(三)肾着 407

(四)心伤 408

(五)癫狂 409

三、三焦病证举例 409

(一)三焦竭部 409

(二)热在三焦与大小肠寒热 409

四、积、聚、?气 410

五、五脏死脉 410

小结 411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412

一、成因、脉症与分类 412

(一)脉症 412

(二)四饮与主症 413

(三)五脏水饮 414

(四)留饮与伏饮 415

二、治疗原则 416

三、四饮证治 416

(一)痰饮 416

1.饮停心下 416

2.饮及脾肾 417

3.下焦饮逆 417

4.饮逆致呕 418

5.留饮欲去 418

6.肠间饮聚成实 419

(二)悬饮 420

(三)溢饮 422

(四)支饮 423

1.膈间饮支 423

2.支饮冒眩 424

3.支饮腹满 425

4.支饮不得息 426

5.支饮呕吐 426

6.支饮咳嗽 428

7.随证施治 428

四、预后 431

五、附方 432

小结 432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 433

一、消渴 433

(一)病机与脉症 433

(二)证治 434

1.肺胃热盛、津气两伤 434

2.肾气亏虚 435

二、小便不利 435

(一)膀胱气化不行 435

(二)上燥下寒水停 436

(三)湿热夹瘀,脾肾亏虚 437

(四)水热互结伤阴 438

三、淋病 439

(一)主症 439

(二)治禁 440

小结 440

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441

一、分类与辨证 441

(一)四水与黄汗 441

(二)五脏水 443

(三)血分、水分与气分 444

二、发病机理 445

(一)感受外邪,水为风激 445

(二)肺失通调与肾虚水泛 445

(三)脾肾阳虚 445

(四)肺脾肾三焦功能失司 446

(五)其他 446

三、治法 447

(一)利小便、发汗 447

(二)攻下逐水 447

四、证治 447

(一)风水 447

1.表虚 447

2.挟热 448

3.风水与正水的汗法异治 449

(二)皮水 449

1.夹热 449

2.表实 450

3.气虚阳郁 451

4.湿盛阳郁 452

(三)黄汗 452

1.营卫郁滞,湿热阻遏 452

2.气虚湿盛阳郁 452

(四)气分 453

1.阳虚阴凝 453

2.脾虚气滞 454

五、治验举例与预后 455

(一)治验举例 455

(二)预后 455

(三)附方 456

小结 456

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457

一、病因病机、分类与辨证 457

(一)湿热发黄 457

(二)寒湿发黄 458

(三)分类与主症 458

(四)辨湿热与寒湿发黄 459

二、证治 460

(一)谷疸 460

(二)酒疸 462

1.治法 462

2.证治 462

(三)女劳疸 463

(四)热盛里实黄疸 464

(五)湿重于热黄疸 466

(六)黄疸兼证、变证 467

1.兼表虚证 467

2.兼少阳证 467

3.兼燥结血瘀证 468

4.误治成哕 468

(七)虚黄 469

三、转归与预后 470

四、附方 471

小结 471

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 472

一、惊悸 472

(一)成因 472

(二)证治 472

1.火邪致惊 472

2.水饮致悸 473

二、吐衄下血 474

(一)成因 474

(二)脉症与辨证 474

(三)治禁及预后 475

(四)证治 476

1.虚寒吐血 476

2.热盛吐衄 477

3.虚寒便血 477

4.湿热便血 478

三、瘀血 479

小结 480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481

一、呕吐 481

(一)成因与脉症 481

1.饮邪致呕 481

2.误治致呕 481

3.胃反病机与脉症 482

(二)治禁 482

(三)证治 483

1.寒证 483

(1)肝胃虚寒 483

(2)阴盛格阳 484

(3)虚寒胃反 485

2.热证 486

(1)热郁少阳 486

(2)胃肠实热 486

(3)热结饮阻 487

(4)热利兼呕 488

3.寒热错杂 489

4.寒饮 490

(1)寒饮呕吐 490

(2)饮阻气逆 490

(3)阳虚饮停 491

(4)饮结胸胃 492

(5)呕后调治 493

(四)附方 494

二、哕 494

(一)治则 494

(二)证治 494

1.胃寒气逆 495

2.胃虚有热 495

(三)附方 496

三、下利 496

(一)病机、脉症及预后 496

(二)治法与治禁 499

1.湿滞气利治法 499

2.虚寒下利治禁 500

(三)证治 500

1.虚寒证 500

(1)虚寒下利兼表证 500

(2)寒厥下利 501

(3)虚寒肠滑气利 501

(4)虚寒下利脓血 502

2.热证 503

(1)实积下利 503

(2)热利下重 505

(3)下利肺痛 506

(4)下利虚烦 506

小结 507

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第十八 508

一、疮痈 508

(一)疮痈初起的脉症 508

(二)痈肿辨脓法 508

二、肠痈 509

(一)脓成证治 509

(二)脓未成证治 510

三、金疮 511

(一)金疮出血的脉证 511

(二)治疗 512

四、浸淫疮 514

(一)预后 514

(二)治法 514

小结 515

趺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蚘虫病脉证证治第十九 516

一、趺蹶 516

二、手指臂肿 516

三、转筋 517

四、阴狐疝 518

五、蛔虫病 519

小结 521

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 522

一、胎与癥的鉴别及癥病的治疗 522

二、恶阻 523

(一)恶阻轻证 523

(二)恶阻重证 524

三、腹痛 525

(一)阳虚寒盛 525

(二)肝脾失调 526

四、胞阻 527

五、小便难 528

六、水肿 529

七、胎动不安 530

(一)血虚湿热 530

(二)脾虚寒湿 531

八、伤胎 531

小结 532

妇人产后病脉证治第二十一 533

一、产后三病 533

(一)成因 533

(二)证治 533

二、产后腹痛 535

(一)血虚里寒 535

(二)气血郁滞 536

(三)瘀血内结 536

(四)瘀血内结兼阳明里实 537

三、产后中风 538

(一)太阳中风 538

(二)阳虚中风 539

四、虚热烦呕 540

五、热利伤阴 541

六、附方 542

小结 543

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 544

一、成因、证候与治则 544

二、证治 545

(一)热入血室 545

(二)梅核气 546

(三)脏躁 547

(四)月经病 548

1.冲任虚寒夹瘀 548

2.冲任虚寒 549

3.瘀血内阻 550

4.瘀结成实 550

5.水血并结血室 551

(五)带下病 552

1.湿热带下 552

2.寒湿带下 553

(六)腹痛 553

1.风血相搏 553

2.肝脾失调 554

3.脾胃虚寒 554

(七)转胞 554

(八)前阴诸疾 555

1.阴疮 555

2.阴吹 555

(九)附方 556

小结 556

原文附录 557

杂疗方第二十三 557

禽兽鱼虫禁忌并治第二十四 559

果实菜谷禁忌并治第二十五 563

<附录> 566

附录1 关于《伤寒杂病论》中药物剂量的研究 566

附录2 主要参考书目 569

附录3 《伤寒杂病论》方剂学索引 5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