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1
大事记 6
第一章 自然环境 40
第一节 地理概况 40
第二节 土地资源 41
第三节 气候资源 44
第四节 降水资源 49
第五节 水资源 53
第六节 生物资源 54
第七节 矿产资源 57
第八节 自然灾害 58
第九节 畜禽疫病 61
第二章 建制沿革 63
第一节 元明清时期 63
第二节 中华民国时期 64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69
第三章 行政村·居委会 78
第一节 城关片区 78
第二节 平金片区 87
第三节 小江片区 94
第四节 卦治片区 100
第四章 政权 103
第一节 民国以前基层政权 103
第二节 人民代表大会 108
第三节 区人民政权机构 122
第四节 三江区属乡(镇)政权机构 126
第五节 三江镇人民政府 136
第六节 机构设置 139
第五章 党群组织 141
第一节 民国时期国民党组织 141
第二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区共产党组织 143
第三节 乡(镇)共产党代表大会 147
第四节 乡(镇)、片、管理区党支部、总支 153
第五节 公社党委会 155
第六节 乡(镇)党委会 158
第七节 合并后三江镇党委会 160
第八节 妇联、共青团、少先队 165
第六章 民族·人口·家庭 168
第一节 民族 168
第二节 人口 171
第三节 家庭 182
第七章 农业 185
第一节 农村生产关系变革 185
第二节 种植业 196
第三节 畜牧业 203
第四节 渔业 211
第五节 农田水利建设 212
第六节 农业机具 215
第八章 林业 217
第一节 森林资源 217
第二节 森林培育 224
第三节 乡村林场 234
第四节 森林资源保护 243
第五节 木材经销 248
第六节 木材集散市场 253
第七节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264
第九章 水电开发建设 269
第一节 发展概况 269
第二节 水能资源开发利用 270
第三节 重点电站 272
第十章 商业 277
第一节 基础商业 277
第二节 商品流通 284
第三节 商业经营 294
第四节 物价要录 301
第五节 商业管理 309
第十一章 交通 316
第一节 陆上交通 316
第二节 桥梁 324
第三节 水路交通 328
第四节 交通工具 331
第五节 运输 336
第十二章 邮电通信 341
第一节 民国以前的机构概况 341
第二节 计划经济时期镇内邮政 344
第三节 计划经济时期镇内电信 357
第四节 体制改革后镇内邮政 366
第五节 体制改革后镇内电信 371
第六节 移动 378
第七节 联通 381
第十三章 城镇建设 383
第一节 县城建设 383
第二节 村寨建设 395
第十四章 乡镇企业 399
第一节 发展历程 399
第二节 生产水平 403
第三节 重点企业 406
第十五章 财政 411
第一节 机构体制及管理 411
第二节 财政收入 415
第三节 财政支出 431
第四节 财源建设 435
第十六章 税收·金融 438
第一节 税务机构 438
第二节 税收溯源 439
第三节 税收征收 442
第四节 税收减免 447
第五节 税收管理 450
第六节 金融 453
第十七章 教育 460
第一节 书院·私塾 460
第二节 幼儿教育 462
第三节 小学教育 468
第四节 中学教育 483
第五节 普及义务教育 493
第六节 成人教育 498
第七节 教师 503
第八节 学制课程 思想教育 514
第九节 教育教研与教改 517
第十节 学校设施经费投入 523
第十八章 文化·体育 531
第一节 文化 531
第二节 体育 542
第十九章 医疗卫生 550
第一节 医疗卫生机构 550
第二节 医疗卫生工作 553
第三节 医疗卫生发展 559
第二十章 民政与社会保障 564
第一节 拥军优属 564
第二节 抚恤 570
第三节 复员退伍军人安置 573
第四节 社会救济 573
第五节 火灾救济 580
第六节 自然灾害救济 583
第七节 社会福利 586
第八节 婚姻登记 587
第二十一章 扶贫·移民 590
第一节 扶贫 590
第二节 移民 599
第二十二章 军事·政法 606
第一节 军事设置 606
第二节 驻兵 608
第三节 部队过境 610
第四节 战事 611
第五节 防御工事 614
第六节 盗匪祸患 617
第七节 兵役制度 618
第八节 民兵 623
第九节 政法 627
第十节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630
第二十三章 民族风情 633
第一节 民俗概况 633
第二节 婚姻·生育 634
第三节 丧葬 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