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绪论 1
一 针灸的由来与现状 1
二 我们为什么要研究针灸 2
三 针灸不是万能 7
第二篇 针灸治疗原理 11
一 针灸为什么能治病 11
二 针灸治病的三个关键 16
三 手法与「补泻」问题 23
四 适应证与禁忌证 26
第三篇 针灸术 29
第一章 孔穴总论 29
一 经穴与孔穴 29
二 定穴与尺度 32
三 配穴法 36
四 配穴成方 37
第二章 针术 40
一 针的种类与针的资料 40
二 针的各部名称与修针藏针法 43
三 施术时的态度 45
四 针刺的深浅 46
五 针刺的方向 47
六 针刺前的准备 47
七 施针时病人的体位 49
八 选择穴位应注意的事项 51
九 进针法 55
一○ 进针后的手法 58
一一 退针法(出针法) 60
一二 晕针 61
一三 折针 63
一四 刺禁 64
一五 皮肤针(小儿针) 65
一六 指针 65
第三章 灸术 67
一 什么叫灸 67
二 艾卷灸的起源 70
三 艾卷的制法 72
四 艾卷灸的操作 73
五 灸治的长处 75
六 施灸时的态度与灸前准备 76
第四篇 孔穴各论 79
第一章 头颈部 79
一 头顶部正中线(八穴) 79
二 头顶部第一侧线(六穴) 82
三 头顶部第二侧线(五穴) 84
四 头顶部第三侧线(四穴) 85
五 眼区(九穴) 87
六 耳区(十穴) 90
七 口鼻区(十一穴) 94
八 顳区(七穴) 98
九 颊区(四穴) 101
一○ 颈前区(五穴) 103
一一 颈后区(十二穴) 105
第二章 背部及肩胛部 110
一 肩胛区(十二穴) 110
二 正中线(十四穴) 115
三 第一侧线(二十五穴) 120
四 第二侧线(十四穴) 130
第三章 胸部 136
一 正中线(六穴) 136
二 第一侧线(六穴) 138
三 第二侧线(六穴) 140
四 第三侧线(七穴) 142
第四章 腹部 146
一 正中线(十五穴) 146
二 第一侧线(十一穴) 152
三 第二侧线(十三穴) 155
四 第三侧线(七穴) 160
第五章 侧胸腹部 163
侧胸腹线(九穴) 163
第六章 上肢部 167
一 前外侧线(九穴) 167
二 前内侧线(九穴) 171
三 前正中线(八穴) 174
四 后外侧线(十四穴) 177
五 后内侧线(八穴) 183
六 后正中线(十三穴) 186
第七章 下肢部 192
一 前外侧线(十四穴) 192
二 前正中线(十六穴) 197
三 前内侧线(十穴) 203
四 正内侧线(九穴) 207
五 后内侧线(十二穴) 211
六 后中外线(二十一穴) 216
第五篇 治疗 225
第一章 消化器疾病 225
一 口腔、咽头的病 225
二 食管的病 231
三 胃肠的病 232
四 肝胆的病 242
五 腹腋的病 244
第二章 呼吸器疾病 246
一 喉头的病 246
二 气管的病 247
三 肺脏的病 248
四 胸膜的病 250
第三章 泌尿器生殖器疾病 252
一 肾脏的病 252
二 膀胱的病 256
三 生殖器的病 256
第四章 心脏血管系疾病(循环器的病) 261
一 心脏的病 261
二 血管的病 264
三 血液和造血器的病 266
第五章 神经系疾病 269
一 脑脊髓的病 269
二 神经痛 272
三 运动神经障碍 278
四 神经机能病 285
第六章 肌肉与关节疾病 290
第七章 内分泌腺疾病 294
第八章 新陈代谢疾病 296
第九章 产科疾病 299
一 妊娠中毒病 299
二 分娩时的病 302
三 产褥的病 304
第一○章 妇科疾病 308
第一一章 小儿疾病 313
第一二章 眼耳鼻疾病 315
一 眼病 315
二 耳病 319
三 鼻病 321
第一三章 传染性疾病 324
附:皮肤疾病 333
附件 335
一 中国古代的十四经经穴名及针灸经穴图 335
二 新中国医学者对针灸的研究观察 339
一、针灸治疗二百一十三种疾病的分类统计〔附〕:「新针灸疗法与我的肺病」 339
二、针灸治疗四十九名高血压症之临床观察 349
三、针灸疗法对三十八例「补体」影响的初步观察 365
四、针灸疗法的临床治疗效果和对机体影响的观察 370
五、针灸治疗三十例夜尿症的初步报告 397
六、针刺治疗破伤风的临床效果 401
三 日本医学者对针灸的研究观察 403
一、灸科的研究观察 403
二、针科的研究观察 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