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 概述 1
第二编 历史沿革 5
第一章 历史的开端 5
第二章 战国时期 6
第三章 秦汉时期 8
第四章 南北朝时期 11
第五章 隋唐时期 15
第六章 宋(辽、金)元明清时期 20
第七章 中华民国时期 32
第八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35
第三编 自然志 49
第九章 地貌地质 49
第一节 地貌 49
第二节 地质 49
一、地层 49
第十章 水文 50
一、地表水 50
二、构造轮廓 50
二、地下水 51
第十一章 土壤 53
一、成土母质类型 53
二、土壤形成过程 53
三、主要土壤类型及分布 53
四、土壤利用 54
第十二章 气象 54
二、动物资源 56
第十三章 自然资源 56
一、植物资源 56
三、矿产 57
四、土特产 57
第十四章 自然灾害 57
第四编 经济志 61
第十五章 县城建设 61
第十六章 农林牧副渔业 62
第一节 农业 62
第二节 林业 65
第三节 牧业 68
第四节 副业 69
第五节 渔业 72
第六节 社队企业 73
第七节 农机 75
第十七章 工业经济 77
第十八章 水利电力 81
第一节 水利 81
第二节 电力 86
第十九章 交通邮电 88
第一节 交通 88
第二节 邮电 90
第二十章 商业 92
第一节 商业 92
第二节 供销合作 94
第三节 物资 95
第四节 粮食 96
第五节 外贸 97
第二十一章 财政金融 98
第一节 财政 98
第二节 金融 99
第三节 税收 100
第四节 工商物价 102
第二十二章 人民生活 103
一、建国前党的活动 104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 104
第二十三章 政党 104
第五编 政治志 104
二、建国后历届党代会简况 107
三、建国后党的建设 110
第二节 中国国民党 113
一、组织情况及活动 113
二、县党部与国民党特务机构 117
三、国民党与三青团 118
第一节 历代政权沿革 119
第二十四章 政权 119
一、县参议会 121
第二节 民国时期国民党政权 121
二、县政府及乡村政权 122
第三节 日伪时期的县、乡政权 123
第四节 一九四八年的人民政府 124
第五节 建国后的人民政府 125
一、历届人民代表大会及人民政府 125
二、基层政权 127
一、历代兵戎战事 128
第二十五章 军事、武装、政法 128
第一节 军事 128
二、辛亥以来的军事事件 130
第二节 武装 131
第三节 政法 133
一、公安 133
二、司法 135
第二十六章 人民群众团体 137
三、检察 137
第一节 工会 138
第二节 共青团 139
第三节 贫协 140
第四节 妇联 141
第五节 工商联 141
第二十七章 兵变、匪患 142
第一节 兵变 142
第二节 匪患 144
第二十八章 人民革命运动 146
第一节 清末义和团运动 146
第二节 辛亥革命 148
第三节 建国后的历次运动 149
一、建国初期的民主改革和抗美援朝运动 149
二、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 155
三、“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 164
一、基层选举简况 167
第一节 基层选举及行政区划 167
第二十九章 民政 167
二、行政区划变迁 168
第二节 婚姻登记 170
第三节 户政和地政 171
一、户政 171
二、地政 171
第四节 救济、优抚及对孤老之赡养 172
第五节 民工动员 174
第三十章 文化 176
第六编 文化志 176
第三十一章 教育 182
第三十二章 科技 186
第三十三章 医药卫生 187
第三十四章 计划生育 191
第三十五章 广播 192
第三十六章 体育 193
二、海生不拉彩陶 194
一、大石窑树化石 194
第三十七章 文物古迹 194
第一节 文物 194
三、大泉五十、安阳布 195
四、托克托日晷 195
五、东汉闵氏墓壁画 195
六、汉云中丞印 196
七、北魏鎏金铜释迦佛像 196
八、元代黑釉玉壶春瓶 196
九、明代铜火铳 196
十、清蟠龙铁旗杆、没耳铁钟 196
第二节 古迹 197
一、海生不拉文化遗址 197
二、云中故城 197
三、沙陵故城 198
四、阳寿故城 198
五、桢陵故城 198
七、东受降城 199
六、大利故城 199
八、东胜州故城 200
九、东胜卫故城(妥妥城、脱脱城、托克托城) 200
十、镇虏卫故城 201
十一、广宁寺 201
十二、托克托城清真寺 202
十三、托克托城阁楼 202
十四、河口龙王庙 202
十五、点将台 203
十六、王墓 203
十七、七星湖 203
十八、黑水泉 203
十九、满水井 203
二十、东汉闵氏墓 204
第一节 汉族之习俗 206
一、生活及社会习俗 206
第三十八章 民情风俗 206
第七编 社会志 206
二、礼俗 211
三、岁时习俗 218
第二节 蒙族之习俗 221
一、生活及社会之习俗 222
二、礼俗 224
三、岁时习俗 226
第三节 满族之习俗 227
一、生活及社会习俗 228
二、礼俗 229
三、岁时习俗 233
第四节 回族之习俗 233
一、生活及社会习俗 234
二、礼俗 235
第三十九章 宗教及道会社坛 238
第一节 宗教 238
一、佛教 239
二、伊斯兰教 246
三、基督教 249
一、一贯道 251
第二节 道会社坛 251
二、哥老会 254
三、清佛教 256
四、在理教 257
五、正一、心一坛 257
六、一心天道龙华圣教会 258
七、黄旗道 259
孟舒(西汉) 260
第八编 人物志 260
第四十章 古代人物 260
张杨(东汉) 261
秦秀(西晋) 263
独孤信(北魏) 264
司马子如(北魏) 266
杜彦(北周) 267
启民可汗(隋) 268
武都(金) 270
程震(金) 271
程思廉(元) 271
孙镗(明) 273
脱脱(明) 274
第四十一章 近现代人物 275
霍亮生(民国) 275
徐万金(民国) 277
田肇修(民国) 279
吴桐(民国) 282
李裕智(民国) 283
杨岐山(民国) 285
李达光(民国) 288
第九编 历史大事记 290
第四十二章 战国至北魏时期 290
第一节 战国 290
第二节 秦 292
第三节 西汉 293
第四节 东汉 297
第五节 代 300
第六节 北魏 301
第四十三章 隋唐至明清时期 307
第一章 隋 307
第二章 唐 308
第三章 辽 311
第四节 金 312
第五节 元 313
第六节 明 315
第七节 清 319
第四十四章 中华民国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321
第一节 中华民国 321
第二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 328
第十编 图表 343
第四十五章 表 343
一、建置沿革表 343
二、行政区划村庄表 346
三、历代职官表 351
四、名人、英烈表 359
五、现有单位表 363
六、工业基本情况表 366
七、社队企业基本情况表 366
八、土地粮产情况表 367
九、农(牧)业机械拥有情况表 368
十一、主要农作物、鱼类产量及牲畜头数表 369
十、粮食购销情况表 369
十二、商业基本情况表 370
十三、各类学校基本情况表 371
十四、财政收支表 372
第四十六章 图片 373
第一节 历代建置沿革图 373
一、建置沿革图图例 373
二、原始社会晚期(新石器时期)遗址图 374
三、托克托县古城遗址分布图 375
战国时云中郡 377
四、建置沿革图 377
秦时云中郡 378
西汉时云中郡 379
东汉时云中郡 380
三国、晋、代时盛乐 381
北魏时朔州云中郡 382
隋时榆林郡金河县 383
唐时云中都护府、东受降城 384
宋(辽金)时西京道东胜州 385
元时大同路东胜州 386
明时山西行都司东胜卫 387
清时山西省托克托厅 388
中华民国时托克托县 389
第二节 历代文物照片 390
古生物化石 390
新石器时代文物 391
春秋、战国时期文物 393
战国、秦、汉时期文物 394
北魏、唐时期文物 402
宋(辽、金)时期文物 404
元、明、清时期文物 407
现代革命文物、工程设施及人民活动 413
第十一编 附录 421
一、海生不浪类型文化 421
二、古云中城筑城小考 421
三、关于古云中城建都考略 424
四、关于金河县旧址的考证 426
五、关于东胜州州址在托克托城的问题 427
六、古镇河口 428
七、烈士杨岐山同志牺牲情况 431
八、艺文辑存 432
九、部分领导和学者手迹 447
十、《托克托县志》审定人员 457
十一、《托克托县志》协助编审人员 457
十二、《托克托县志》协助编写单位 458
十三、《托克托县志》主要参考书目 458
十四、《托克托县志》编写始末 4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