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1
第一编 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和大革命时期(1919.5—1927.7) 19
第一章 五四运动中的徐州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9
第一节 徐州人民对五四运动的响应和声援 20
一、集会声援北京学生的反帝爱国运动 20
二、以实际行动支持北京学生运动 22
第二节 声援山东、福建人民的斗争 24
一、反对“马良祸鲁”,声援山东人民 25
二、声援福建人民反日斗争 26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在徐州的传播和赤潮社的建立 28
一、徐州学生从进步书刊中接受新思想 29
二、马克思学说研究小组的成立 29
三、赤潮社和《赤潮》旬刊 31
四、赤潮社反对教育界旧势力的斗争 33
五、徐州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与活动 34
第二章 中共徐州组织的建立 36
第一节 陇海铁路徐州站机务工人大罢工 36
一、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势力对铁路工人的压迫和剥削 36
二、“八号门”事件引发陇海铁路工人大罢工 37
三、中共对陇海铁路大罢工的领导 39
第二节 中共陇海铁路徐州站支部建立 41
第三节 徐州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建立与发展 42
一、社会背景 42
二、吴亚鲁到徐州开展革命活动 43
三、建立徐州团组织 44
第四节 中共徐州支部的建立 46
第三章 国共合作的形成和革命运动的开展 49
第一节 国共合作在徐州的形成与发展 49
一、筹组国民党铜山县临时县党部 49
二、开展学生工作 51
三、推动各项社会工作 51
四、开展非基督教活动 53
五、成立团徐州地委 54
六、隆重悼念孙中山 56
第二节 声援上海五卅爱国斗争 57
一、掀起反帝爱国热潮 57
二、成立徐州国民外交后援会 58
第三节 反对专制奴化教育的斗争 59
一、掀起驱“张”学潮 59
二、驱逐耿玉璞 60
三、同钱韵荷的斗争 60
第四节 国民党右派势力的破坏活动 61
第四章 徐州党组织的发展和工农运动的勃兴 63
第一节 中共徐州组织的发展 63
一、中共徐州特支 63
二、睢宁县党支部 64
三、中共徐州独支 65
四、中共徐州地委 66
第二节 徐州共青团组织的发展 68
一、根据斗争需要,进行组织建设 68
二、整顿学生组织,开展学生运动 70
第三节 徐州的农民运动 71
一、党对农民运动的领导 71
二、开展调查研究建立农民组织 72
三、红枪会组织异军突起 73
第四节 徐州党组织领导下的工人运动 76
一、徐州铁路工运又趋活跃 76
二、其他行业工人的自发斗争 77
三、中共徐州组织对工运的领导 78
第五章 准备策应北伐和大革命的失败 79
第一节 徐州人民准备策应北伐军 79
一、进行反军阀的宣传 79
二、发展和利用农民武装 80
三、准备破坏交通 80
四、培养干部 80
第二节 大革命的失败 81
一、革命形势急转直下 81
二、臭名昭著的徐州会议 82
三、中共徐州地委与上级失去联系 83
第二编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8—1937.7) 87
第六章 党组织的恢复发展和人民的革命斗争 87
第一节 中共徐州县委的建立 87
第二节 中共组织在徐州地区的发展 93
一、中共徐海蚌特委的建立 93
二、中共徐海蚌党员代表大会的召开 96
第三节 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斗争及群众自发斗争 97
一、贾汪、烈山煤矿工人的罢工斗争 97
二、铁路工人的罢工斗争 103
三、农民的反抗斗争 104
四、学生运动 109
五、增薪、增膳斗争 111
第七章 农民暴动的兴起和革命道路的曲折 114
第一节 1930年徐海蚌地区的农民暴动 114
一、中共徐海蚌特委的恢复与江苏省委召开的徐海问题讨论会 114
二、宿县东三铺、水池铺农民暴动 117
三、旧州(古邳)暴动 119
四、黄口暴动 121
五、吴窑暴动 122
六、石梁河暴动 124
七、酝酿组建红十五军 126
第二节 1932年徐州地区的农民暴动 127
一、中共徐州特委的成立 127
二、曲头、马浅暴动 130
三、顺河集、梅山暴动 131
四、张庄寨、洪河集暴动 133
五、薛湖暴动 135
第三节 “左”倾错误给党团组织造成的严重危害 137
第八章 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特委的建立 143
第一节 中共苏鲁边区临时特委的建立 143
一、中共徐州特委派郭子化去枣庄重建党组织 143
二、中共苏鲁边区临时特委的建立 147
三、中共苏鲁边区临时特委领导开展的革命斗争 149
第二节 中共苏鲁豫皖边区临时特委的建立 153
一、苏鲁豫皖边区党组织的发展和革命根据地的创建 153
二、苏鲁豫皖边区临时特委开展革命斗争的特点 155
第三节 中共苏鲁豫皖边区临时特委与中共西北特别支部 159
第四节 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特委的宝贵经验 162
第九章 抗日救亡运动的开展 164
第一节 九一八事变后徐州的抗日救亡运动 164
第二节 一二九运动后徐州学生开展的抗日救亡活动 167
第三编 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1937.7—1945.8) 173
第十章 全面抗战路线的贯彻和抗日武装的创建 173
第一节 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特委工作重心的转移 173
一、高桥镇特委会议的召开 173
二、特委机关迁入徐州 174
三、黄口特委扩大会议的召开 175
第二节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176
一、第五战区民众抗日总动员委员会 176
二、各种抗日民众团体的建立 179
三、第五战区抗日青年训练班 181
第三节 徐州会战 徐州人民支援台儿庄战役 182
一、徐州会战 182
二、徐州人民支援台儿庄战役 186
第四节 徐州沦陷与日军的暴行 188
第五节 中共徐州地方组织的恢复与发展 192
第六节 人民抗日武装的创建 194
一、人民抗日义勇队第一总队的建立与开展的斗争 194
二、湖西人民抗日义勇队第二总队的建立与开展的斗争 196
三、其他抗日武装的建立与开展的斗争 199
第十一章 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创建 204
第一节 八路军挺进徐州地区 204
一、湖西抗日根据地的创建 204
二、鲁南抗日根据地的创建 207
三、邳睢铜抗日根据地的创建 212
四、萧宿铜抗日根据地的创建 216
五、宿北、潼阳(沭宿海)抗日根据地的创建 218
第二节 抗日民主政权的建立 220
第三节 抗日根据地的统一战线工作 224
一、湖西地区的统一战线工作 224
二、邳睢铜地区的统一战线工作 226
三、其他地区的统一战线工作 227
第四节 抗日根据地的文化教育事业 228
第五节 湖西“肃托”事件及其历史教训 234
一、湖西“肃托”事件及其严重后果 234
二、“肃托”事件的制止和处理过程 238
三、“肃托”事件发生的原因及其历史教训 241
第六节 反击国民党顽固派掀起的反共逆流 243
一、铜北千里井惨案 243
二、沛县“六一三”事件 244
三、丰县国民党顽固派的“扣人”事件 246
四、邳县杨楼事件 246
五、睢宁西屏乡惨案 247
六、抗日根据地的反磨擦斗争 249
第十二章 战胜严重困难 坚持抗战阵地 253
第一节 徐州敌后抗战进入最困难时期 253
第二节 粉碎日伪顽的军事进攻 255
一、1941年的反日伪顽军战斗 255
二、邳睢铜地区的反“扫荡”斗争 258
三、湖西地区的反“扫荡”斗争 259
四、丰(县)北反顽军战斗 261
五、叶场围困战 262
第三节 巩固抗日根据地的各项政策和措施 264
一、建立“三三制”政权 264
二、实行精兵简政和党的一元化领导 266
三、开展整风运动 269
四、实行减租减息 272
五、开展大生产运动 274
第四节 积极开展敌占区的地下工作 276
一、秘密开展城市地下工作 276
二、建立秘密可靠的苏鲁边区交通线 279
第十三章 由局部反攻到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282
第一节 抗日民主根据地各项事业的发展 282
第二节 人民抗日武装部队向日伪顽军发动局部进攻 288
一、攻克邳睢铜地区伪据点 288
二、讨伐顽军韩治隆部战斗 289
三、微山湖区反顽战役 290
四、津浦路西反顽战斗 291
第三节 伪淮海省的覆灭 293
第四节 夺取徐州地区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296
一、睢(宁)南战役 296
二、讨伐张里元部战役,解放邳县 297
三、睢宁战役,拔除双沟伪据点 299
四、攻克丰县城、沛县城 300
五、攻克萧铜地区伪据点 301
六、里应外合,准备接管徐州市 302
七、鲁南军区部队准备攻打徐州城 304
第四编 全国解放战争时期(1945.8—1949.9) 309
第十四章 争取和平民主 准备自卫战争 309
第一节 清除日伪残余据点 巩固和扩大根据地 309
一、宿羊山战斗 312
二、后马家战斗 313
三、发起津浦、陇海路徐州段战役 315
四、成立陇海(东段)铁路管理局 316
第二节 策动国民党第六路军起义 317
第三节 徐州地区的军事调处 320
第四节 保卫胜利果实 进行民主建设 324
一、开展锄奸反霸斗争 324
二、开展土改试点 掀起参军和练兵运动热潮 334
第十五章 粉碎国民党的军事进攻 344
第一节 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徐州周围地区 344
一、徐州周围解放区被国民党军队攻占 344
二、国民党还乡团的罪行 347
第二节 人民解放军发起战役消灭敌人有生力量 351
一、朝阳集战役 351
二、陇海战役 352
三、宿北战役 353
四、发动群众全力支援前线 355
第三节 插回敌后 坚持原地斗争 356
第四节 开展地道战 359
一、华砀县武工队开展的地道战 360
二、沛县武工队开展的周堂地道战 361
三、丰县武工队开展的李药铺地道战 362
第五节 邳睢铜解放区的恢复 363
第六节 宿北潼阳等地的歼敌战斗与解放区的建设事业 368
一、拔除各据点 恢复根据地 368
二、开展土改复查和三查三整运动 372
三、全区动员生产救灾 374
第七节 徐州城市地下斗争 376
一、建立组织 376
二、开展城市斗争 379
三、接高树勋夫人出徐州城 384
四、黄幼衡部起义 387
第十六章 淮海决战 徐州全境解放 390
第一节 淮海战役的发起 390
第二节 贾汪起义 394
第三节 徐东阻击战 399
第四节 碾庄围歼战大捷 402
第五节 徐州全境解放 徐州特别市的建立 404
一、徐州周边各县率先解放 404
二、徐州解放 407
三、徐州特别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成立 408
第六节 徐州人民全力支援淮海战役 410
一、徐州地区人民投入支前运动 410
二、城内地下党领导的护路护厂护校斗争 417
第七节 淮海战役胜利 为渡江战役作准备 422
一、淮海战役胜利结束 422
二、为渡江战役作准备 423
第十七章 乘胜前进迎接新中国成立 427
第一节 全面完成军事接管工作 427
第二节 恢复发展生产 支援解放战争 430
一、恢复发展工商业 430
二、生产自救,稳定群众生活 432
三、稳定金融,平抑物价 434
四、支援解放战争 436
第三节 剿匪肃特 稳定社会秩序 438
一、剿匪肃特 438
二、开展对反动党团登记 440
三、清理散兵游勇 遣送流散人口 441
第四节 加强党和政权建设 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召开 442
一、建立党组织 442
二、建立新生的人民政权 444
三、做好建立群团组织筹备工作 445
四、首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召开 447
结语 449
附录 457
大事索引 457
人物略历 472
徐州地区党组织沿革和领导人更迭 510
表1徐海蚌党员统计表(1928.10—11) 549
表2江苏省全省党员统计表(1929.3) 550
表3大革命时期党、团组织序列概况(1922.春—1927.7) 551
表4-1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组织序列概况(1927.9—1934.1) 553
表4-2苏鲁豫皖边区特委时期党组织序列概况(1935.2—1938.7) 554
表5抗日战争时期徐州地区党组织序列概况(1938.7—1945.8) 555
表6解放战争时期徐州地区党组织序列概况(1945.8—1949.9) 559
表7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徐州地下党组织序列概况(1942.12—1948.12) 561
后记 5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