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武县志 初稿》PDF下载

  • 购买积分:25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山西省宁武县县志办公室编辑
  • 出 版 社:
  • 出版年份:2222
  • ISBN:
  • 页数:954 页
图书介绍:

目录 1

第一编 概述 1

第二编 地理 9

卷一 建置沿革 9

第一章 宁武府历史沿革 9

第二章 宁武县历史沿革和区划 12

卷二 户籍人口 18

第一章 户口和人口数 18

第二章 社会职业 23

第一节 民国年间就业状况 23

第二节 建国后就业状况 24

第一章 宁武县城 28

卷三 县城 乡镇 28

第二章 重要乡镇 30

第一节 城关镇 30

第二节 阳方口矿区镇 31

第三节 东寨镇 31

第四节 石家庄镇 32

第五节 西马坊 33

第三章 关隘堡塞 33

第一节 外三关简述 33

第二节 宁武关 35

第三节 其它关、城、堡、寨、口、屯 39

卷四 地质 地貌 43

第一章 地质 43

第一章 古方志记载的山脉 44

卷五 山脉 44

第二章 地貌 44

第二章 《宁武县地名录》记载的山脉 47

卷六 水源 50

第一章 水资源 50

第一节 地表水 50

第二节 地下水 52

第三节 水土资源平衡 52

第二章 河流 湖泊 52

第一节 河流 52

第二节 湖泊 54

卷七 土壤 54

卷八 气候 55

第一节 地质及矿藏 59

第二节 煤 59

卷九 资源 59

第一章 矿藏 59

第三节 铁 61

第四节 其它 63

第二章 森林 63

第三章 动物资源 64

第一节 兽类 64

第二节 鸟类 65

第三节 昆虫 66

第四章 植物资源 66

第一节 乔木 66

第四节 草本 67

第二节 灌木 67

第三节 藤木 67

第五节 菌类 69

第五章 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 69

第一节 粮食作物 70

第二节 经济作物 70

第六章 家畜家禽 72

第一节 家畜 72

第二节 家禽 72

第七章 土特名产 72

第一节 《宁武府志》记述的宁武特产 72

第二节 当代特产 73

第一章 干旱 78

卷十 自然灾害 78

第二章 涝灾和春季积雪 79

第三章 霜冻、大风 79

第四章 冰雹 80

第五章 虫害病害 80

第一节 虫害 80

第二节 病害 81

第六章 历代灾情 81

笫三编 大事记 84

第四编 经济 122

卷十一 农业志 122

第一章 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122

第一节 土地的利用 122

第二节 土壤分类分布及养份 129

第三节 农具种类与进化 134

第四节 农业机械化 135

第五节 农作物分类及分布 140

第六节 农作物品种改良 145

第七节 肥料施用 150

第八节 农作物保护及农药使用 153

第九节 农业劳动力的发展 155

第十节 农谚录 157

第二章 农业生产体制变革 159

第一节 私有制的农业经济 159

第二节 互助组、初级社 159

第三节 高级社、公社 160

第二节 耕作制度的改良 162

第三章 耕作制度的改良 162

第一节 传统耕作制度 162

第四章 农作物产量 163

第一节 粮食作物 163

第二节 经济作物 165

第五章 收益分配 173

第一节 粮食分配 173

第二节 现金分配 173

第六章 农业管理机构 179

第一节 行政机构 179

第一节 汾河 180

第一章 河流 180

卷十二 水利水保志 180

第二节 事业机构 180

第二节 洪河 183

第三节 恢河 183

第二章 泉水 湖泊 185

第一节 泉水 185

第二节 湖泊 185

第三章 地质、水文地质概况 185

第一节 汾河流域 185

第二节 恢河流域 186

第四章 水利水保建设 186

第一节 河道整治及滩地建设 186

第二节 灌溉及库坝工程 189

第三节 小水电工程 190

第四节 钻井及大口井工程 191

第五节 机电灌站 193

第六节 人畜吃水工程 193

第七节 水土保持工程 194

第五章 水利水保管理机构 194

卷十三 林业志 198

第一章 森林区的自然环境 198

第一节 林木分布 198

第二节 林区气候 199

第三节 森林土壤及植被 199

第二章 林区资源 204

第一节 植物 204

第二节 动物 205

第一节 民国年间官方及民间机构 206

第三章 林业管理机构 206

第二节 人民政府林业机构 207

附录侵华日军的木材掠夺机构 210

第四章 山林权属 211

第一节 林权变迁 211

第二节 稳权发证工作 211

第五章 采种育苗 212

第一节 采种 212

第二节 育苗 213

第一节 古代及解放前的植树造林 214

第二节 建国后的植树造林 214

第六章 植树造林 214

第七章 森材保护 216

第一节 古代森林保护 216

第二节 民国年间对森林的破坏 216

第三节 解放以来的几次毁林风潮及森林保护 217

第四节 护林组织 218

第五节 森林病虫害防治 218

第八章 森林经营 219

第一节 山主和木厂 219

第二节 由林木抚育到水源涵养 219

第九章 木材采伐 221

第一节 采伐对象 221

第二节 采伐工具 221

第二节 古代运材手段 222

第一节 集材 222

第三节 采伐手续 222

第十章 木材运输 222

第三节 传统运输手段 223

第四节 轱辘马和土火车 223

第五节 林区公路 224

卷十四 畜牧志 225

第一章 畜牧业发展概况 225

第二章 牧坡及饲草饲料 229

第一节 牧坡 229

第二节 饲草饲料 229

第一节 牛 231

第二节 马、驴、骡 231

第三章 畜种及改良 231

第三节 绵羊 232

第四节 山羊 232

第五节 猪 233

第六节 鸡、鸭、鹅 233

第七节 骆驼 234

第八节 兔 234

笫九节 犬 234

第十节 蜜蜂 234

第四章 畜病及其防治 234

第一节 畜病 234

第二节 防治 235

第一节 行政 237

第五章 畜牧兽医机构 237

第三节 检疫 237

第二节 企事业 238

第三节 民间兽医及机构 238

卷十五 气象志 242

第一章 民间气象活动 242

第二章 宁武地区气象资料 242

第一节 气候概况 242

第二节 光照 243

第三节 热量资源 244

第四节 水份资源 252

第五节 主要农作物生育期气象条件 255

第六节 主要灾害性天气与农业 257

第八节 农业气候资源的利用 262

第七节 农业气候区划 262

第九节 宁武的四季 263

第三章 气象观察机构 266

第一节 雨量观察站 266

第二节 气象站 266

卷十六 工业志 267

第一章 概况 267

第二章 机械工业 268

第一节 机械厂 268

第二节 农机厂 269

第三节 社队机械厂 269

第二节 阳方口农具修造厂 270

笫三章 冶炼业 270

第一节 宁武铁厂 270

第四章 化肥工业 271

第五章 建材工业 272

第一节 水泥厂 272

第二节 陶瓷 273

第三节 社队砖瓦、石灰厂 274

第六章 印刷工业 274

第七章 铅笔制造业 276

第八章 日用品工业 277

第一节 地毯 277

第二节 五金厂 277

第三节 铝制品厂 278

第一节 缝纫 279

第九章 修配工业 279

第十章 服装加工业 279

第二节 制鞋 280

第十一章 手工业 281

第一节 作坊 281

第二节 其它 283

第十二章 粮食加工 285

第一节 石磨 285

第二节 水磨 286

第三节 机械磨面 286

第十三章 军事工业 286

第一节 地雷工厂 286

第三节 国防三厂 287

第二节 晋绥第三兵工厂 287

卷十七 煤炭志 290

第一章 宁武煤田地貌地质 290

第一节 位置、地貌、交通 290

第二节 煤田地质 290

第二章 煤炭资源分布 292

第一节 煤储量 292

第二节 煤炭品种 292

第三节 主要储煤地段 293

第三章 煤矿布点 294

第一节 历代布点状况 294

第二节 建国以来布点 294

第三节 关闭及报废矿井 296

第四节 现有主要煤矿 297

第四章 煤炭开采 301

第一节 小煤窑开采 301

第二节 机械化、半机械化开采 301

第三节 建国后煤炭产量 302

第五章 煤炭销售与运输 303

第一节 煤炭销售 303

第二节 煤炭运输 304

第三节 装卸队 304

第四节 煤台 305

第六章 煤炭加工及利用 305

第一节 煤炭加工史 305

第二节 煤炭加工设施 306

第八章 煤矿灾害及预防 307

第一节 煤矿五大灾害及危害性 307

第七章 煤炭管理机构 307

第二节 对五大灾害的予防 308

卷十八 电力工业志 309

第一章 电业发展史 309

第一节 发展史 309

第二节 电业统计表 311

第二章 发电厂及电站 315

第一节 八一水电站(宁化电站) 315

第二节 东寨电厂 315

第三节 阳方口煤矿发电厂 316

第一章 公路 318

第一节 道路 318

第三章 县电业局交通工具 318

卷十九 交通运输邮政志 318

第二节 公路 319

第三节 公路桥梁 322

第四节 公路养护 324

第五节 公路运输 325

第六节 交通工具 327

第七节 交通运输机构 330

第八节 交通管理机构 332

第二章 铁路 332

第一节 同蒲铁路概述 332

第二节 北同蒲宁武段的修筑和改造 333

第三节 宁武段的铁路营运 335

第四节 宁武火车站 337

第五节 宁岢支线 338

第三章 邮政电讯 341

第一节 邮政 341

第二节 电讯 344

第三节 机构 346

卷二十 商业志 348

第一章 发展概况 348

第一节 坐商、行商及海拉尔经商 348

第二节 店铺 349

第三节 新兴商业 351

第二章 商业管理机构 359

第三章 各专业公司 360

第一节 百货公司 360

第二节 糖业烟酒公司 361

第三节 食品公司 362

第四节 饮食服务公司 363

笫五节 交电公司 364

第六节 石油公司 364

第七节 阳方口综合公司 365

第八节 东寨综合公司 366

第九节 药材公司 367

第四章 物资经销 369

第一节 经销业务 369

第二节 经销机构 374

第一节 对外贸易 377

第五章 外贸及土特产收购 377

第二节 土特产收购 378

第三节 外贸机构 385

第六章 地价、物价 385

第一节 土地价格 385

第二节 木材价格 387

第七章 工商行政管理 397

第一节 管理业务 397

第二节 集市贸易 399

第三节 工商行政管理费的征收 401

第四节 管理机构 404

第一节 粮食征购与销售 405

第八章 粮食购销 405

第二节 粮食仓储 411

第三节 粮食集市贸易 416

第四节 机构变更 417

卷二十一 供销合作社志 420

第一章 群众购销 420

第二章 供销合作社的发展 420

第一节 基层社 420

第二节 县社 426

第三章 业务状况 427

第一节 平抑物价 427

第二节 代购代销和配售 427

第四节 改造私营商业 428

第三节 组织工业品下乡 428

第五节 定量供应 429

第六节 业务承包 429

第四节 招待所饭厅 430

第二节 农业生产资料公司 432

第四章 专业公司及基层社 432

第一节 农副产品公司 432

第三节 副食公司和贸易货栈 433

第四节 汽车队 434

第五节 基层供销社 434

卷二十二 财政税务志 437

第一章 清末和民国的财政税收 437

第一节 赋税 437

第二节 财政收支及税捐 438

第二章 人民财政 440

第一节 财政收入 440

第二节 财政支出 446

第三节 税收 449

第四节 财政体制变革 455

第三章 财政机构 456

第一节 稽征分局和征收局 456

第二节 财政局和税务局 457

卷二十三 金融志 458

第一章 金融业的发展 458

第一节 典当 458

第二节 钱庄与钱局 459

第三节 货币 460

第二节 地租 462

第三章 银行 462

第一节 人民银行 462

第一节 民间借贷 462

第二章 高利贷盘剥 462

第二节 农业银行 463

第三节 建设银行 464

第四章 银行业务 464

第一节 储蓄存款 464

第二节 基建投资 469

第三节 银行信贷 473

第四节 农业贷款 476

第二节 房屋造型结构 478

卷二十四 城乡建设志 478

第一节 宅基选择 478

第一章 建筑特点 478

第二章 基建项目 479

第一节 鼓楼 479

第二节 政府办公楼 479

第三节 招待所大楼 480

第五节 县医院门诊楼 480

第六节 人民大礼堂 480

第七节 自来水设施 481

第八节 县城街道 482

第三章 管理机构和基建设计 483

第九节 县城绿化 483

第五编 政治 485

卷二十五 政党 485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 485

第一节 马列主义在宁武的早期影响 485

第二节 宁武籍早期共产党员的革命活动 486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在宁武的早期活动 486

第四节 基层党组织的建立和发展 487

第五节 历次党代表会和历届党员代表大会 488

第六节 各级党组织机构更迭概况 489

第七节 党员状况 495

第八节 党员教育与训练 499

第十节 晋绥六地委在宁武的活动 500

第九节 党的纪律检查工作 500

第二章 中国国民党 501

卷二十六 政权 503

第一章 政府 503

第二章 人民代表大会 507

第一节 各界人民代表会 507

第二节 人民代表大会 507

第三节 县行政领导人 508

第三章 县府职员和干部队伍 510

第一节 人员编制 510

第二节 薪俸和工资 519

第一节 妇救会 523

第一节 发展概况 525

第一章 工人组织 525

卷二十七 群众团体 525

第二节 活动简介 526

第二章 农民组织 527

第一节 农会 527

第二节 贫下中农协会 527

第三章 妇女组织 528

第二节 妇女联合会 529

第四章 青年组织 531

第一节 青年救国会 531

第二节 共产主义青年团 531

笫二节 少年先锋队 533

第一节 儿童团 533

第五章 少年组织 533

第六章 学生组织 534

第一节 学生救国会 534

第二节 学生会 534

第七章 其它组织 534

第一节 工商业联合会工作委员会 534

第二节 中苏友好协会宁武分会 535

卷二十八 其它社会团体及反动组织 535

第一章 主张公道团与牺、公总部会 535

第二章 民族革命同志会 536

第四章 流动工作组 537

第五章 国民兵团 537

第三章 防共保卫团 537

第六章 政卫团 538

第七章 一贯道 538

第八章 哥老会 539

卷二十九 宁武人民革命斗争纪略 540

第一章 军民反清斗争 540

第二章 辛亥革命 542

第一节 同盟会在宁武的活动 542

第二节 宁武籍同盟会员在辛亥革命中的活动 543

第三节 忻代宁公团 544

第三章 奋起抗击日本侵略者 544

第一节 牺盟会宣传组织民众抗日 544

第三节 中共宁武县委训练抗日骨干 545

第二节 维持会的破灭与动委会的建立 545

第四节 日伪顽的勾结 546

第五节 四大动员 546

第六节 合理负担 547

第七节 建立抗日民主政权 547

第八节 反扫荡和挤敌人 548

第九节 减租减息回赎土地 550

第十节 军民大生产运动 551

第四章 与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 552

第一节 阎锡山政权困守宁武县城 552

第二节 和平谈判 553

第三节 三查和土地改革 553

第四节 宁武干部支援新解放区 556

第五节 刘少奇、朱德等路居宁武纪实 557

卷三十 政法志 558

第一章 执法机构 559

第一节 治安机构 559

第二节 检察机构 561

第三节 法院 561

第四节 司法行政机关和群众组织 562

第五节 “文化大革命”中的政法机构 562

第二章 案件侦破 563

第三章 拘捕审判 564

第四章 案例 567

卷三十一 民政志 570

第一章 概述 570

第二章 普选 571

第三章 优抚 572

第一节 建国前的优抚工作 572

第二节 建国后的优抚工作 573

第四章 信访 579

第五章 救济 580

第一节 灾害救济 580

第二节 社会救济 582

第六章 社会福利 586

第七章 土地征用 586

第八章 婚姻 592

第一节 婚姻制度 592

第二节 婚姻登记 593

第三节 保障军婚 594

第六编 军事 595

卷三十二 战略地位 595

卷三十三 军事要地 596

第一章 战略要地 596

第一节 宁武关 596

第二节 阳方口 596

第三节 盘道梁堡 597

第二章 重要制高点 598

第三章 人防工程 598

卷三十四 地方武装 598

第一章 宁武府属武装 598

第二节 敌后武工队 599

第一节 抗日游击队 599

第二章 宁武县属武装 599

第三节 国民党地方武装 600

笫四节 地主武装 601

附录 日伪武装 601

卷三十五 驻军 602

第一章 清末及民国年问官军 602

附录 侵华日军及伪军 603

第二章 人民武装 604

卷三十六 民兵 604

第一章 民兵斗争简述 604

第二章 民兵军事训练 606

第三章 民兵战备 606

第一节 变工互助 607

第四章 民兵战史述略 607

第二节 劳武结合 608

第三节 民兵联防 609

第四节 军火田和军火合作社 612

第五节 爆炸运动 613

第六节 窑洞战术 613

第七节 围困据点挤敌人 614

第八节 袭击战 616

第九节 围歼战 616

第十节 除灭山害 616

第一章 征兵制 617

卷三十七 兵役制度 617

第六章 阳方大队民兵连 617

第五章 街道民兵 617

第二章 义务兵役制 618

卷三十八 重大兵事记述 618

第一章 新军追击卢匪 618

第二章 收复宁武县城 619

第三章 组建七一四团 619

第四章 组建保安七支队 620

第五章 “百团大战”在宁武 620

第六章 三十五支队在宁武 621

第七章 刘家岩惨案 622

第八章 奇袭敌人夺军需 622

笫九章 袭击敌合作社 622

第十二章 突袭阳方口车站 623

第十一章 蒯屯关伏击战 623

第十章 任排长遇难 623

第十三章 莲花畔战斗 624

第十四章 前岔口大捷 625

笫十五章 夜袭余庄 625

第十六章 奇袭杨家岭炮楼 626

第十七章 东沟战斗 626

第十八章 夜袭宁武火车站 627

第十九章 攻克分水岭据点 628

第二十章 拔掉山寨据点 628

第二十一章 下鸾桥伏击战 629

第二十二章 夜袭春景洼 629

第二十四章 解放宁武县城 630

第二十三章 侵华日军从宁武败退 630

第二十五章 支援太原战役 631

附录一 侵华日军屠城罪行 632

附录二 侵华日军“三光”暴行 633

笫七编 文化 634

卷三十九 文化志 634

第一章 群众文化 634

第一节 文化馆 634

第二节 文化站 635

第三节 俱乐部 635

第二章 戏剧 635

第一节 宁武晋剧团 635

第二节 农村业余剧团 636

第三节 小秧歌 637

第二节 大秧歌 637

第三章 民间文艺 637

第一节 道情 637

第四节 龙灯、狮子舞 638

第四章 电影 638

第一节 发展简史 638

第二节 放映 639

第三节 影片发行 640

第四节 敞门入场 640

第五章 图书发行 640

第一节 著述目录 643

第六章 著作 643

第二节 艺文 645

第七章 广播电视 664

第一节 设施 664

第二节 节目 665

第三节 经费 665

第四节 电视 665

第八章 报纸刊物 665

第一节 《宁武小报》 665

第二节 《汾源》 665

卷四十 教育志 666

第十章 文化机构 666

第一章 私塾 666

第九章 新闻报道 666

第四节 《汾源怒吼》 666

第三节 《宁武文史资料》 666

第二章 科举制度 667

第一节 学制 667

第二节 考试 667

第三章 幼儿教育 668

第四章 小学 668

第一节 晚清小学 668

第二节 民国年间的小学 669

第三节 建国后的小学 672

第四节 课程、始业、学制 675

第一节 完全中学 676

第五章 中学 676

第二节 普通中学 677

第三节 课程和学制 677

第六章 职业教育 678

第七章 教育设施和教学方法改革 679

第一节 设施 679

第二节 教法改革 679

第八章 业余教育 680

第一节 农民夜校 680

第二节 工人夜校 680

第三节 干部教育 681

第四节 教师进修 682

第九章 机构和队伍 684

第一节 管理机构 684

第二节 职称评定 687

第一节 科技队伍 687

第二章 科学普及 687

卷四十一 科学技术志 687

第一章 科技队伍和职称评定 687

第二节 教师队伍 687

第三章 科学研究与科技成果 689

第一节 工业 689

第二节 农业 690

第三节 医疗卫生 690

第四节 测报 690

第四章 机构 690

第一节 科学技术委员会 690

第一章 医疗器械 693

卷四十二 卫生志 693

第三节 科学技术协会 693

第二节 地震办公室 693

第二章 医术 695

第三章 防疫 695

第一节 传染病防治 695

第二节 地方病防治 700

第四章 爱国卫生 702

第五章 妇幼保健 702

第六章 队伍 702

第一节 民间医生 702

第二节 医护人员和赤脚医生 705

第三节 医师培训 705

第一节 药铺 706

第七章 医疗机构 706

第二节 药房 708

第三节 医院 708

第四节 行政 711

附录 侵华日军医院 712

卷四十三 体育志 712

第一章 学校体育 712

第一节 体育课 712

第二节 竞赛活动 713

第三节 劳卫制 713

第二章 业余体育 713

第一节 业余体校 713

第一节 县内运动会 714

第二节 出席省、区运动会 714

第二节 民间传统体育 714

第三章 体育运动会 714

第四章 体育设施 715

第五章 体育机构 715

卷四十四 文物志 716

第一章 古遗址 718

第二章 古建筑 735

第一节 寺庙庵阁 735

第二节 古塔 748

第三章 墓葬 751

第一节 西马坊烈士公墓 751

第二节 周遇吉墓 752

第一节 摩崖石刻 753

第四章 石刻 753

第二节 碑石铭文 757

第三节 砖雕 765

第五章 石窟寺 766

第六章 风景名胜 771

第一节 天池锦鳞 771

第二节 芦芽滴翠 773

第三节 汾源灵沼 775

第四节 鸾桥烟虹 777

第五节 禅坊夕照 777

第二节 藏经 778

第一节 方志 778

第七章 历代版本 778

第三节 善本书 779

第八章 其他文物 781

笫八编 社会 783

卷四十五 民族志 783

卷四十六 人民生活志 788

第一章 工农收入 788

第二章 计划生育 795

第一节 人口增长状况 795

第二节 节育措施 796

卷四十七 宗教志 800

第一章 佛教 800

第三章 基督教 801

第二章 天主教 801

第四章 白莲教 802

第五章 庙会 803

第一节 庙会综述 803

第二节 龙花会 804

卷四十八 民俗志 805

第一章 传统节日 805

第二章 婚丧习俗 808

第一节 婚俗 808

第二节 葬俗 811

第三章 其它习俗 813

第四章 新风尚 814

第一节 服装 815

第一章 服饰 815

卷四十九 服饰、风味 815

第二节 首饰 818

第二章 风味 819

第一节 主食 819

第二节 特殊食品 820

第三节 饮料 821

第四节 调味品 821

第五节 餐次 821

卷五十 方言简志 821

第一章 宁武方言特点 821

第二章 方言与普通话词语对比 822

殷开国 825

熊六 825

卷五十一 人物传 825

第九编 人物 825

武树藩 826

颜隆茂 827

彭德大 828

张承武 829

周鲁 830

刘润枝 831

廖银武 831

方观 832

郭毅 833

葛海宽 833

周恭 834

赵铮 835

白士庆 835

周荣士 836

任月贵 837

陈彦 837

冯敏 838

鲁秉虔 839

李彦 839

丁致中 839

南桂馨 840

杨耀芳 841

毕汉臣 843

仁柱法师 844

李文焕 844

刘帮俊 845

孙文郁 845

李天培 846

刘淮 846

冯乐天 847

李清 847

马恒山 848

邱昌 849

赫连× 849

石锁仁 849

杨永后 849

杨道一 850

卷五十二 党政军人物 852

第一章 中共宁武县委历任书记 852

第二章 县人民政府历任县长、县革委主任、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及政协主席 854

第三章 人民武装力量驻宁部队及地方武装首长 855

第四章 宁武籍地师级(副职)以上人物名列 856

第五章 国民党宁武县党部负责人 857

第六章 清末及民国宁武地方行政职官 858

第七章 民国年间宁武军事职官 858

第八章 西汉至清末宁武地方职官 859

附录 日伪宁武县知事及侵华日军驻宁头目 862

卷五十三 英模谱(省级以上) 862

第一章 个人 862

第二章 集体 867

卷五十四 各界人物 869

第一章 大专学生 869

第一节 晚清 869

第二节 民国 869

第三节 建国以来 870

第二章 科技人员(工程师级) 871

第三章 文学艺术人才 871

第四章 医务人员 872

第五章 体育人才 872

卷五十五 革命烈士英名录 872

第一章 军队系统 873

第二章 地方人员 900

第十编 余录 904

卷五十六 县志编纂综述 904

第一章 编纂始末 904

第二章 编纂成果辑录 909

第三章 上级报刊发表及转发志书文稿录 910

第四章 县志编纂公文辑录 911

第一节 县志编纂委员会召开第四次扩大会议 911

第二节 征集资料启示 911

第三节 山西省宁武县县志编纂委员会文件 913

第四节 宁武县人民政府文件 913

第五节 关于召开“在宁武县工作过的老干部座谈会”的联系信 913

第六节 中共宁武县委文件 914

第八节 再接再励,乘胜前进 915

第七节 中共忻州地委党史资料征集、忻州地区地方志编纂领导组(通报) 915

第九节 宁武县已完成县志初稿 916

第十节 消息一则 917

第十一节 中共宁武县委办公室文件 917

第十二节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宁武县第一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 917

关于认真编写好《宁武县志》的决议 917

第十三节 中共宁武县委关于聘请县志顾问的函 918

第十四 节关于召开县志初稿审定会议的通知 918

第十五节 关于尽快付印《宁武县志》初稿的报告 919

第十六节 《中国地方史志通讯》一九八五年第一期发表的县志工作经验文稿 920

卷五十七 旧志序辑 926

第一章 《宁武府志》诸序 926

第二章 《宁武文史资料》序 929

卷五十八 公文选辑及地方文献提要 930

第一章 公文选辑 930

第一节 公文 930

第二节 告示 941

第二章 地方文献提要 944

卷五十九 县志编纂组织概况 945

第一章 县志编纂领导机构 945

第二章 《宁武县志》编辑人员 946

第三章 《宁武县志》特约校订顾问 947

第四章 《宁武县志》编辑程序 947

第一节 送审稿审核概况 947

第二节 初稿(第二稿)编辑程序表 949

第三节 《宁武县志》送审稿编辑程序(第一稿) 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