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引言 1
第一章 光学影像是如何形成的 5
一、光的性质 8
二、反射 10
三、折射 12
四、影像 18
五、镜头的类型 24
六、焦距 26
七、调焦 29
八、复合透镜 36
九、像差 36
十、克服像差 42
十一、镜头设计 48
十二、透镜镀膜 50
第二章 一谈化学 53
一、原子 55
二、分子 56
三、离子和非离子化合物 58
四、度量 60
五、吸附作用 62
第三章 光和物质 65
一、量子 65
二、量子有多大 67
三、光化学定律 68
第四章 银的功能 74
一、银 74
二、卤化银 75
第五章 光和乳剂 81
一、溴化银晶格 82
二、乳剂 82
三、化学增感剂 86
四、光谱增感剂 87
六、量子的吸收 90
五、显影中心 90
七、电子与正空穴 92
八、潜影的形成 92
九、乳剂效率 96
十、倒易律失效 98
十一、潜影效应 100
十二、减感作用 102
十三、理论的现状 104
一、反应动力学 107
第六章 再谈化学 107
二、反应速度 113
三、平衡 118
四、氢离子浓度 122
五、酸和碱 124
六、对酸和碱的进一步讨论 126
七、盐溶液 126
八、缓冲 128
九、氧化和还原 130
十、络离子 131
第七章 三谈化学 133
一、化学式 134
二、酸、碱和盐 135
三、碳化合物 138
四、结构式 141
五、命名法则 144
六、名称的混乱和别名 150
一、显影的基本原理 162
第八章 显影 162
二、显影液功能 164
三、摄影显影液 168
四、显影剂 169
五、碱性或非碱性 174
六、显影液中具有何种碱性? 177
七、快速与慢速显影剂 179
八、为什么要用亚硫酸盐 180
九、防灰雾剂 183
十、再谈显影液 185
十一、超加和性 188
十二、微粒显影液 191
十三、彩色显影 191
第九章 其他冲洗加工过程 197
一、停止显影 197
二、定影 198
三、正片的稳定性 200
四、定影的替换法 202
五、坚膜 202
六、酸性坚膜定影液 204
七、银漂白 206
八、漂白定影 207
九、润湿剂 208
十、水洗 210
十一、单浴法(或一次加工法) 212
十二、扩散转印法 214
十三、反转片冲洗法 216
第十章 从被摄体到照片 218
一、景物与影像 219
二、眼球构造 220
三、感觉强度 225
四、眼睛的适应性 227
五、乳剂的响应 228
六、特性曲线 232
七、从底片到正片 238
八、比较景物和再现 244
九、怎样看景物和正片 246
第十一章 细部和影像的显微性能 253
一、乳剂 253
二、曝光 254
三、清晰度 256
四、改进清晰度 261
五、正弦成像 264
六、模量传递 267
七、级联性能 271
八、颗粒 271
九、噪声功率谱 274
十、极小化颗粒 276
十一、彩色影像 277
第十二章 非银照相过程 278
一、无机盐体系 279
二、重氮化合物过程 281
三、不饱和化合物 286
四、游离基和光聚合 288
五、ITEK RS过程 292
六、光色体系 293
七、电照相 295
八、光敏体系的总结 298
第十三章 彩色 302
一、基本事实 303
二、色视觉理论 311
三、色视觉的事实 316
四、色的客观描述 317
五、孟塞尔(Munsell)体系 318
六、标准比色参照体系(CIE体系) 322
七、颜色匹配 340
第十四章 彩色照相 341
一、直接法 341
二、彩色匹配过程 343
三、加色法的原理 343
四、减色法的原理 352
五、加色法和减色法 354
六、实际的减色法 355
七、染料结构 363
八、染料影像的形成 366
九、彩色过程的局限性 378
十、色域 380
十一、色罩 384
十二、像间效应 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