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信用”的含义和历史 1
第一节 信用的含义 1
一、在词源中对“信用”的解释 1
二、信用在法学上的含义 1
(一)信用在法律上以公平、正义为价值取向 1
(二)信用在法律上以权利、义务为内容 2
(三)信用在作用形式上是一种规范 2
(四)信用在实施效果上是一种事实状态 2
三、信用与诚信、信誉 2
第二节 信用的特征 3
一、信用是道德性与经济性的统一 3
二、信用在实现手段上是软约束与硬性规定相结合 4
三、信用在存在形式上是静态与动态相结合 4
第三节 信用的历史 5
一、信用在西方的历史演进 5
二、信用在中国的历史演进 6
三、中西方传统信用观念的比较 7
(一)存在的社会环境不同 7
(二)存在基础不同 7
(三)主要属性不同 8
第四节 信用的分类及其相互关系 8
一、信用的分类 8
二、各类别信用之间的相互关系 9
(一)个人信用是社会信用的基础 9
(二)企业信用是社会信用的主体 9
(三)政府信用是社会信用的关键 9
(四)司法信用是社会信用的最终保障 9
第二章 信用法律保障的多维视角考察 11
第一节 道德视角下的信用法律保障 11
一、道德、法律与信用 11
二、道德作为信用保障的手段遭遇困境 11
(一)道德作为信用保障的手段难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11
(二)道德作为信用的保障手段本身存在局限性 12
三、发挥道德在信用保障中的作用 12
(一)利用道德的软约束保障信用实施 12
(二)加强信用的法律保障 12
第二节 市场经济中的信用法律保障 13
一、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 13
二、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 13
三、法律保障下的信用能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发挥积极作用 14
(一)为一些生产要素的交换提供制度支持 14
(二)为现代市场经济的商品交换提供秩序保障 14
(三)可降低市场经济运行的成本,优化市场对资源的配置 14
第三节 政府与市场关系视角下的信用法律保障 15
一、政府与市场关系发生转变的背景 15
二、信用法律保障在政府与市场关系中的具体体现 15
(一)信用法律保障因应了法律社会化的潮流 15
(二)信用法律保障对宏观调控目标相一致 15
(三)信用法律保障提升政府的公信力 16
第三章 信用保障法律体系 17
第一节 商事信用保障与信用法律保障 17
一、确立信用权民法保护制度符合诚实信用原则的基本要求 17
(一)现代信用理念基于诚实信用原则发展 17
(二)信用权制度是诚实信用原则的具体化和类型化 18
二、民法确立信用权保护制度的必要性 18
(一)信用上升为权利保护的必要性 18
(二)我国民法人格权制度完善的需要 19
(三)符合世界信用权法律保护发展趋势 19
(四)有利于改善我国当前社会信用状况 19
(五)对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20
第二节 政府信用与信用法律保障 20
一、政府信用的重要性 20
(一)我国政府在经济建设中起着主导作用 20
(二)政府对商事信用具有导向性 21
(三)政府信用本身是信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2
(四)当前我国政府信用缺失严重 22
二、公法对确立政府信用的作用 22
(一)公法的“限权”功能与政府权力的扩张性相对冲 22
(二)公法是政府主动确立信用的根据 22
第三节 司法信用与信用法律保障 23
一、司法信用与商事信用的关系 23
二、司法信用与政府信用的关系 23
三、司法信用建设的着力点 24
第四节 信用保障法律体系之功能整合 24
一、功能整合的价值取向 24
(一)公平与正义 24
(二)效率 24
(三)和谐 25
二、对商事信用权的横向保障与对政府信用法律保障的纵向保障之整合 25
(一)信用法律保障法律体系整合的现实基础 25
(二)信用法律保障必须与建设“和谐社会”的时代主题相协调 25
三、信用法律保障体系之具体整合 25
(一)加强以信用为内容的公法立法,确立政府信用与司法信用 25
(二)完善商事信用的立法,建立商事信用法律保障体系 26
第四章 我国信用缺失的主要表现及其成因 27
第一节 我国信用缺失的表现 27
一、从具体行为来看我国信用缺失的症状 28
(一)随意违约 28
(二)赖帐逃帐 28
(三)制假售假 29
(四)坑蒙拐骗 29
(五)弄虚作假 30
二、从具体主体来看我国信用缺失的症状 32
(一)企业信用缺失 32
(二)政府信用缺失 35
(三)司法信用缺失 38
(四)个人信用缺失 41
(五)社会中介组织信用缺失 42
第二节 信用缺失的危害 43
一、经济危害 44
(一)信用的严重缺失,增大了交易的不确定性,使履约变得极为困难 45
(二)信用缺失影响消费需求和投资 45
(三)增大了金融风险 45
二、政治危害 45
(一)冲击政治文明传承 45
(二)冲击国家信誉 45
(三)失信泛滥容易酿成民族危机 46
三、社会危害 46
(一)影响人们的心理预期 46
(二)影响社会稳定 46
(三)影响文化和道德良性发展 46
第三节 信用缺失的成因 47
一、经济成因 48
(一)产权制度不完善造成信用缺失 48
(二)现行经济体制根本没有培养起信用关系 49
二、社会成因 49
(一)社会结构转型带来的信用链断裂 49
(二)社会转型期制度与价值观的剧烈变化导致信用紊乱、失范和病态 50
三、法治成因 50
(一)立法还不够完备 50
(二)普遍存在相当严重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 51
(三)司法腐败现象屡禁不止,司法上存在着有法不依的现象 51
四、政治成因 52
(一)权责不对称,政府失信缺乏完善的责任机制规制 52
(二)民主程度不高,监督不够 52
(三)信息不公开,不利于健全信用监督机制 52
(四)政府本身是利益体,导致政府行为偏离信用的轨道 52
五、文化成因 53
(一)传统信用文化的局限和势微 53
(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诚信与现代法制存有脱节 53
第五章 域外信用保障之法律模式的比较考察 56
第一节 发达国家信用法律保障模式 56
一、法律体系 56
(一)美国 56
(二)德国 56
(三)日本 57
二、监管机制 57
(一)美国 57
(二)德国 58
(三)日本 59
三、惩罚制度 59
(一)美国 59
(二)德国 60
(三)日本 61
四、征信体制 62
(一)美国 62
(二)德国 63
(三)日本 64
第二节 发展中国家信用法律保障模式 64
一、法律体系 64
二、监管机制 64
(一)政府机构 64
(二)行业协会 65
三、惩罚制度 65
四、征信体制 66
(一)征信行业不发达 66
(二)政府在征信体制建设和运作中占据主导地位 66
(三)信用中介机构由银行发起设立 66
(四)信用中介机构建设注意引进发达国家的资金和经验 66
第三节 比较和借鉴 66
一、法律体系 67
二、信用监管 67
(一)不同信用监督模式的优点与不足 67
(二)不同征信监督模式反映了不同的社会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 68
(三)我国信用监督模式的选择 68
三、惩罚制度 69
(一)失信惩罚制度的基本机理 69
(二)我国失信惩罚制度的建设 69
四、征信体制 70
(一)确立恰当的征信模式 70
(二)信用信息的公开化和规范化 70
(三)信用中介机构的设立 71
第四节 世界性金融危机后各国恢复市场信用的新举措 71
一、美国信用评级机构改革及启示 71
二、欧盟各国政府援助行动和市场信用的恢复 72
三、冰岛在次贷危机中的经济信用和政治信用 73
四、次贷危机对日本经济的影响及其经济和信用恢复计划 75
五、俄罗斯应对信用收缩的法律对策 76
第六章 信用法律保障的基本原则 78
第一节 尊重和保护产权的原则 78
一、信用缺失的产权根源 78
(一)产权制度与信用制度的内涵及关联性 78
(二)信用制度的基础——产权制度 78
(三)信用缺失的根本原因——产权制度不足 79
(四)信用制度的完善可促进产权制度改革的深化 80
二、尊重和保护产权原则的基本内容 80
(一)坚持以产权清晰为基础 80
(二)坚持以产权对等为基础 81
(三)坚持以产权约束为基础 81
三、信用制度对产权交易行为具有重要影响——以技术交易为例 81
(一)技术产权交易本质上是信用交易 81
(二)信用制度建立对技术产权交易的意义 82
(三)信用制度现状对技术产权交易的影响 82
四、尊重和保护产权原则的制度支撑 83
(一)深化改革,建立和健全产权制度 83
(二)清晰产权,明确权责 84
(三)健全法制,切实保护产权 84
第二节 守信受益、失信受损的原则 85
一、守信受益、失信受损含义 85
二、守信受益失信受损的主体 85
(一)要明确对守信受益失信受损的政府主管部门 85
(二)要发挥信用中介机构的作用 85
(三)要充分发挥行业自律的作用 86
(四)要加强公民个人的守信意识和守信道德 86
(五)要加强司法惩戒的作用 86
三、守信受益失信受损机制的运行原则 86
(一)具有主动惩戒的特性 86
(二)作用范围覆盖面广 86
(三)机制设计科学合理 87
(四)机制设计体现方便快捷和价格低廉 87
(五)具有促进信用文化形成的激励效应 87
四、构建多层次的守信受益失信受损机制 87
(一)行政处罚 88
(二)行业约束 88
(三)市场手段 88
(四)法律手段 88
(五)舆论约束 88
五、守信受益失信受损的方式 89
(一)守信受益失信受损的方式因主体不同而有差异 89
(二)守信受益失信受损的方式因制度规则不同而有差异 89
第三节 信用保障系统化的原则 89
一、信用保障系统的三个方面 90
(一)立法 90
(二)信用服务企业的市场化运营 90
(三)国家对信用工作的宏观管理 90
二、信用保障系统化原则的主要内容 90
(一)建立信用制度必须法制先行 90
(二)征信机构应采取市场化的充分竞争的运营模式 90
(三)建立不良信用惩罚机制至关重要 91
(四)市场对信用产品的巨大需求是支撑征信企业蓬勃发展的动力 91
(五)实现征信数据标准化是信用体系建设的基础性工作 91
(六)有效的管理机构和监管体制是信用服务业健康发展的保障 91
三、信用保障系统化中的公平与平等 91
(一)各信用中介应公平地从政府部门获得信用数据 91
(二)中介组织应公平对待所有的被征信者 92
(三)征信者与被征信者地位平等 93
第七章 信用法律保障的三个关键环节 94
一、信用信息公开制度是现代社会信用体系的基础和前提 94
二、信用信息公开的法学解释 95
三、信用信息公开过程中需要处理好的几种法律关系 95
(一)信用信息公开与个人隐私权的保护 95
(二)信用信息公开与企业商业秘密的保护 96
(三)信用信息公开与国家经济安全的保障 97
四、现行法律对信息公开的限制 98
第二节 政府守信 103
一、政府信用是社会信用的源头和关键 103
二、政府信用思想溯源 104
(一)从柏拉图到马基雅维里的政府信用思想 104
(二)社会契约论与政府信用思想 105
(三)委托代理理论与政府信用思想 107
(四)对中西方政府信用思想的简单比较 108
三、政府信用的内容及影响因素 108
四、政府失信的现状与原因分析 109
(一)政策多变、朝令夕改、言而无信 109
(二)政府独大、随心所欲、权大于法 109
五、实现政府守信的途径 110
(一)办事有章,努力实现从任意行政到信用行政的转变 110
(二)转变职能,从根本上转变政府作用的重点和方式 110
(三)政务公开,增强政府政策的透明度 110
(四)依法行政,加强行政执法监督力度 110
第三节 司法守信 110
一、司法信用的内涵 111
(一)司法信用的含义 111
(二)司法信用的具体要求 111
二、司法信用的现实意义 112
(一)司法信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法治保障 112
(二)司法信用是法律制度本身的要求 112
(三)司法信用是司法活动本身的要求 113
(四)司法信用是对司法人员本身的道德要求 113
三、司法失信的表现 114
(一)程序上的失信 114
(二)证据上的失信 114
(三)过程中的失信 115
(四)结果上的失信 116
四、司法失信的危害 116
(一)恶化了社会公信力 116
(二)损害了司法效益 116
(三)导致刑事政策归于无效 116
五、审判信用的范围 117
(一)审判解释中的信用 117
(二)审判实践中的信用 117
六、法官信用——审判公信力的根基 118
(一)诚实守信是法官的基本职业道德 118
(二)法官坚持信用为本应具备的条件 119
七、审判信用的重建 119
(一)审判独立是最重要的体制保障 120
(二)审判公正是构建审判信用的基础 120
(三)审判监督是审判信用的保障 120
第八章 银行业信用的法制保障 122
第一节 银行与企业信用关系的法制保障 122
一、我国银企信用关系的特点 122
(一)银企信用关系的两种模式 122
(二)中国的银企信用关系 123
二、我国目前银行与企业信用关系存在的问题 123
(一)旧有体制遗留下来的政策惯性使银行难以轻装上阵 123
(二)银行信贷“人质”现象严重 123
(三)银行主体利益为核心目标的经营机制还没有真正形成 123
(四)银行不良债权和企业不良债务使银企信用关系处于潜风险状态 124
(五)银行对申请贷款的企业不能一视同仁、平等对待 124
(六)银企之间缺乏密切协作、患难与共的意识,银行发放贷款“追涨刹跌” 124
三、我国目前银企信用关系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24
(一)企业恶意逃废银行债务 124
(二)企业披露虚假信息 124
(三)银行缺乏有效的债权保护手段 124
(四)信用评价机制不健全 124
(五)信用法制不健全 124
四、银企信用关系法制保障的对策 125
(一)加快信用法规及评信机制建设 125
(二)建立企业征信制度和征信机制 125
(三)优化法律环境,构筑我国银企业信用关系保障的法律机制 125
第二节 信用卡信用的法制保障 125
一、信用卡业务存在的主要信用风险及其原因 126
(一)信用卡业务存在的主要信用风险 126
(二)信用卡信用风险产生的原因分析 127
二、信用卡立法的不足 127
(一)现行信用卡法律体系中的法律规范本身存在不足 127
(二)信用卡法律体系未及时规范 128
三、我国信用卡信用法制保障的完善 128
(一)建立信用卡信用风险防范法律体系 128
(二)完善信用卡担保法律制度 128
(三)提高信用卡的立法层级,制定专门的信用卡法 128
(四)修改、完善有关法律在信用卡方面的规定 129
(五)完善合同文本,避免引起歧义 129
(六)加强信用审查,避免被骗领信用卡 129
(七)采取保密措施避免持卡人信息泄露 129
(八)建立个人信用风险预警机制 129
(九)依法打击信用卡诈骗犯罪行为 129
第三节 银行个人理财产品信用的法制保障 130
一、银行个人理财产品信用的现状 130
(一)银行个人理财产品信用的发展 130
(二)个人理财产品的种类 130
二、银行个人理财产品的信用风险问题 131
(一)市场风险 131
(二)流动性风险 131
(三)操作风险 131
(四)法律风险 131
(五)道德风险 131
三、银行理财产品信用风险的防范 131
(一)严格遵循银行理财产品的有关法律法规 131
(二)做好理财产品风险提示工作 132
(三)切实履行理财产品的信息披露制度 132
(四)建立通畅的客户投诉处理机制 132
(五)进一步健全产品设计管理机制 132
(六)建立重大事件应急处理机制 132
第四节 住房按揭信用的法制保障 133
一、住房按揭信用的现状 133
(一)何谓按揭 133
(二)我国按揭的主要类型 133
(三)立法现状 133
二、住房按揭的银行信用风险及其成因 134
(一)住房按揭的银行信用风险 134
(二)成因分析 135
三、银行住房按揭信用风险控制的对策 136
(一)建立银行内部风险控制体系 136
(二)外部风险控制体系的完善 138
四、完善银行按揭信用的立法建议 140
(一)加强相关立法 140
(二)具体的立法建议 140
第五节 银行信用证信用的法制保障 140
一、银行信用证信用的责任与风险 140
(一)银行在信用证结算中的责任 141
(二)信用证信用风险的主要表现形式 142
(三)以银行为欺诈对象的信用证欺诈 143
二、美国次贷危机带来的银行信用证信用风险 143
(一)汇率波动带来我国银行在信用证业务中的资金损失 143
(二)次贷危机造成进出口企业资金紧缺,加剧信用证套现 143
(三)美国金融机构信用下降,议付行收回资金的难度 143
三、反信用证欺诈的对策 144
(一)开证行行使拒付权,拒付信用证项下的货款 144
(二)开证申请人向法院申请禁令,禁止开证行向受益人付款 144
第六节 消费金融信用的法制保障 145
一、消费金融信用的现状 145
(一)消费金融信用的涵义 145
(二)我国消费金融信用的发展 145
二、国外消费金融公司信用保障的经验借鉴 146
(一)设立主体比较广泛 146
(二)全方位经营模式 146
(三)信贷模式有选择 146
(四)个人信用体系比较完善 146
三、我国应着力解决和注意的主要问题 146
(一)市场定位要有法制保障 146
(二)在法律规定中要进一步完善营销模式 147
(三)个人信用体系法制建设要加快 147
(四)监督管理法制化 147
第九章 广告信用的法律保障研究 149
第一节 广告信用的形成机制 149
一、广告具有合法性和真实性 149
(一)广告具有合法性 149
(二)广告具有真实性 150
二、广告行为具有良好的社会评价 150
第二节 广告信用法律保障的必要性分析 151
一、消弭广告信用缺失的需要 151
(一)广告失信行为层出不穷 151
(二)广告失信行为的表现 152
二、保障消费者权益的需要 154
三、促进广告业健康发展、确保经济秩序的内在要求 154
第三节 广告信用保障方式研究 155
一、国家保障的多维路径 155
二、广告业自律的具体安排 157
三、社会监督的法治路径 158
第四节 我国广告信用法律保障的问题与不足 159
一、立法缺乏协调性、合理性与可操作性 160
(一)我国广告立法缺乏协调性 160
(二)广告立法缺乏合理性与操作性 160
(三)虚假广告界定模糊,广告信用保障不力 161
(四)对广告失信惩罚力度不够,法律责任不完善 161
二、政府监管、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不到位、协调配合不够 161
(一)政府监管存在不足 161
(二)广告行业自律尚未完全走上法治轨道 162
(三)社会监督不到位 163
(四)广告征信体制不健全 163
第五节 我国广告信用法律保障的完善与重构 163
一、加强广告立法的协调和可操作性 163
(一)加强广告立法的协调 164
(二)加大广告立法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164
(三)依法明确虚假广告的界定 164
(四)加强法律责任的严厉性 165
二、完善广告审查制度 165
(一)确立实质审查的原则,弥补注重形式审查的缺陷 165
(二)着重加强事前审查 165
三、依法促进政府监管、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的协调配合、职责到位 165
(一)加强政府监管高效、有序、合作协调 165
(二)加强广告业行业自律 166
(三)改善社会监督 167
(四)健全广告征信体制 168
四、建立健全对虚假广告荐证人的法律规制 168
(一)荐证广告信用保障中荐证人法律规制不可或缺 168
(二)荐证人是否承担法律责任规制的争论 169
(三)虚假广告荐证人法律规制的必要性分析 170
(四)域外实践及其启示 171
(五)虚假广告荐证人承担法律责任的法理依据 172
(六)虚假广告荐证人具体法律规制的完善 173
第十章 信用担保业的法律规制 175
第一节 信用担保业的概述 175
一、信用担保的基本问题 175
(一)信用担保业的历史沿革 175
(二)信用担保的概念 175
(三)信用担保的功能 175
二、信用担保与相关概念的辨析 176
(一)信用与信用担保 176
(二)信用担保与担保 176
(三)信用担保与保险 177
第二节 我国信用担保业的发展现状及其问题 177
一、我国信用担保业的发展现状 177
(一)我国信用担保业的发展 177
(二)我国信用担保业发展的主要特点 178
二、我国信用担保业存在的问题 178
(一)立法滞后,信用担保发展遭遇制度瓶颈 178
(二)担保机构实力弱、规模小,信用担保体系发展受到制约 178
(三)担保机构运作不规范,潜存着系统风险 178
(四)相关配套机制欠缺,社会协作不够,信用担保体系缺乏制度支撑 179
第三节 我国现行信用担保业法律制度及其评价 179
一、现行立法和政策 179
二、现行立法和政策的成功之处 180
(一)立法进程符合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规律及立法规律 180
(二)担保行为立法基本完善,立法与国际接轨 180
(三)有利于推动我国信用市场的发展 181
(四)为专业立法奠定了基础 181
三、现行立法和政策存在的主要缺陷 181
(一)理论准备不足 181
(二)相关法律规范滞后,担保业缺少“立行之规” 181
(三)现有立法层次较低,效力不足且互相冲突 182
第四节 我国信用担保法律制度的建构 182
一、担保法律体系的宏观构架 182
(一)担保行为法 182
(二)担保主体法 182
(三)建立和完善我国担保业法律制度的必要性 183
(四)制定信用担保业法的几个基本问题 184
二、信用担保业的具体法律制度建设 186
(一)信用担保机构准入法律制度 186
(二)信用担保的风险防范和分散法律制度 187
(三)担保机构的监管法律制度 191
(四)信用担保机构的法律责任制度 193
第十一章 征信业的法律规制 194
第一节 征信与征信业 194
一、征信的内涵 194
二、征信业的内涵 195
第二节 我国征信业发展历程与存在问题 195
一、我国征信业的发展历程 195
二、我国征信业现存的主要问题 196
(一)信用数据收集困难,成本居高不下,成为征信业发展的瓶颈 196
(二)各地发展不平衡,且重点不一 196
(三)行业监管不力,征信业处于无序竞争状态 196
(四)个人信用征信业市场化程度不高,信用文化培育不足 196
第三节 我国发展征信法律制度的必要性 197
一、信用危机 197
二、经济的全球化 197
四、金融危机后国外征信管理立法的变革与启示 198
一、金融危机凸显了对征信业进行规范的重要性 198
二、金融危机爆发后国外对征信业的立法动向与启示 199
第五节 我国《征信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的亮点与不足 201
一、出台背景 201
二、亮点与不足 201
第六节 健全和完善我国征信法律制度的思考 202
一、征信立法的基本原则 202
(一)发展与规范并举的原则 202
(二)维护征信的公正、公平和客观 202
二、征信体系的模式选择 202
(一)国外典型的征信模式 203
(二)我国征信体系模式的立法选择 204
三、征信机构的法律规制 205
(一)征信机构的法律性质 205
(二)征信机构的准入机制 206
(三)征信机构的法律义务 207
(四)征信机构的退出机制 208
四、信用信息管理的法律规制 208
(一)信用信息公开制度 208
(二)个人信用征信过程中的隐私保护 209
(三)企业信用信息开放与商业秘密保护 210
五、征信监管的立法设计 211
(一)征信监管主要模式 211
(二)我国征信监管模式选择与具体实施 212
六、失信惩罚机制 213
(一)征信机构的失信惩罚机制 213
(二)被征信企业的失信惩罚制度 214
(三)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 214
第十二章 信用教育与信用文化培育——以福建为例 215
第一节 福建文化生态与信用建设 215
一、福建文化生态与信用文化建设 215
(一)福建文化生态 215
(二)福建文化生态中信用的双重性 215
二、当下福建省信用状况中存在的问题 216
(一)信用制度不足,经济活动的交易成本较高 216
(一)失信现象普遍,社会怀疑较为严重 216
(三)社会认知度还不够 217
三、建设福建信用文化的对策 217
(一)制度层面的对策 217
(二)道德层面的对策 218
第二节 福建信用建设中的制度构建 219
一、政府信用 220
二、企业信用 221
三、个人信用 223
(一)倡导现代信用文化,培育信用观念和信用意识 223
(二)制定与个人信用体系相关的法律法规 224
(三)组建个人信用管理公司,积极培育信用中介机构 224
(四)建立标准化的个人征信数据库 224
第三节 从福建省内高校助学贷款看信用教育 225
一、现状 225
二、原因分析 227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强烈的诚信意识 227
(二)高校信用道德教育存在误区 228
(三)缺乏社会化的系统性平台支撑 228
三、对策 228
(一)从源头入手,建立全过程的风险控制机制 228
(二)努力摸索建立学生信用评价机制 228
(三)加快建立个人信用评价机制和全国性的联合征信体系 228
【参考文献】 230
【附录】 238
个人信用信息征集和使用管理办法(建议稿) 238
企业信用信息收集和公开管理规定(建议稿) 243
信用档案管理办法(建议稿) 246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担保管理办法(建议稿) 248
征信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 251
对《征信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的若干评析 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