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害地理学 1
第一章 概论 5
第一节 自然灾害概论 5
第二节 《灾害地理学》概论 36
思考题与提高题 65
第二章 部门灾害地理学 66
第一节 地质灾害地理学 66
第二节 地貌灾害地理学 69
第三节 气象灾害地理学 112
第四节 水文灾害地理学 128
第五节 生物灾害地理学 131
第六节 人为灾害地理学 141
思考题与提高题 147
第三章 中国灾害地理学 148
第一节 概论 148
第二节 地震灾害 157
第三节 气象灾害 173
第四节 沙漠化 195
第五节 土壤侵蚀 203
第六节 泥石流 207
第七节 森林灾害 210
第八节 环境污染 213
第九节 中国自然灾害综合区划 218
第十节 综合预防措施 226
思考题与提高题 227
第四章 世界灾害地理学 228
第一节 亚洲 228
第二节 欧洲 240
第三节 非洲 244
第四节 北美洲 248
第五节 南美洲 257
第六节 大洋洲 261
第七节 南极洲 263
思考题与提高题 263
中国灾害地理 265
第一章 我国灾害地理基本特征 269
第一节 我国灾情 269
第二节 灾害成因类型 275
第三节 灾害区域结构 285
第二章 黑吉灾害区 290
第一节 灾害地理特征 290
第二节 灾害区域差异 298
第三节 防灾减灾对策 302
第三章 北部沿海严重灾害区 305
第一节 灾害地理特征 305
第二节 灾害区域差异 311
第三节 防灾减灾对策 318
第四章 东南沿海严重灾害区 321
第一节 灾害地理特征 321
第二节 灾害区域差异 325
第三节 防灾减灾对策 343
第五章 台湾灾害区 346
第一节 灾害地理特征 346
第二节 灾害区域差异 354
第三节 防灾减灾对策 357
第六章 黄土高原严重灾害区 359
第一节 灾害地理特征 359
第二节 灾害区域差异 370
第三节 防灾减灾对策 373
第七章 长江沿岸严重灾害区 375
第一节 灾害地理特征 375
第二节 灾害区域差异 380
第三节 防灾减灾对策 392
第八章 江南丘陵高原灾害区 398
第一节 灾害地理特征 398
第二节 灾害区域差异 403
第三节 防灾减灾对策 415
第九章 川滇山地灾害区 417
第一节 灾害地理特征 417
第二节 灾害区域差异 419
第三节 防灾减灾对策 431
第十章 蒙新灾害区 434
第一节 灾害地理特征 434
第二节 灾害区域差异 438
第三节 防灾减灾对策 446
第十一章 青藏灾害区 448
第一节 灾害地理特征 448
第二节 灾害区域差异 451
第三节 防灾减灾对策 456
第十二章 我国防灾减灾对策与重大工程 458
第一节 将防灾减灾工作纳入经济建设 458
第二节 大搞绿色工程建设,改善生态环境 459
第三节 大抓水利工程建设,减轻旱涝灾害 463
第四节 提高预测科学水平,发展灾害保险事业 470
中国自然灾害区划 477
第一章 中国地震灾害区划 483
第一节 引言 483
第一部分 岩石圈中的自然灾害 483
第二节 震灾预测研究的概况 485
第三节 中国地震活动性分析 488
第四节 中国地震灾害的时、空、强分布 493
第五节 我国未来50年地震、灾害损失的区划图 496
第六节 震灾预估与救灾决策 501
第七节 结束语 507
第二章 中国洪水灾害区划 509
第一节 引言 509
第三部分 水圈中的自然灾害 509
第二节 中国洪水灾害的孕育环境分布 511
第三节 中国洪水灾害强度频度图 517
第四节 中国洪水损失情况分析 521
第五节 洪灾危险程度的研究 525
第六节 中国七大江河的洪灾 529
第七节 中国洪水灾害对策研究 537
第八节 结论 540
第三章 中国干旱灾害区划 542
第一节 中国干旱灾害的孕育环境 542
第二节 人类活动因素对中国干旱灾害的影响 543
第三节 中国干旱灾害的频度、强度及持续时间的分布(6) 545
第四节 中国干旱对农业和水资源的影响 549
第五节 中国干旱的减灾对策 552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概况 558
第四章 中国积雪灾害区划 558
第一节 引言 558
第三节 我国雪灾发育环境分析 561
第四节 我国积雪强度评估图 565
第五节 中国积雪灾害损失危险图 567
第六节 中国雪灾影响评价 572
第七节 中国雪灾对策初探 573
第一节 引言 575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575
第五章 中国海冰灾害区划 575
第三节 中国海冰灾害的孕育环境分析 577
第四节 中国海冰灾害强度频度图 580
第五节 中国海冰灾害损灾危险图 586
第六节 中国海冰灾害影响评价 590
第七节 中国海冰灾害对策研究 591
第八节 结论 592
第六章 中国沙漠化灾害区划 594
第一节 引言 594
第三部分 土圈中的自然灾害 594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595
第三节 中国沙漠化灾害的孕育环境分析 598
第四节 中国沙漠化灾害强度及损失危险程度分区 602
第五节 中国沙漠化灾害影响评价 613
第六节 中国沙漠化灾害的整治 614
第七节 结论 615
第一节 引言 617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617
第七章 中国泥石流灾害区划 617
第三节 泥石流灾害的孕育环境分析 618
第四节 中国泥石流灾害危险区划 625
第五节 中国泥石流灾害损失危险评价 628
第六节 中国泥石流灾害影响评价 634
第七节 结论 651
第一节 引言 654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654
第八章 中国滑坡灾害区划 654
第三节 中国滑坡灾害的孕育环境分析 655
第四节 滑坡灾害和成灾因素分析 658
第五节 中国滑坡灾害区划和影响评价 660
第六节 中国滑坡灾害对策研究 664
第七节 结论 665
第九章 中国森林炎害区划 666
第一节 引言 666
第四部分 生物圈中的自然灾害 666
第二节 中国森林火灾的孕育环境分析 667
第三节 中国森林火灾的危险性分区 673
第四节 中国森林火灾损失危险分析 677
第五节 中国森林火灾害影响评价 681
第六节 中国森林火害对策研究 713
第七节 结论 716
第一节 引言 719
第二节 中国森林虫灾初步区划 719
第十章 中国森林虫灾区划 719
第三节 中国森林虫灾强度频度及其损失 723
第四节 主要森林虫灾成因及其综合减灾措施 724
第一节 引言 726
第十一章 中国地震、洪水、干旱灾害综合区划 726
第二节 建造区划的原则及数据库 726
第五部分 区域上的自然灾害 726
第三节 指标与组合分级 727
第四节 区划图 730
第五节 区划的可靠性 734
第六节 初步的空间分析 736
灾害生态经济研究 743
上篇 灾害生态经济理论研究 747
1灾害及其特性分析 748
灾害的概念 748
灾害的分类 749
主要自然灾害分析 750
主要人为灾害分析 754
灾害特征分析 759
2灾害的生态经济规律 764
灾害的系统及其运动规律 764
灾害的成灾规律 770
灾害系统与生态经济系统的协同进化规律 776
3灾害的生态经济成因与过程 780
灾害的自然生成成因 780
灾害的社会经济成因 785
城市生态经济系统与灾害的形成 792
灾害的扩大过程 793
灾害成因与过程的生态经济分析 794
4灾害的生态经济后果 798
灾害对人类生命的危害作用 798
灾害对经济建设的危害作用 800
灾害对社会发展的危害作用 801
灾害对自然生态系统的破坏作用 803
灾害后果的生态经济分析 804
我国灾害防治的历史回顾与现行灾害防治体系的生态经济评价 808
5灾害的生态经济防治 808
灾害防治的生态经济策略 812
灾害防治的生态经济途径 815
下篇 西南地区灾害的生态经济研究 828
6西南地区灾害概况与特点分析 829
西南地区各主要灾害的分布与发展趋势 829
西南地区灾害特点分析 840
7西南地区灾害的生态经济成因 845
地震灾害的成因 845
山崩滑坡灾害的成因 846
泥石流灾害的成因 847
洪涝、干旱、低温冷害和冰雹灾害的成因 850
水土流失灾害的成因 853
8西南地区灾害的生态经济后果 856
地震的后果 856
山崩滑坡和泥石流灾害的后果 858
洪涝、干旱、低温冷害和冰雹灾害的后果 859
水土流失灾害的后果 863
灾害对西南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危害 864
9西南地区灾害防治的生态经济对策 866
战略对策 866
社会对策 868
经济对策 869
生态环境对策 870
科技对策 872
生态经济综合开发和生态农业建设对策 873
灾害与灾害经济灾害与灾害经济理论 883
灾害经济学的建设 883
灾害经济学是一门经济学新学科 885
灾害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894
灾害经济学研究哪些问题 898
系统综合地研究灾害经济问题 900
开展灾害学研究 904
灾害科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907
灾害防治学及其防治系统工程 912
灾害防治效果的评价 918
灾害经济统计 921
灾害信息系统 927
灾害研究与民族文化 930
灾害研究的整体性 932
地震 937
地震灾害及其对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937
建设毋忘防地震 941
减轻地震灾害的主要对策 952
华北强震区域宏观震害预测及搞震加固经济效益评估 958
洪涝、干旱 964
我国水旱灾情及其防治对策 964
防洪经济学初探 969
加强防洪经济研究 973
防洪经济分析 976
河道防灾学研究 987
长江防洪工程效益简析 992
黄河下游防洪工程经济效益分析 998
我国玉米产量波动与农业气象灾害的关系 1012
水利工程供水抗旱的经济效益分析 1018
灾害与生态环境 1023
灾害生态学问题 1023
自然灾害的地理学性质 1029
一个严重的环境问题——干旱与沙漠化 1033
重视龙卷风灾害的研究 1038
森林灾害经济的评估方法 1041
兰州城市经济与滑坡泥流灾害 1047
灾害与保险 1056
我国巨灾危险准备金之规模 1056
我国的地震灾害与实施地震保险的可行性研究 1066
我国地震灾害的经济补偿模式 1076
我国洪水保险的模式与体制 1083
我国农作物保险的经济可行性 1088
调查报告 1097
《对1987年大兴安岭特大森林火灾的灾害经济考察》的报告 1097
大兴安岭特大森林火灾的火行为特点 1114
资料 1117
我国的地震灾害 1117
我国的水旱灾害及治理情况 1126
1986年世界气候灾害 1133
后记 1136
农业灾害经济 1137
第一章 科学客观地认识和对待灾害 1143
第一节 灾害的性质和分类 1143
一、自然灾害的性质 1144
二、灾害的分类 1144
第二节 自然灾害的特点 1147
一、不可避免性与可御防性 1147
三、突发性与周期性 1149
四、全球性与地域性 1149
二、多样性与不重复性 1149
第三节 灾害的化解和利用 1150
一、人类和灾害的辩证关系 1151
二、灾害的二重性 1153
三、化解灾害,变害为利 1154
第二章 建立健全农业灾害经济研究体系 1157
第一节 农业灾害经济的研究空间 1157
一、农业灾害经济的研究对象 1158
二、农业灾害经济的特点 1159
三、农业灾害经济研究的任务 1162
第二节 农业灾害经济研究体系的建立 1164
一、农业灾害经济研究体系 1165
二、技术科学在农业灾害经济研究体系中的作用 1167
三、农业灾害经济与相邻学科的关系 1167
第三节 农业灾害经济研究的理论和方法 1169
一、农业灾害经济研究的基本原理 1169
二、新兴理论的启示 1171
第三章 灾害的形成原因和发生规律 1179
第一节 自然灾害的形成原因 1179
三、农业灾害经济的基本研究方法 1179
一、天体的运行 1180
二、地球的自身运动 1186
三、人类的盲目行为 1190
第二节 灾害发生有规律可寻 1196
一、灾害发生的时间规律 1196
二、灾害发生的地域规律 1199
第三节 重视对灾异的研究 1203
一、黑道凶日的灾害意义 1203
二、天人感应观的科学解释 1205
第四章 农业国情与农业灾害 1207
第一节 我国农业灾害的主要类型 1207
一、农业气象灾害 1208
二、农业生物灾害 1215
三、农业地貌灾害 1218
第二节 农业环境问题 1220
一、农业自然环境污染 1220
二、农业社会经济环境存在的问题 1222
三、农业生态环境恶作趋势 1225
第三节 农业灾害区划 1227
一、几种主要的农业灾害区划 1228
二、自然灾害综合区划 1236
第五章 农业减灾系统 1238
第一节 农业灾达的监测系统 1238
一、灾害监测的原划和程序 1239
二、灾害监测机构 1240
三、农业灾害信息系统 1243
四、农业灾害的预报 1246
第二节 农业灾害的预统系统 1248
一、灾害预防和灾害监测的关系 1248
二、农业工程性防灾措施 1250
三、农业非工程性防灾措施 1253
第三节 农业灾害的救援系统 1255
一、灾害救援工作的组织与实施 1255
二、灾害救援人员的组织 1259
三、救灾资金(物资)管理 1261
第一节 农业灾害保险的理论分析 1263
一、农业保险的意义 1263
第六章 农业灾害保险 1263
二、农业保险的主要经济关系 1265
三、农业保险制度的建方 1267
第二节 我国农业灾害保险的实施 1269
一、农业灾害保险简史 1269
二、农业灾害保险现状 1270
三、进一步开展农业灾害保险的对策 1275
四、农业灾害保险的发展趋势 1276
第三节 农业巨灾保险 1278
一、我国农业巨灾保险现状 1278
二、农业巨灾准备金的需求规模预测 1279
三、建立合理的农业世灾保险制度 1283
一、农业生态环境的基本特点 1285
第一节 努力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1285
第七章 农业系统内部减灾对策 1285
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基本措施 1287
三、良性生态环境评价 1291
一、农作物自身抗灾能力的提高 1292
第二节 农业生产抗灾能力的提高途径 1292
二、优化农业系统结构 1295
三、建立综合的农业灾害防御体系 1300
二、灾后生产恢复中应注意的问题 1301
一、处理好生活与生产的关系 1301
第三节 灾后农业生产的恢复 1301
一、灾害对农作物生产的影响 1303
第一节 灾害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 1303
第八章 农业减灾经济分析 1303
二、灾害对农村乡镇工业的影响 1305
一、防灾标准的经济影响因素 1306
第二节 减灾工程的经济评价 1306
三、灾害对畜牧业、渔业的影响四、灾害对农村建设的影响 1306
二、防灾工程建设中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1311
三、防灾工程体系需要解决的问题 1312
第三节 减灾成本分析 1313
一、减灾能力成本分析 1314
二、减灾系统质量成本分析 1315
第四节 减灾系统效益分析 1317
二、典型减灾工程经济效益核算简介 1318
一、减灾工程效益核算的基本方法 1318
三、现行减灾工程效益核算办法的缺陷 1319
一、生态环境质量的经济意义 1320
第五节 农业生态环境质量 1320
二、生态环境质量变动决策成本 1321
三、农业生态环境治理保护的损益分析 1322
一、农业灾害经济统计的对象 1325
第一节 农业灾害经济统计的对象、特点和任务 1325
第九章 农业灾害经济统计 1325
二、农业灾害经济统计的特点 1326
三、农业灾害经济统计的任务 1328
一、农业灾害经济基本情部统计 1329
第二节 农业灾害经济的统计内容和主要指标 1329
二、灾情统计 1331
三、灾害损失及补偿统计 1333
四、抗灾救灾统计 1335
五、减灾效益统计 1336
一、我国农业灾害经济统计体系的运行 1337
第三节 农业灾害经济统计信息库 1337
二、农业灾害经济统计信息库的功能 1338
三、农业灾害经济统计信息库的类型 1339
1.第42届联合国大会第169号决议 1341
附录 1341
2.《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国际行动纲领》 1343
3.中国国际减灾十年委员会简介 1345
4.中国灾害发生及受灾损失部分统计资料 1349
主要参考文献目录 1351
灾害统计学 1353
(一)灾害问题的严重性 1361
一灾害问题与灾害统计 1361
第一章 绪论 1361
(二)灾害统计的必要性 1362
(三)研究灾害统计的意义 1363
(二)灾害统计实践的现状评析 1364
(一)灾害统计的历史回顾 1364
二灾害统计的历史回顾与现状评析 1364
(三)灾害统计理论的现状评析 1366
(一)灾害统计学的含义 1367
三灾害统计学的对象与任务 1367
(二)灾害统计学的研究对象 1368
(一)灾害统计学的研究内容 1369
四灾害统计学的内容与特点 1369
(三)灾害统计学的任务 1369
(二)灾害统计学的特点 1370
(一)灾害统计研究的新趋势 1371
五灾害统计学的发展 1371
(三)灾害统计学的发展措施 1372
(二)灾害统计学的发展目标 1372
(一)概率与概率分布理论 1374
一数理统计学 1374
第二章 灾害统计基础理论 1374
(二)参数估计及假设检验理论 1381
(三)回归分析与相关分析理论 1382
(一)宏观量的统计性质 1385
二统计物理学 1385
(三)耗散结构理论 1386
(二)涨落现象 1386
(一)信息论的实质 1387
(二)信息系统的内容 1388
四灾变预测理论 1389
(一)灾变预测概述 1389
(三)信息论与灾害统计学 1389
(二)灾变预测模型 1391
(三)灾变预测应用实例 1394
(一)灾害统计资料的搜集方法 1397
一灾害统计方法体系 1397
第三章 灾害统计体系 1397
(二)灾害统计分析方法 1398
(一)灾害统计指标体系设置的原则 1403
二灾害统计指标体系 1403
(二)灾害统计指标体系设置的基本程序 1404
(三)灾害统计指标体系的框架设计 1405
三灾害统计组织体系 1406
(二)灾害统计组织机构的设置 1407
(三)灾害统计工作的管理 1407
(一)建立灾害统计组织体系的原则 1407
(一)灾因及其表现形式 1409
一灾因与模糊理论 1409
第四章 灾因统计 1409
(二)模糊理论 1410
(二)灾种指标 1412
(一)灾因统计指标概述 1412
二灾因统计指标的表示 1412
(三)灾害影响因素 1416
(一)灾害的区域组合 1418
三灾害的区域组合与统计分析 1418
(二)灾害区域性组合的统计分析 1419
(一)灾因关防的表现 1423
四灾因的关联度 1423
(二)灾因的关联度分析 1424
(一)水灾个案分析 1426
五灾因统计个案分析 1426
(二)火灾个案分析 1427
一灾情统计概述 1429
(一)灾情现状描述 1429
第五章 灾情统计 1429
(二)灾情统计及基内容 1431
(三)灾情统计的作用 1432
二灾情统计中若干重要概念 1433
(一)受灾与成灾 1433
(四)经济损失率与人员伤亡率 1435
(三)经济损失与非经济损失 1435
(二)倒塌房屋与损坏房屋 1435
(五)灾度与灾级 1437
三主要自然灾害的灾情统计 1439
(一)洪涝 1439
(二)旱灾 1441
(三)地震 1441
(四)风灾 1443
四主要人为事故灾害的灾情统计 1445
(二)公路交通事故 1447
(一)火灾 1447
(三)工伤事故 1448
五灾情统计报表与管理 1449
(一)主要的灾情统计报表 1450
(二)灾情统计报表的填报 1455
(三)灾情统计信息的管理 1455
一灾害损失评估与灾害损失统计 1457
(一)灾害损失与灾害损失评估 1457
第六章 宵害损失评估统计 1457
(三)灾害损失统计的有关概念 1458
(二)灾害损失统计与灾情统计 1458
(四)自然灾害损失统计报表 1459
(二)灾害损失评估的基本内容 1461
(一)灾害损失评估及其意义 1461
二灾害损失评估理论 1461
(三)灾害损失评估的系统结构 1462
三灾害损失评估方法与指标体系 1464
(一)灾害损失评估模型 1464
(二)灾害损失评估方法 1465
(三)灾害损失评估指标体系 1468
(二)火灾造成损失的基本情况 1471
(三)火灾损失评估统计 1471
(一)火灾前的基本情况 1471
四大兴安岭森林火灾损失评估实例 1471
一减灾与减灾统计 1474
(一)减灾概述 1474
第七章 减灾的统计 1474
二减灾资金筹集统计 1475
(一)减灾资金的筹集 1475
(二)减灾统计 1475
(二)减灾资金筹集的统计及相关指标 1476
(三)减灾资金筹集的统计分析 1478
三减灾投入统计 1479
(一)减灾投入的基本原则 1479
(二)减灾投入的种类划分 1480
(三)减灾反入统计指标 1481
(一)减灾效益的概念 1482
四减灾效益统计 1482
(二)减灾效益的评价指标 1483
(三)减灾效益的评价模型与方法 1485
(四)减灾效益的综合分析 1487
(一)辽宁海城地震预报及抗震 1488
五典型案例简析 1488
(二)陕西韩城电厂滑坡治理 1489
(四)中国民航海外避险 1490
(三)长江、淮河大水灾预报减损 1490
(五)深圳、福州企业小灾成大祸 1491
一灾害补偿与灾害补偿统计 1492
(一)灾害补偿的目标与任务 1492
第八章 灾害补偿统计 1492
(三)灾害补偿统计及其意义 1493
(二)灾害补偿统计与统计指标 1493
二政府补偿统计 1494
(二)救灾补偿统计 1495
(三)政府补偿统计分析 1495
(一)政府补偿的统计分类 1495
三商业保险补偿统计 1498
(一)商业保险补偿的统计分类 1498
(二)商业保险补偿的统计指标与表试 1499
(三)商业保险补偿的统计分析 1501
(一)企业或社区补偿 1502
(二)社会保险组织补偿 1502
四其他灾害补偿统计 1502
五灾害损失补偿统计分析 1503
(一)灾害损失补偿宏观统计分析 1503
(三)社会捐助 1503
(二)灾害损失补偿个案分析 1504
(三)灾害损失补偿趋势分析 1505
附录一部分灾害统计资料 1507
一1953~1995年中国农作物年均灾情统计简表 1507
二1951~1996年中国主要地震灾害统计简表 1508
四1985~1996年中国重大人为事故灾害统计简表 1508
三1990~1995年中国重大自然灾害统计简表 1509
附录二主要参考文献 1520
后记 1521
三信息论 11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