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第1章 生物经济内涵 14
1.1 生物经济产生的基础 14
1.1.1 生命科学的进展 14
1.1.2 生物技术的发展 17
1.1.3 生物产业的产生 21
1.2 生物经济的特征 26
1.2.1 创新性 26
1.2.2 三要素的密集性和四高一长性 28
1.2.3 关联性和渗透性 29
1.2.4 多样性和广泛性 30
1.2.5 依赖性 31
1.2.6 可持续性和发展的阶段性 32
1.3 生物经济遵循的基本法则 32
1.3.1 生物科技知识倍增法则 33
1.3.2 生物经济的全球化范围与研究对象的微小规模成反比法则 35
1.3.3 逐渐加速的垂直成长速度法则 35
1.3.4 生物经济资源可再生性法则 38
1.3.5 生物经济的“人本化”考核体系法则 40
1.4 生物经济的发展趋势 43
1.4.1 世界许多国家不断加大对生物科技研发投入力度 43
1.4.2 世界生物产品市场呈现出加速发展的态势 43
1.4.3 生物技术正在向工业领域拓展 44
1.4.4 全球化发展趋势日益明显 45
1.4.5 生物产业由幼稚期进入成长期 46
1.4.6 生物经济的市场份额绝大部分仍来自于生物医药产业 47
1.4.7 生物产业投资向好 48
1.4.8 转基因产品在质疑反对中快速增长 48
1.4.9 生物安全已经成为国家安全的关键点 50
第2章 生物经济的理论基础 52
2.1 经济形态演进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52
2.1.1 经济形态的理论分析 52
2.1.2 生物经济与其他经济形态的关系 56
2.1.3 生物经济发展阶段及划分标准 62
2.2 新型经济形态的生物经济社会再生产过程分析 63
2.2.1 生物经济的生产 63
2.2.2 生物经济的交换 70
2.2.3 生物经济的分配 79
2.2.4 生物经济的消费 84
2.3 生物经济与其他新经济的关系 89
2.3.1 生物经济与循环经济的关系 89
2.3.2 生物经济与低碳经济的关系 89
2.3.3 生物经济与知识经济的关系 90
2.4 生物经济的作用及影响 90
2.4.1 生物经济的作用 91
2.4.2 生物经济的影响 94
第3章 国外生物经济发展实践 98
3.1 北美地区 98
3.1.1 美国 98
3.1.2 加拿大 105
3.2 欧洲地区 106
3.2.1 基本概况 106
3.2.2 各国概况 109
3.3 亚太地区 110
3.3.1 基本概况 110
3.3.2 各国概况 111
3.4 其他地区发展中国家 117
3.4.1 古巴 117
3.4.2 巴西 118
3.5 对国外生物经济发展的思考和总结 119
第4章 中国生物经济发展现状 120
4.1 中国生物经济发展概况 120
4.1.1 生物医药产销快速增长,效益大幅上升 120
4.1.2 生物农业平稳增长 120
4.1.3 生物能源产销平稳 121
4.1.4 生物制造业产业化进程加快 121
4.1.5 生物服务业等一批新兴产业正在形成 121
4.1.6 投资增长强劲,发展后劲较足 121
4.1.7 国际化步伐加快,出现新的亮点 122
4.1.8 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的发展,提高了自主创新能力 122
4.2 中国生物经济发展基础分析 122
4.2.1 科技基础 123
4.2.2 人才基础 123
4.2.3 丰厚的资源基础 124
4.2.4 广阔的市场基础 125
4.2.5 初具规模的产业基础 125
4.3 中国生物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 142
4.3.1 生物产业政策问题 142
4.3.2 法律、法规保护体系没有建立 144
4.3.3 体制、制度的缺陷 144
4.3.4 对知识产权制度和标准化战略认识薄弱 147
4.3.5 生物技术创新体系不完善、创新能力不足 148
4.3.6 产业化运行机制不健全、产业化程度低 149
4.3.7 生物科技人力资源短缺 150
4.3.8 金融创新不足,风险投资短腿,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比例失调 151
4.3.9 税收等政策不合理,生物经济发展的整体环境欠佳 153
4.3.10 产业规模小、企业效益差,出口水平低、缺乏国际竞争力 155
4.3.11 政出多门,生物产业领导部门设置有待商榷 156
4.3.12 市场机制失灵,宏观调控不利,市场环境有待完善 157
4.3.13 统计工作滞后 158
4.3.14 国家生物安全体系不健全 159
第5章 生物经济的评价指标体系 160
5.1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160
5.1.1 理论性 160
5.1.2 多目标性 160
5.1.3 系统性 161
5.1.4 科学性 161
5.1.5 可操作性 161
5.1.6 可比性 162
5.2 生物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内容 162
5.2.1 生物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 162
5.2.2 评价体系中的指标说明和分析 166
5.3 生物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系统模型构建与实证分析 169
5.3.1 生物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系统模型构建 170
5.3.2 实证分析 170
第6章 中国生物经济发展模式 175
6.1 一、二、三产业相融合发展模式 176
6.1.1 工业化和生物产业化同步发展 176
6.1.2 生物经济一、二、三产业相融合发展 177
6.2 高原山区沟域发展模式 180
6.2.1 高原模式 180
6.2.2 发展沟域经济,结合当地资源优势发展生物产业的模式 181
6.3 并购、合作发展模式 184
6.3.1 国际企业并购、合作情况 184
6.3.2 中国生物企业并购、合作情况 185
6.3.3 企业并购合作促进风险投资发展 186
6.3.4 全球金融危机加速了并购合作步伐 186
6.4 生物产业集群发展模式 187
6.4.1 实行集聚化是生物经济发展的最显著的特征 187
6.4.2 生物产业集群的两个模式 188
6.4.3 中国生物产业聚集式发展的意义 189
6.5 以价值链为核心的网状和条状集聚模式 190
6.6 产、学、研、官、金相结合发展模式 193
6.6.1 企业带动的产、学、研、官、金相结合的发展模式 193
6.6.2 技术先导型的学、研、产、官、金相结合的发展模式 194
6.6.3 政府主导型的官、产、学、研、金相结合发展的模式 194
6.7 “分散—集中式”——公司+科研+政府+基地+农户发展模式 195
6.8 国际合作发展模式 195
6.9 中国生物技术自主创新模式 197
6.9.1 细胞经济模式是自主创新的基础性模式 197
6.9.2 生物技术平台资源共享模式是自主创新的战略性模式 197
6.9.3 加强原始创新发展生物农业的模式 198
6.9.4 加强集成创新,全面开发产业链,生物质资源多级生物利用、大循环模式 198
6.9.5 生物医药引进吸收再创新,优先研发非专利药的发展模式 200
6.10 大型跨国生物公司及生物技术创业公司发展模式 201
6.10.1 欧美大型跨国生物公司创新模式 202
6.10.2 欧美生物技术创业公司发展的基本模式 202
第7章 中国生物经济发展对策建议 205
7.1 生物产业立国战略 205
7.1.1 构筑具有中国特色生物产业政策体系的必要性 205
7.1.2 制定中国生物产业政策的建议 206
7.2 体制创新战略 208
7.2.1 根据生物经济特征和成长规律,切实形成有利于加快产业发展的体制和制度 208
7.2.2 创新所有制结构 209
7.2.3 创新分配机制和制度创新 212
7.3 技术创新战略 212
7.3.1 实施“高科技产业发展模式”实践行动,创写“中国模式”新篇章 213
7.3.2 实施“创新体系建设”行动,构筑国际一流生物技术创新体系 213
7.3.3 实施“企业创新引导”行动,加速技术创新主体的转变 214
7.3.4 实施“科技创新引领”行动,加速原始创新 215
7.3.5 实施“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和集成创新”行动,加强自主创新 215
7.3.6 实施“创新支撑保证体系建设”行动,建立完善的创新支撑保证体系 217
7.4 知识产权、标准化战略 217
7.5 人才战略 219
7.5.1 推进科技人才制度创新 220
7.5.2 完善人才激励机制 220
7.5.3 改革教育体制,培养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221
7.5.4 进一步加大对海外优秀留学人员的吸引力度 222
7.5.5 发展生物经济,开辟科技人员与大学生创业、就业途径 224
7.6 资金战略 224
7.6.1 提高认识解放思想、汲取国际金融风暴的教训,做好中国的金融创新工作 225
7.6.2 政府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225
7.6.3 改善银行信贷支持,创新生物产业发展融资模式,搭建多种形式融资平台 226
7.6.4 建立完善的资本市场融资渠道 226
7.6.5 建立风险投资渠道,完善风险投资机制,积极培育和大力发展创业投资业 227
7.7 生物资源保护战略 229
7.8 国际化战略 230
7.9 其他对策建议 232
7.9.1 制定税收优惠等政策 232
7.9.2 优化组织管理体系,加强组织领导和统一规划,促进生物产业健康、协调、快速发展 233
7.9.3 优化管理基础,加强统计工作 236
7.9.4 优化国民教育,举国各界同心合力,积极营造生物经济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 236
结论 240
主要参考文献 242
后记 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