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源乡志》PDF下载

  • 购买积分:8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王家玲主编;徐秀峰,陈玉良编辑
  • 出 版 社:
  • 出版年份:2222
  • ISBN:
  • 页数:150 页
图书介绍:

第一编 概述 1

第一章 位置、面积 1

第二章 建置沿革 1

第三章 行政区划 2

第四章 人口 民 5

第二编 地理 8

第一章 地形 地貌 8

第二章 水系 8

第一节 浑江 8

第二节 新开河 9

第三章 山脉 9

第一节 马蹄沟岭 9

第二节 报马川岭 9

第三节 柞树岭 9

第四章 气候 9

第一节 气温 9

第二节 降雨量 10

第三节 日照 10

第四节 风力 10

第五章 自然资源 10

第一节 土地资源 10

第二节 森林资源 11

第三节 水利资源 11

第四节 矿产 11

第五节 野生植物 11

第六节 野生动物 12

第三编 农业 12

第一章 生产关系的变革 15

第一节 解放前的土地占有和剥削手段 15

(一)出租土地 15

(二) 雇工 15

第二节 解放后生产关系的变化 15

第二章 推广良种 20

第一节 水稻 20

第二节 玉米 21

第三节 大豆 21

第四节 高梁 22

第三章 施用化肥 22

第四章 耕作制度 22

第五章 植物保护 26

第一节 水稻病虫害及其防治 26

第二节 玉米 26

第三节 大豆 26

第六章 农具改革 26

第七章 农民生活 29

第四编 多种经营 32

第一章 林业 32

第二章 畜牧业 36

第三章 人参业 45

第四章 养殖业 47

第五编 工业 47

第一章 概述 47

第二章 解放前的手工业 48

第一节 木器 48

第二节 理发铺 48

第三节 铁匠炉 48

第三章 建国以来的工业 48

第一节 社办工业 52

第二节 校办工厂 52

第六编 商业 53

第一章 解放前的商业 53

第二章 建国以来的商业 53

第一节 供销合作商业 54

(一)供销合作社的建立 55

(二)农村代销店 55

第二节 个体商贩集市贸易 55

(一)个体商贩 55

(二)集市贸易 55

第七编 交通邮电 55

第一章 交通 55

第一节 公路 55

(一)县道 55

(二)乡道 56

第二节 桥梁 56

第二章 运输 58

第一节 运输组织及运输管理 58

第二节 交通运输工具 58

第三章 邮电 58

第八编 财税金融 59

第一章 解放前的财政税收 59

第二章 建国以来的财政税务 59

第一节 财税机构 59

第二节 财税管理 60

(一)契税 60

(二)人税 60

(三)农业税 61

第三章 建国以来的金融 63

第九编 政治 67

第一章 地方行政设置 67

第一节 解放前的乡村政权 67

第二节 建国后的乡村政权 72

第二章 党派群团机构 79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 79

第二节 共青团 85

第三节 妇代会 87

第三章 民政 88

第四章 治安司法 90

第一节 解放前的治安保卫机构 90

第二节 建国以来的治安保卫组织 90

第三节 人民陪审员制度及调解委员会 91

第四节 冤假错案的纠正 92

第五章 政治斗争记事 93

第一节 土地改革 93

第二节 抗美援朝运动 94

第三节 整风反右派斗争 94

第四节 “四清”运动 95

第五节 “文化大革命 ” 95

第六节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和革命干部走“五、七道路” 97

第六章 人民武装 98

第一节 民兵 98

第二节 兵役 100

第十编 教育 101

第一章 解放前的教育概况 101

第二章 解放后教育事业的发展 102

第一节 学校的增扩 102

(一)幼儿 102

(二)小学教育 102

(三)中学教育 105

第二节 群众教育的开展 105

(一) 扫除文盲 105

(二)文化补习技术培训 106

第三章 教育方针的贯彻与教育制度的改革 106

第一节 教育方针的贯彻 106

第二节 教育制度的改革 108

(一)实行“两条腿走路” 108

(二)实行小学五年一贯制 108

(三)中学“三、三制”、“二、二制”、“三、二制”的变更 108

第四章 “文化大革命”中的教育 109

第五章 粉碎“四人帮”后的教育 111

第六章 教育经费和教师待遇 113

第一节 教育经费的来源 113

第二节 教师政治地位和工资福利的提高 113

第十一编 卫生体育 116

第一章 解放前医药概况 116

第二章 建国以来卫生事业的发展 117

第一节 医疗机构的发展 117

第二节 贯彻“予防为主”的方针 121

第三节 地方病的防治 123

第四节 妇女保健 125

第五节 公费医疗 127

第六节 计划生育 127

第三章 体育 131

第十二编 文化 132

第一章 文化企事业单位 132

第一节 广播站 132

第二节 电影管理站 132

第三节 文化站 133

第四节 乡剧团 134

第二章 群众文化 135

第一节 文化中心 135

第二节 各村文化室 135

第三节 群众文体活动 136

第十三编 社会 137

第一章 风俗习惯 137

第一节 婚嫁 137

第二节 丧葬 138

第三节 祝寿 139

第四节 节日 139

第二章 衣、食、住 140

第一节 服饰 140

第二节 饮食 140

第三节 建筑 141

第三章 社会新风 142

第一节 新风尚 142

(一)喜事新办 142

(二)另到女家 142

(三)追悼会 143

第二节 社会保护 143

(一)五保户 143

(二)敬老院 143

(三)政府救济 143

第四章 谚语、方言 144

第一节 气候农谚 144

第二节 警句 民言谚 144

第三节 生活 民谚 145

第四节 自学民谚 145

第五节 歇后语 145

第十四编 人物 146

第一章 烈士英明录 147

第二章 知名人士 149

附:财源乡《乡志》修志领导小组名单 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