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手册 上》PDF下载

  • 购买积分:8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王广军
  • 出 版 社: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 出版年份:2222
  • ISBN:
  • 页数:140 页
图书介绍:

§1.1 设防目标 1

§1.2 规范的适用范围 1

第一章 总则 1

§1.4 建筑物重要性分类及抗震设计原则 2

§1.3 设防依据 2

§2.2 场地选择的基本原则 4

§2.1 地震影响 4

§1.5 与其它规范的关系 4

第二章 抗震设计的基本要求 4

§2.6 平、立面布置 5

§2.5 建筑规划 5

§2.3 基岩场地 5

§2.4 地基和基础设计基本原则 5

§2.10 抗震结构体系的要求 6

§2.9 抗震结构体系选择 6

§2.7 建筑物重心的考虑 6

§2.8 防震缝 6

§2.14 围护墙和隔墙 7

§2.13 非结构构件的连接 7

§2.11 抗震结构的构件要求 7

§2.12 抗震结构各构件之间的连接 7

§2.17 结构材料指标的最低要求 8

§2.16 抗震结构材料和施工质量要求 8

§2.15 装饰贴面和吊顶 8

§3.1 有利、不利和危险地段 9

第三章 场地、地基和基础 9

§3.2 场地土类别 10

§3.5 场地类别划分 11

§3.4 场地覆盖层厚定义 11

§3.3 土类型划分 11

§3.8 可不进行地基和基础抗震强度验算的范围 12

§3.7 地基荷载效应组合 12

§3.6 场地的地质勘察要求 12

§3.9 地基土抗震承载力 13

§3.10 地基基础 14

§3.13 饱和土液化判别的初步条件 15

§3.12 液化影响的考虑 15

§3.11 低承台强度不验算范围 15

目录 15

上篇 15

§3.14 液化判别经验公式 16

§3.16 液化等级划分 17

§3.15 液化指数 17

§3.19 部分消除地基液化沉陷的措施要求 18

§3.18 全部消除地基液化沉陷的措施要求 18

§3.17 地基抗液化措施选择 18

§4.1 各类建筑考虑地震作用的原则 19

第四章 地震作用和结构抗震验算 19

§3.20 软弱土层处理的综合考虑 19

§3.21 其它 19

§4.3 重力代表值的求取 20

§4.2 各类建筑的抗震计算方法 20

§4.4 建筑自振周期 21

§4.6 采用底部剪力法的规定 25

§4.5 结构抗震验算的考虑 25

§4.7 采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计算的规定 32

§4.8 突出屋顶间、女儿墙等的计算规定 37

§4.9 楼层水平地震剪力分配原则 38

§4.10 考虑扭转影响的计算 40

§4.12 竖向地震作用的考虑 41

§4.11 地基与结构相互作用的计算 41

§4.13 地震作用效应和其它荷载效应的组合 42

§4.14 截面抗震验算表达式 44

§4.15 结构的抗震变形验算 45

§5.1 条文的适用范围 47

第五章 多层砌体房屋 47

§5.2 总高度及层数、层高 48

§5.3 总高与总宽或总厚的比值 49

§5.4 多层砌体房屋的建筑结构体系要求 50

§5.5 多层砌体房屋的抗震横墙最大间距 51

§5.6 多层砌体房屋的局部尺寸要求 52

§5.7 砌体等级及使用范围 54

§5.9 砖石房屋自振周期 55

§5.8 多层砌体房屋的计算要点 55

§5.11 截面抗震验算 56

§5.10 各类砌体沿阶梯形截面破坏的抗震抗剪强度设计值 56

§5.14 多层砖房设置构造柱的要求 58

§5.13 混凝土小块墙体的截面抗震验算 58

§5.12 横向配筋砖墙的截面抗震验算 58

§5.16 有关砌体的要求 59

§5.15 对多层砖房构造柱的要求 59

§5.17 圈梁设置 60

§5.18 圈梁的构造要求 62

§5.19 多层砖房楼(屋)盖 63

§5.21 坡屋顶房屋 64

§5.20 砖柱及梁与砖柱的连接 64

§5.24 过梁 65

§5.23 预制阳台 65

§5.22 砖拱房屋 65

§5.25 楼梯间 66

§5.27 混凝土小块房屋 67

§5.26 基础 67

§5.30 粉煤灰中块房屋的构造柱要求 68

§5.29 砌体房屋的芯柱 68

§5.28 混凝土中块房屋 68

§5.34 砌体房屋的其它构造要求 69

§5.33 大型砌块房屋 69

§5.31 砌体房屋拉结钢筋网片的设置要求 69

§5.32 混凝土中块搭接长度要求 69

§6.2 房屋的抗震等级划分 70

§6.1 房屋最大高度限制 70

第六章 多层和高层钢筋混凝土房屋 70

§6.4 防震缝 71

§6.3 规则结构的确定 71

§6.6 框架和抗震墙设置 72

§6.5 结构类型选择 72

§6.7 抗震墙间距限制 73

§6.9 框架——抗震墙结构中的抗震墙设置要求 74

§6.8 框架——抗震墙结构中装配楼盖的规定 74

§6.11 抗震墙结构中的抗震墙设置 75

§6.10 框架结构的砌体填充墙 75

§6.15 钢筋接头和锚固 76

§6.14 框架——抗震墙结构和框支层落地抗震墙基础 76

§6.12 需要加强的抗震墙部位 76

§6.13 框架结构基础系梁设置条件 76

§6.18 剪力值 77

§6.17 弯矩值 77

§6.16 构件的截面抗震验算 77

§6.19 框架柱的轴压比 78

§6.20 框架节点核芯区验算 79

§6.21 考虑砖填充墙抗侧力作用时框架结构的抗震验算方法 80

§6.25 抗震墙结构的框支层楼板设计 82

§6.24 抗震墙翼墙有效宽度 82

§6.22 规则框架——抗震墙结构的地震剪力 82

§6.23 抗震墙中单肢墙、小开洞墙的弯矩和剪力值 82

§6.27 框架结构的梁截面尺寸 83

§6.26 抗震墙施工缝截面抗震验算 83

§6.30 框架结构梁端加密区箍筋配置要求 84

§6.29 框架结构梁的纵向钢筋配置要求 84

§6.28 框架结构梁端纵向受拉钢筋的配筋率 84

§6.32 框架结构柱的纵向钢筋配置 85

§6.31 框架结构柱的截面尺寸 85

§6.33 框架结构柱箍筋加密范围 86

§6.35 框架结构柱加密区箍筋配筋率 87

§6.34 框架结构柱加密区的箍筋间距和直径 87

§6.39 框架结构砌体填充墙 88

§6.38 框架结构节点核芯区内箍筋量 88

§6.36 框架结构柱箍筋肢距 88

§6.37 框架结构柱非加密区的箍筋量 88

§6.44 抗震墙结构中抗震墙竖向水平均布钢筋的配筋 89

§6.43 抗震墙结构中抗震墙的竖向和水平均布钢筋 89

§6.40 框架结构的女儿墙 89

§6.41 抗震墙结构的翼墙、端柱或暗柱 89

§6.42 抗震墙结构的抗震墙墙板厚度 89

§6.49 框架——抗震墙结构的抗震支撑 90

§6.48 框架——抗震墙结构中抗震墙竖向和水平均布钢筋 90

§6.45 抗震墙结构抗震墙边缘构件的配筋 90

§6.46 抗震墙结构的顶层连梁 90

§6.47 框架——抗震墙结构中抗震墙墙板厚度 90

§7.1 总高度和层数 91

第七章 底层框架和多层内框架砖房 91

§6.50 框架——抗震墙结构抗震墙端柱的箍筋 91

§6.51 框架——抗震墙结构的其它要求 91

§7.5 计算要点 93

§7.4 其它要求 93

§7.2 抗震横墙间距 93

§7.3 对底层框架砖房底层的要求 93

§7.6 构造柱规定 94

§8.1 厂房的平面布置 95

第八章 单层工业厂房 95

§7.7 底层框架砖房的楼盖和内框架砖房 95

§7.8 圈梁设置要求 95

§7.9 窗间墙宽度要求 95

§8.5 围护墙、隔墙 96

§8.4 柱 96

§8.2 天窗架 96

§8.3 屋架、屋盖 96

§8.8 厂房的横向抗震计算方法 98

§8.7 不进行截面抗震验算范围 98

§8.6 厂房端部承重要求 98

§8.9 厂房的纵向抗震计算方法 102

§8.10 突出屋面天窗架的抗震计算 104

§8.13 予应力钢筋混凝土结构截面的极限弯矩值 105

§8.12 不等高厂房中支承低跨屋盖的柱牛腿的纵向受拉钢筋截面面积计算 105

§8.11 大柱网厂房柱的截面抗震验算 105

§8.14 有檩屋盖构件的连接及支撑布置 106

§8.15 无檩屋盖构件的连接 108

§8.18 厂房柱子的箍筋 110

§8.17 钢筋混凝土屋架和配筋 110

§8.16 天窗架连接 110

§8.19 厂房柱间支撑的设置和构造 111

§8.21 厂房结构构件的连接节点要求 112

§8.20 柱顶水平压杆 112

§8.26 适用范围 113

§8.25 厂房女儿墙 113

§8.22 基础 113

§8.23 墙梁 113

§8.24 大型墙板的连接 113

§8.28 厂房的结构体系要求 114

§8.27 厂房的平立面布置 114

§8.33 偏心砖柱的抗震验算 115

§8.32 突出屋面有斜腹杆桁架式钢筋混凝土天窗架的横向抗震计算 115

§8.29 厂房可不进行验算范围 115

§8.30 厂房的横向抗震计算方法 115

§8.31 厂房的纵向抗震计算 115

§8.34 木屋盖的支撑布置 116

§8.37 卧梁、壁柱、砖柱 118

§8.36 圈梁 118

§8.35 钢筋混凝土屋盖的构造措施 118

§8.40 双曲砖拱厂房 119

§8.39 外墙转角、承重内墙与外墙交接处 119

§8.38 屋架(屋面梁)与墙顶圈梁的连接 119

§8.45 厂房横向抗震计算方法 120

§8.44 围护墙体的自重与刚度考虑 120

§8.41 适用范围 120

§8.42 厂房的结构体系 120

§8.43 厂房的围护墙 120

§8.50 柱肢板材的最大宽厚比 121

§8.49 柱的最大长细比 121

§8.46 纵向抗震计算时柱列地震作用的分配原则 121

§8.47 支撑的斜杆 121

§8.48 有檩屋盖的支撑布置 121

§9.3 大厅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范围 122

§9.2 防震缝 122

§8.51 柱脚内力 122

§8.52 焊缝 122

第九章 单层空旷房屋 122

§9.1 适用范围 122

§9.9 大厅 123

§9.8 高大山墙的壁柱 123

§9.4 抗震计算考虑 123

§9.5 自振周期确定的考虑 123

§9.6 横向抗震计算原则 123

§9.7 大厅的纵向水平地震作用计算 123

§9.12 其它要求 124

§9.11 圈梁 124

§9.10 舞台口横墙 124

§10.3 布置要求 125

§10.2 高度、开间等限制 125

第十章 土、木、石结构房屋 125

§10.1 适用范围 125

§10.6 连接 126

§10.5 墙体 126

§10.4 屋面 126

§10.11 土拱房 127

§10.10 圈梁 127

§10.7 地基基础 127

§10.8 土坯 127

§10.9 内、外山墙两侧的内纵墙 127

§10.16 空旷房屋 128

§10.15 高度限制 128

§10.12 土窑洞 128

§10.13 适用范围 128

§10.14 平面布置 128

§10.17 支撑、斜撑、连接 129

§10.21 其它要求 130

§10.20 横墙最大间距 130

§10.18 适用范围 130

§10.19 总高度和层数 130

§11.3 高度限制 131

§11.2 材料要求 131

第十一章 烟囱和水塔 131

§11.1 适用范围及选择 131

§11.6 独立烟囱的简化计算方法 132

§11.5 水平抗震计算方法 132

§11.4 可不进行截面抗震验算的范围 132

§11.7 竖向地震作用、附加弯矩考虑 134

§11.8 砖烟囱配筋 135

§11.12 可不进行截面抗震验算的范围 136

§11.11 适用范围 136

§11.9 圈梁 136

§11.10 防震缝 136

§11.17 钢筋混凝土筒支承水塔 137

§11.16 材料要求 137

§11.13 截面验算的考虑 137

§11.14 水平抗震计算方法 137

§11.15 基础 137

§11.19 砖筒支承水塔 138

§11.18 钢筋混凝土支架水塔 138

§11.21 砖筒水塔限高 140

§11.20 砖柱支承水塔 140

§1.1 概述 141

第一章 总则 141

下篇 141

1.2.1 设防的目标和思想 142

§1.2 设防目标 142

1.2.3 《七八》规范的说明 143

1.2.2 《七四》规范的说明 143

1.2.4 《八九》规范的说明 144

1.3.1 《七四》规范的说明 145

§1.3 规范的适用范围 145

1.3.2 《七八》规范的说明 146

1.3.4 《八九》规范的说明 147

1.3.3 关于6度区设防问题 147

1.4 1 《六四》规范的说明 148

§1.4 设防依据 148

1.4.2 《七四》规范的说明 149

1.4.4 地震烈度的概念及在规范中的应用 150

1.4.3 《七八》规范的说明 150

1.4.6 关于取消设计烈度的问题 151

1.4.5 《八九》规范的说明 151

1.4.7 地震区划图 152

1.4.8 一些主要城市的基本烈度 153

§1.5 地震危险性分析 155

1.5.1 Cornell—Mcguire法 156

1.5.2 洪华生(A·H—S·Ang)法 157

1.5.3 Anderson法 158

1.5.4 片山桓雄法 159

1.5.5 Mortgat和Shan法 160

1.5.6 董伟民——Shan法 161

1.6.1 标定方法 162

§1.6 基本烈度的概率标定 162

1.6.2 “大震”、“小震”的定量化 164

§1.7 地震小区域划分 165

1.7.2 地基分类法 166

1.7.1 烈度调整法 166

1.7.5 平均剪切模量法 167

1.7.4 震害预测综合法 167

1.7.3 计算分析法 167

1.8.1.2 罗马尼亚工业与民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P—100—78) 168

1.8.1.1 苏联地震区建筑设计规范(CH?II?-A12-69) 168

1.7.6 地震易损性分析 168

§1.8 建筑物重要性分类 168

1.8.1 国外抗震规范的一些有关规定 168

1.8.1.5 希腊抗震规范(1978,草案) 169

1.8.1.4 印度结构抗震设计规范(IS:1893~1975) 169

1.8.1.3 南斯拉夫地震区建筑技术规范(1981) 169

1.8.2 本次修订的一些考虑 170

1.8.1.6 秘鲁抗震设计规范(1977年) 170

参考文献 171

§2.1 概述 172

第二章 抗震设计的基本要求 172

2.2.1 《七四》规范的说明 173

§2.2 抗震设计的原则要求 173

2.2.2 《七八》规范的说明 174

2.3.2 烈度的衰减规律 175

2.3.1 宏观的一些震害现象 175

§2.3 “近震”、“远震”的概念 175

2.3.3 烈度区划图的补充划分 176

2.4.1 简单和规则 177

§2.4 建筑物的体型 177

2.3.4 考虑远震影响的城镇 177

2.4.2 对称 178

2.4.3 均匀性 179

2.4.5 防震缝 180

2.4.4 开洞的规则性 180

2.5.2 避免建筑竖向强度与刚度突变 181

2.5.1 多道抗震防线 181

§2.5 抗震结构体系 181

2.5.3 抗震结构体系应具有必要的强度,良好的变形能力和吸能能力 182

§2.7 材料选择 183

§2.6 非结构构件 183

§3.1 概述 184

第三章 场地、地基和基础 184

§2.8 地下结构的形式 184

参考文献 184

3.2.1 阿尔及利亚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准则(1982) 186

§3.2 国外部分抗震规范关于场地、地基、基础的规定 186

3.2.2 阿根廷抗震设计条例(1976) 188

3.2.3 保加利亚地震区建筑法规(1964) 189

3.2.4 加拿大国家建筑法规(1980) 190

3.2.7 萨尔瓦多抗震设计条例(1966) 191

3.2.6 古巴结构设计标准——地震荷载(1964) 191

3.2.5 智利建筑抗震设计条例(1972) 191

3.2.8 埃塞俄比亚实用荷载法规(CP1—78) 192

3.2.9 法国地震区建筑条例(1967) 193

3.2.10 西德地震区建筑设计规范(草案,DIN4149,1976) 194

3.2.11 希腊抗震规范(草案,1978) 195

3.2.12 印度结构抗震设计规范(IS:1893—975)和印度建筑抗震设计构造实用法规(IS4326—1961) 198

3.7.4.1 覆盖层厚度的定义 200

3.2.13 印度尼西亚抗震规范(1978) 200

3.2.14 以色列建筑地震荷载标准(S1413,1975) 201

3.2.16 日本建筑结构抗震条例(1981)和日本新抗震设计法(草案,1977) 202

3.2.15 意大利地震区建筑标准规范(1975) 202

3.2.17 墨西哥抗震设计规定(1977) 204

3.2.18 新西兰抗震设计规范(NZC4203,1976)和新西兰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NZS3101,1982) 205

3.2.19 秘鲁抗震设计规范(1977) 207

3.2.20 菲律宾国家建筑结构法规(1972) 208

3.2.22 罗马尼亚工业与民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P—100—81) 209

3.2.21 葡萄牙结构抗震设计法规(1961) 209

3.2.23 土耳其地震区建筑结构规范(1975) 210

3.2.24 美国建筑物抗震设计暂行条例(1978) 212

3.2.25 苏联地震区建筑设计规范(CH??Ⅱ—7—81) 215

3.2.26 委内瑞拉结构抗震暂行标准(1967)和委内瑞拉建筑设计标准(1955) 217

3.2.27 南斯拉夫地震区建筑技术规定(1981) 218

3.3.1 地基土抗震容许承载力 219

§3.3 国内一些规范、规程的规定 219

3.3.3 地基勘察 220

3.3.2 地基设计 220

3.3.5 桩基设计 221

3.3.4 基础系梁 221

3.4.1.1 《六四》规范的说明 223

§3.4 场地的地震影响 223

3.4.1 较早的一些考虑 223

3.4.1.2 《七四》规范的说明 224

3.4.1.3 《七八》规范的说明 225

3.4.2 国外规范关于场地分类及场地影响考虑的一些趋势 227

3.4.3.1 不同场地上的震害差异 228

3.4.3 近些年来的一些工作和认识 228

3.4.3.2 不同覆盖层厚上的震害差异 229

3.4.3.3 多层土状况不同的地震影响 230

3.4.3.4.2 土的动力特性 231

3.4.3.4 层状土地震反应分析 231

3.4.3.4.1 层状土的反应分析中的输入波 231

3.4.3.4.3 层状土动力反应计算方法 233

3.5.1.1 折射波法 234

3.43.4.4 层状土地震反应分析结果 234

§3.5 层状土剪切波速及其统计关系 234

3.5.1 勘探方法 234

3.5.1.2 弹性波速度检层法 238

3.5.1.3 交孔法 239

3.5.1.4 表面波法 240

3.5.2.1 不同土质剪切波速范围 243

3.5.2 层状土剪切波速的统计特征 243

3.5.2.2 剪切波速沿深度变化的规律 244

3.5.2.4 V?与N值的统计关系 246

3.5.2.3 V?与深度和覆盖层厚的统计关系 246

3.5.2.5 V?与地质年代等参数的统计关系 247

3.5.2.6 国内外的一些钻孔实测V?值 248

3.6.1 层状土理论分析的结果 275

§3.6 浅层土的固有周期 275

3.6.2 浅层土固有周期与覆盖厚度的统计关系 277

3.6.3 地面脉动分析给出的周期值 278

3.7.1.1 分类的原则 280

§3.7 场地类别划分 280

3.7.1 (TJ11—74)规范场地土的划分 280

3.7.1.3 关于分类中的一些问题考虑 283

3.7.1.2 分类方法 283

3.7.2 本规范的规定及进展 285

3.7.3 覆盖层厚度界限的确定 287

3.7.4.2 浅层土的波速范围 290

3.7.4 关于几个问题的说明 290

3.7.4.3 浅层岩土的定义 290

3.7.4.4 关于评定多层土类别的方法 291

3.7.5 场地分类的参考指标和简化方法 292

§3.8 场地条件对加速度幅度的影响 294

§3.9 场地条件对加速度反应谱形状的影响 295

3.10.1 场地的共振效应 299

§3.10 场地的地震效应 299

3.10.2.1 破坏的进行性 301

3.10.2 场地的其它一些效应 301

§3.11 不利地段的规范考虑 302

3.10.2.3 可液化土上的减震效应 302

3.10.2.2 能量的放散 302

3.11.3.1 《七四》规范的说明 303

3.11.3 局部地形条件 303

3.11.1 软弱浅层土 303

3.11.2 液化浅层土 303

3.11.3.3 本次修订的一些工作和考虑 304

3.11.3.2 《七八》规范的说明 304

3.12.1 崩滑 307

§3.12 危险地段 307

3.11.4 采空区 307

3.11.5 河岸和边坡边缘 307

3.12.2.1 《七四》规范的说明 308

3.12.2 断裂的地震影响 308

3.12.2.3 本次修订的一些工作和认识 309

3.12.2.2 《七八》规范的说明 309

3.12.3 地裂缝 314

§3.13 场地选择及其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315

3.14.2 不同基础类型的震害差异 317

3.14.1 有关地基基础的一些调查结果 317

§3.14 地基基础震害调查结果及不验算范围 317

3.14.4 可不进行天然地基和基础强度验算的建筑物 325

3.14.3 国外规范关于基础类型影响的考虑 325

3.15.1 《七四》规范的说明 327

§3.15 关于地基承载力 327

3.15.3 国外抗震规范关于地基容许承载力的考虑 328

3.15.2 《七八》规范的说明 328

3.15.4 地基承载力验算的考虑 329

3.15.5 关于调整系数的修订 330

3.16.1 《七四》规范的说明 332

§3.16 软弱粘性土地基 332

3.16.2 《七八》规范的说明 333

3.18.1 饱和土引起的液化震害 334

§3.18 饱和土地基 334

§3.17 不均匀地基 334

3.17.1 《七四》规范的说明 334

3.17.2 《七八》规范的说明 334

3.18.2 饱和土液化的限界 335

3.18.3.1 西特法 336

3.18.3 饱和土液化的工程判别法 336

3.18.3.5 日本《公路桥梁抗震规范》法 337

3.18.3.4 冶建研院法 337

3.18.3.2 伊万诺夫法 337

3.18.3.3 岸田法 337

3.18.3.7 北京市勘察处等九单位提出的方法 338

3.18.3.6 刘颖法 338

3.18.4 《七四》规范的工作及规定说明 339

3.18.3.10 西特新法(1975) 339

3.18.3.8 周神根法 339

3.18.3.9 石兆吉、王承春法 339

3.18.4.3 关于判别式的验证 345

3.18.4.2 关于a?和a?的推测 345

3.18.4.1 关于液化界限 345

3.18.5 《七八》规范的说明 346

3.18.5.1 可液化土类问题 348

3.18.6.1 可液化土类问题 352

3.18.6 关于粉土液化问题 352

3.18.5.2 液化深度问题 352

3.18.6.2 关于粉土判别一些成果 353

3.18.7 关于初判条件 354

3.18.7.1 地质年代、地貌单元的影响 356

3.18.7.2 粘粒含量的影响 358

3.18.7.3 地下水位与非液化一般粘性土覆盖厚度界限的确定 359

3.18.8.1 判别式形式的考虑 361

3.18.8 本次修订关于经验公式的确定 361

3.18.8.2 a?和a?的确定 362

3.18.8.3 N1值的确定 363

3.18.8.4.2 粉土液化特性的影响 364

3.18.8.4.1 关于土深影响的线性变化或非线性变化问题 364

3.18.8.4 关于几个问题的说明 364

3.18.8.4.4 液化深度问题 366

3.18.8.4.3 修订后的液化判别公式的几个基本特点 366

3.18.1 0.1 液化危害性估价 367

3.18.1 0关于液化危害性 367

3.18.9 液化判别的框图 367

3.18.1 0.2 液化指数 368

3.18.1 0.3 液化指数与震害对比 370

3.19.1.1 场地的选择考虑 371

3.19.1 国外规范规定的一般趋势 371

3.18.1 0.4 权函数 371

§3.19 关于软弱地基处理的一些考虑 371

3.19.1.4 下部结构的设计要求 372

3.19.1.3 基础偏心 372

3.19.1.2 地基基础的选型和埋深 372

3.19.1.6 基础系梁 373

3.19.1.5 桩基设计 373

3.19.2 《七四》规范的一些工作 374

3.19.3 《七八》规范的说明 376

3.19.4.1 地基加固 377

3.19.4 日本关于液化地基工程措施选择的经验 377

3.19.4.2 排水法 379

3.19.4.3 采用新的基础结构 380

3.19.4.4 不同措施并用 381

3.19.5 本次修订关于可液化地基抗液化措施选择的考虑 382

3.20.1 国外规范的一些规定 383

§3.20 关于勘察要求 383

参考文献 384

3.20.2 本次修订关于工程勘察工作的一些考虑 384

4.1.1 地震波 387

§4.1 地震地面运动 387

第四章 地震作用和结构抗震验算 387

4.1.2 地震地面运动 388

4.1.3 地面运动参数的影响因素 390

4.1.4 地震地面运动幅值 391

4.1.5 地面运动的频率特征 392

4.1.6 强震持续时间 393

4.2.1 运动和振动 394

§4.2 单质点体系的振动 394

4.2.2 单层建筑物的动力学模型 397

4.2.3 无阻尼自由振动 399

4.2.4 有阻尼自由振动 401

4.2.5 谐荷载作用下的反应 406

4.2.6 体系在振动中能量变化 411

4.3.1 恢复力特性 414

§4.3 结构的动力特性 414

4.3.2.1 阻尼理论问题 416

4.3.2 阻尼特性 416

4.3.2.3 实测阻尼的求解 418

4.3.2.2 结构分析中的几种假定 418

4.3.2.4 阻尼的建议值 420

4.3.2.5 一些建(构)筑物的实测阻尼值 424

4.3.3.1.1.1 雷理法(能量法) 426

4.3.3.1.1 近似计算方法 426

4.3.3 建筑自振周期 426

4.3.3.1 计算方法 426

4.3.3.1.1.3 集中质量法 428

4.3.3.1.1.2 李兹法 428

4.3.3.1.1.5 迭次代入法 429

4.3.3.1.1.4 逐渐接近法 429

4.3.3.1.4 《七八》规范的说明 434

4.3.3.1.3 《七四》规范的说明 434

4.3.3.1.2 《六四》规范的说明 434

4.3.3.1.5 不同支承条件时的折减系数 435

4.3.3.1.6 《八九》规范修订的一些考虑 436

4.3.3.2.1 实测手段 437

4.3.3.2 实测方法 437

4.3.3.2.2 一些建(构)筑物的实测周期值 439

4.3.3.3.2 一些建(构)筑物的经验公式 453

4.3.3.3.1 概述 453

4.3.3.3 经验公式方法 453

4.3.3.3.4 高振型与基本振型周期比值的统计关系 455

4.3.3.3.3 经验公式与实测值的误差问题 455

4.3.3.3.5.1 一些试验和观测的实例 458

4.3.3.3.5 脉动实测值的增大系数 458

4.3.3.3.5.2 关于K值规定的一些实例 463

4.3.4.2 美国建筑物抗震设计暂行条例(1978) 464

4.3.4.1 日本建筑结构抗震条例(1980) 464

4.3.3.3.5.3 建议值 464

4.3.4 国外抗震规范的一些规定 464

4.3.4.4 南斯拉夫地震区建筑技术规范(1981) 465

4.3.4.3 罗马尼亚工业与民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1978) 465

4.3.4.7 秘鲁抗震设计规范(1977) 466

4.3.4.6 希腊抗震规范(1978) 466

4.3.4.5 印度结构抗震设计规范(1975) 466

4.4.1 基本概念 467

§4.4 弹性地震反应谱 467

4.3.4.8 新西兰抗震设计规范(1976) 467

4.4.2.1 概述 471

4.4.2 反应谱的计算方法 471

3.4.2.2 反应谱的模拟计算法 472

4.4.2.3 线性加速度法 473

4.4.2.4 WILSON的θ法 474

4.4.2.5 NEWMARK的β法 475

4.4.2.6 HOUBLOT法 476

4.4.2.7 精确法 477

4.4.2.8 龙格——库达法 478

4.4.3 强震记录的数字化 479

4.4.2.9 定加速度法 479

4.4.4 数值方法的计算机程序 480

4.4.5.2 积分步长的影响 482

4.4.5.1 数据准备 482

4.4.5 反应谱计算中的若干问题 482

4.4.5.4 计算反应谱的几种方法比较 484

4.4.5.3 有关输入记录的计算长度问题 484

4.4.6 反应谱的标准化及乎均反应谱 487

4.4.7 反应谱形状特征及影响因素 489

4.4.8.1 谱烈度 492

4.4.8 规范应用中的一些表述 492

4.4.8.2 底部剪力反应谱 495

4.4.8.3 三联反应谱 497

4.4.8.4 平滑化反应谱 499

4.4.9.2 竖向谱与水平向谱值比较 501

4.4.9.1 竖向反应谱资料 501

4.4.9 竖向地震反应谱的统计结果 501

4.4.9.3 各种因素对竖向反应谱的影响 502

4.4.9.4 标准化竖向反应谱 505

4.4.10.1 强地运动谱 508

4.4.10 反应谱的一些其它表述和应用 508

4.4.10.2 用概率方法所确定的土层加速度反应谱 510

4.4.10.3 二维反应谱 513

4.4.10.4 反应包线谱和持续时间谱 513

4.4.11.1 反应谱和富氏谱间的关系 515

4.4.11 反应谱和富氏谱 515

4.4.11.2 阻尼富氏谱和反应谱 518

4.5.1 单质点弹塑性体系在地震作用下的反应 520

§4.5 弹塑性地震反应谱 520

4.5.2 弹塑性反应谱及延性系数 521

4.6.1 《六四》规范的说明 523

§4.6 地震作用计算的理论基础及方法选择 523

4.6.2 《七四》规范的说明 525

4.6.4 某些文献对分析方法的一些考虑 526

4.6.3 《七八》规范的说明 526

4.9.3 振型组合的一些方案 528

4.6.5 《八九》规范修订时的一些考虑 528

4.9.4 地震内力 529

§4.7 国外部分抗震规范关于地震区划、变形验算和时程分析法的规定 537

4.7.1 阿尔及和亚建筑结构设计规则(1982) 537

4.7.2 阿根廷抗震设计条例(1976) 537

4.7.3 奥地利建筑规范(1979) 537

4.7.4 加拿大国家建筑法规(1980) 537

4.7.5 智利建筑抗震设计条例(1972) 538

4.7.6 古巴结构设计标准——地震荷载(1964) 538

4.7.7 萨尔瓦多抗震设计条例(1966) 538

4.7.8 埃塞俄比亚实用荷载规范(BP1—78,1978) 539

4.7.9 法国地震区建筑条例(1967) 539

4.7.10 西德地震区建筑设计规范(草案,DIN4149,1976) 541

4.7.11 希腊抗震规范(1978,草案) 542

4.7.12 印度结构抗震设计规范(1975) 542

4.7.13 印度尼西亚抗震规范(1978) 542

4.7.14 伊朗建筑抗震规范(1966) 543

4.7.15 以色列建筑地震荷载标准(S1413,1975) 544

4.7.16 意大利地震区建筑标准规范(1975) 544

4.7.17 日本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条例(1981) 545

4.7.18 墨西哥抗震设计规定(1977) 546

4.7.19 新西兰抗震设计规范(NZS4203,1976) 547

4.7.20 秘鲁抗震设计规范(1977) 548

4.7.21 菲律宾国家建筑结构法规(1972) 549

4.7.22 葡萄牙结构抗震规范(1961) 549

4.7.23 罗马尼亚工业与民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P—100—81,1981) 549

4.7.24 西班牙抗震标准(1974) 551

4.7.25 土耳其地震区建筑结构规范(1975) 552

4.7.26 美国建筑物抗震设计暂行条例(1978) 552

4.7.27 委内瑞拉结构抗震暂行标准(1967) 554

4.7.28 南斯拉夫地震区建筑技术规范(1981) 554

§4.8 底部剪力法 555

4.8.1 概述 555

4.8.2 关于结构影响系数C 562

4.8.2.1 《六四》规范的说明 562

4.8.2.2 《七四》规范的说明 562

4.8.2.3 《七八》规范的说明 568

4.8.2.4 各版本规定的比较 569

4.8.2.5 对结构影响系数的一些认识 570

4.8.3 关于地震影响系数a 572

4.8.3.1 《六四》规范的说明 572

4.8.3.2 《七四》规范的说明 577

4.8.3.3 《七八》规范的说明 578

4.8.4 国外抗震规范中设计反应谱的应用及进展 581

4.8.4.1 地震设防区划 582

4.8.4.2 反应谱的形状特征 583

4.8.4.3 设计反应谱发展的一些动向 585

4.8.5 同样烈度下震级、震中距对地面运动谱特性的影响 587

4.8.5.1 与震级、震中距有关的震害实例 587

4.8.5.2 一些典型的强震观测结果 588

4.8.5.3 震级、震中距对反应谱特性影响的某些统计结果 589

4.8.5.4 土层地震反应的计算结果 591

4.8.6 本次修订关于设计反应谱的研究及考虑 591

4.8.6.1 概述 591

4.8.6.2 修订所依据的数据 592

4.8.6.3 关于地震系数K 592

4.8.6.4 动力系数β 595

4.8.6.5 阻尼对动力系数影响的考虑 597

4.8.6.6 关于设计反应谱的考虑 598

4.8.6.7 地震影响系数a值 601

4.8.7 底部剪力沿高度的分布 602

4.8.7.1 国外一些规范关于底部剪力沿高度分布的规定 602

4.8.7.1.1 美国加州规范(1959) 602

4.8.7.1.2 美国统一建筑规范(1976) 603

4.8.7.1.3 美国建筑物抗震设计暂行条例(1978) 603

4.8.7.1.4 日本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条例(1981) 604

4.8.7.1.5 日本新抗震设计法(1977,草案) 604

4.8.7.1.6 罗马尼亚工业与民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1978) 605

4.8.7.1.7 南斯拉夫地震区建筑技术规范(1981) 605

4.8.7.1.8 印度结构抗震设计规范(1975) 605

4.8.7.1.9 希腊抗震规范(1978,草案) 606

4.8.7.1.10 秘鲁抗震设计规范(1977) 606

4.8.7.1.11 新西兰抗震设计规范(NZS4203,1976) 606

4.8.7.2 底部剪力沿高度的分布 606

4.8.7.2.1 国外抗震规范规定的一些趋势 606

4.8.7.2.2 《六四》规范的说明 607

4.8.7.2.3 《七四》规范的说明 610

4.8.7.2.4 《七八》规范的说明 612

4.8.7.2.5 《八九》规范修订的一些工作 614

4.8.8 结构等效质量系数 615

4.8.9 关于突出屋面地震力放大问题 616

4.8.9.1 《七四》规范的说明 616

4.8.9.2 《七八》规范的说明 616

4.8.9.3 有关的一些理论分析工作 616

§4.9 振型分解反应谱法 623

4.9.1 地震作用下多质点系的运动方程 624

4.9.2 地震位移反应 625

4.9.5 《六四》规范的说明 629

4.9.6 《七八》规范的说明 630

4.10.1 时程分析法的概念 631

§4.10 时程分析法 631

4.10.2 国外抗震规范中关于时程法的规定及趋势 633

4.10.3.1 已有强震记录的挑选 636

4.10.3 输入地震波的选用考虑 636

4.10.3.2 调整已有强震记录的方法 648

4.10.3.4 人工地震波 649

4.10.3.3 强震记录外推法 649

4.10.4 怎样用时程分析法进行抗震设计 650

4.11.1 概述 652

§4.11 关于扭转问题的考虑 652

4.11.3 考虑扭转效应时结构的地震力及内力计算 654

4.11.2 宏观的一些震害现象 654

4.11.4 简化方法 656

4.12.1 概述 658

§4.12 关于结构与地基相互作用的考虑 658

4.12.2 各国规范关于相互作用的规定 659

4.12.3 几点说明 660

4.12.4 与美国规范(ATC—3)的对比 661

4.14.1 概述 662

§4.14 竖向地震作用 662

§4.13 关于楼层剪力分配的考虑 662

4.14.2.1 日本新抗震设计法(1977,草案) 663

4.14.2 国外部分抗震规范关于竖向地震作用计算的规定 663

4.14.2.2 美国建筑物抗震设计暂行条例(1978) 664

4.14.2.3 苏联地震区建筑设计规范(1977) 665

4.14.2.5 南斯拉夫地震区建筑技术规范(1981) 666

4.14.2.4 罗马尼亚工业与民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1978) 666

4.14.2.6 印度结构抗震设计规范(IS:1893~1975) 667

4.14.2.9 法国地震区建筑条例(1967) 668

4.14.2.8 秘鲁抗震设计规范(1977) 668

4.14.2.7 希腊抗震规范(1978,草案) 668

4.14.2.11 意大利地震区建筑标准规范(1975) 669

4.14.2.10 以色列建筑地震荷载标准(S1413,1975) 669

4.14.5 《七八》规范的说明 670

4.14.4 《七四》规范的说明 670

4.14.2.12 伊朗建筑结构抗震规范(1966) 670

4.14.2.13 委内瑞拉结构抗震暂行条例(1967) 670

4.14.2.14 西德地震区建筑设计规范(草案)(DIN4149,1976) 670

4.14.3 《六四》规范的说明 670

4.14.6 竖向与水平运动间的统计关系 672

4.14.7.1 高耸结构与高层建筑的竖向地震反应 673

4.14.7 本次修订的一些工作 673

4.14.7.2 平板网架结构的竖向地震作用分析 676

4.14.7.3 大跨屋架的竖向地震作用 677

4.14.7.4 长臂和大跨结构竖向地震作用的考虑 678

4.15.1 概述 679

§4.15 截面抗震验算 679

4.15.2 地震效应和其它荷载效应的组合 681

4.15.4 关于截面验算表达式 682

4.15.3 《七八》规范关于荷载组合的说明 682

4.15.5 实例 683

4.16.1 概述 685

§4.16 抗震变形验算 685

4.16.2 二次设计法及其步骤 687

4.16.3 进行变形验算时的a值 688

4.16.5 国外抗震规范的考虑 690

4.16.4 进行抗震变形验算的范围 690

4.16.6 影响结构弹塑性变形的诸因素 691

4.16.7 弹塑性变形计算公式的比较分析 692

4.16.9 关于变形控制问题 694

4.16.8 变形验算的基本步骤 694

4.16.10.1 单层钢筋混凝土柱厂房 696

4.16.10 结构抗震变形的一些实例 696

4.16.10.2 多层剪切结构 697

4.16.10.3 实际工程变形验算分析 699

参考文献 700

§5.1 概述 705

第五章 多层砌体房屋 705

5.2.3 《八九》规范的说明 706

5.2.2 《七八》规范的说明 706

§5.2 适用范围 706

5.2.1 《七四》规范的说明 706

§5.3 承重空心砖(KP1型)多层房屋抗震设计与施工规程介绍 707

5.5.1 多层砖房的震害程度 708

§5.5 震害程度及震害规律 708

§5.4 结构类型 708

5.5.3 主要震害描述 709

5.5.2 震害规律 709

5.6.1 《六四》规范的说明 710

§5.6 总高度、层高、层数等限值 710

5.6.2 《七四》规范的说明 711

5.6.3 《七八》规范的说明 712

5.6.4 《八九》规范的说明 713

5.6.5 各版本规定的比较 714

§5.7 多层砌体房屋总高度与总宽度的最大比值 715

5.8.1 砖墙的承重考虑及布置 716

§5.8 多层砌体房屋的体系要求 716

5.8.2 防震缝 717

5.8.4 烟道、风道等的布置 718

5.8.3 楼梯间设置 718

5.8.5 各版本规定的比较 719

5.9.3 《七八》规范的说明 721

5.9.2 《七四》规范的说明 721

§5.9 抗震横墙间距限值 721

5.9.1 《六四》规范的说明 721

5.9.4 《八九》规范的说明 722

5.9.5 各版本规定的比较 723

5.10.1 《七八》规范的说明 724

§5.10 局部尺寸限值 724

5.10.3 各版本规定的比较 725

5.10.2 《八九》规范的说明 725

5.11.1 底部剪力法的应用及自振周期的经验公式 728

§5.11 采用底部剪力法计算的考虑及自振周期的给出 728

5.11.2 多层砌体房屋自振周期的一些经验公式 729

5.11.3 多层砌体房屋实测周期值 730

5.12.2 砌体房屋阻尼比的一些实测值 739

5.12.1 多层砖房阻尼的影响因素 739

§5.12 多层砌体房屋的阻尼 739

§5.13 墙段的层间抗侧力等效刚度确定的原则 743

5.14.1 砖墙体抗剪强度试验结果的统计分析 745

§5.14 砌体抗剪强度验算 745

5.14.2 《七八》规范的说明 747

§5.15 横墙配筋砖墙的截面抗震验算 748

5.14.3 《八九》规范的说明 748

§5.16 混凝土小块墙体抗震验算 749

5.17.1 宏观震害经验 750

§5.17 多层砌体房屋的构造柱 750

5.17.4 国外一些规范关于设置钢筋混凝土构造柱的规定 753

5.17.3 构造柱的功能 753

5.17.2 钢筋混凝土构造柱的试验研究 753

5.17.5 《七八》规范的说明 754

5.17.6 《八九》规范的说明 755

5.18.1 《七四》规范的说明 757

§5.18 有关砌体的一些要求 757

5.17.7 各版本规定的比较 757

5.18.3 各版本规定的比较 758

5.18.2 《七八》规范的说明 758

5.19.1 圈梁的功能 759

§5.19 抗震圈梁 759

5.19.2 圈梁的类型 760

5.19.3 《六四》规范的说明 761

5.19.4 《七四》规范的说明 762

5.19.6 《八九》规范的说明 763

5.19.5 《七八》规范的说明 763

5.19.7 各版本规定的比较 764

5.20.1 楼盖的类型 765

§5.20 楼(屋)盖的要求 765

5.20.4 《七八》规范的说明 767

5.20.3 《七四》规范的说明 767

5.20.2 《六四》规范的说明 767

5.20.5 各版本规定的比较 768

5.21.2 各版本规定的比较 769

5.21.1 《七八》规范的说明 769

§5.21 梁与砖柱的连接 769

5.22.3 各版本规定的比较 770

5.22.2 《七八》规范的说明 770

§5.22 过梁 770

5.22.1 过梁的震害 770

§5.23 楼梯间 771

参考文献 772

§5.25 砌块房屋 772

§5.24 基础 772

§6.1 概述 773

第六章 多层及高层钢筋混凝土房屋 773

6.2.1 CEB—FIP混凝土结构抗震规范(1982) 782

§6.2 国外部分抗震规范关于钢筋混凝土结构房屋的有关规定 782

6.2.3 日本建筑抗震结构条例(1981) 785

6.2.2 美国建筑物抗震设计暂行条例(1978) 785

6.2.5 印度尼西亚抗震规范(1978) 786

6.2.4 日本新抗震设计法(1977,草案) 786

6.2.7 罗马尼亚工业与民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P—100—81) 787

6.2.6 南斯拉夫地震区建筑技术规范(1981) 787

6.3.1 美国钢筋混凝土设计规范(ACI318—83) 788

§6.3 国外部分规范关于抗震墙截面设计的有关规定 788

6.2.8 以色列建筑物特殊荷载(地震)规范(S1413,1975) 788

6.3.2 美国钢筋混凝土设计规范(ACI318—83,初稿) 789

6.3.4 新西兰钢筋混凝土规范(NES3101,1982) 790

6.3.3 美国建筑物抗震设计暂行条例(1978) 790

6.3.5 CEB—FIP混凝土结构抗震规范(1982) 793

6.3.7 加拿大国家建筑法规(1980) 794

6.3.6 希腊抗震设计规范(1978,草案) 794

6.3.8 罗马尼亚工业与民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P—100—81) 795

§6.4 房屋最大高度的限制 796

§6.5 房屋的抗震等级划分 797

§6.6 较规则与不规则建筑的区分 799

6.7.2 《七四》规范的说明 800

6.7.1 《六四》规范的说明 800

§6.7 防震缝 800

6.7.3 《七八》规范的说明 801

6.7.5 几个版本规定的比较 802

6.7.4 《八九》规范的说明 802

6.8.1 《七八》规范的说明 803

§6.8 房屋的结构类型选择 803

6.8.2 《八九》规范的说明 804

§6.9 楼(屋)盖的刚度和强度 805

6.10.2 《七四》规范的说明 806

6.10.1 《六四》规范的说明 806

§6.10 抗震墙间距限值 806

6.10.3 《七八》规范的说明 807

6.11.1 《七八》规范的说明 808

§6.11 装配式框架和框架——抗震墙结构中的装配式楼盖 808

6.13.2 《八九》规范的说明 809

6.13.1 《七八》规范的说明 809

§6.12 框架——抗震墙中抗震墙的设置 809

§6.13 框架结构的砌体填充墙 809

§6.14 抗震墙结构中的抗震墙设置 810

§6.15 框架结构的基础系梁设置条件 811

6.17.1 关于框架梁、柱的内力 812

§6.17 构件截面验算时的内力调整 812

§6.16 钢筋接头和锚固 812

6.17.2 框架节点的内力 814

6.17.3 抗侧力砖填充墙框架的内力 815

6.17.5 关于抗震墙的内力 817

6.17.4 框架——抗震结构中框架和抗震墙协同工作考虑 817

§6.18 一级抗震等级抗震墙的施工缝截面抗震验算 818

6.19.1.2 《七八》规范的说明 819

6.19.1.1 《七四》规范的说明 819

§6.19 多层及高层建筑的自振周期 819

6.19.1 各版本的经验公式的说明 819

6.19.1.3 《八九》规范修订的一些工作 820

6.19.2 文献[34]的粗估方法 822

6.19.3 国内外的一些有关经验公式 823

6.19.4 一些建筑自振周期的实测值 825

6.20.1 基本振型时的实测阻尼值 834

§6.20 多层及高层房屋的实测阻尼值 834

6.21.2 改善梁延性性能的一些考虑 835

6.21.1 框架梁的破坏 835

6.20.2 高振型时的实测阻尼值 835

§6.21 框架梁 835

6.21.5 剪压比限值 836

6.21.4 混凝土受压区相对高度限制值 836

6.21.3 梁截面 836

6.21.6 梁的纵向钢筋配置 837

6.21.7.2 《七八》规范的说明 838

6.21.7.1 《六四》规范的说明 838

6.21.7 梁端加密区箍筋配置要求 838

6.22.1 框架柱的破坏 839

§6.22 框架柱 839

6.21.7.3 《八九》规范的说明 839

6.21.8 梁内纵向钢筋的锚固和连接 839

6.22.4 柱轴压的限值 840

6.22.3 柱的截面尺寸要求 840

6.22.2 定轴压反复循环弯剪作用的试验结果 840

6.22.5.2 《八九》规范的说明 842

6.22.5.1 《七八》规范的说明 842

6.22.5 柱纵向钢筋配置要求 842

6.22.6 柱的箍筋 843

6.23.1 架柱节点的破坏 845

§6.23 框架梁柱节点 845

6.23.3 节点箍筋 846

6.23.2 梁柱节点的试验结果 846

6.24.1 抗震墙结构设计考虑 847

§6.24 抗震墙结构 847

6.25.1 框架——抗震墙结构的破坏 848

§6.25 框架——抗震墙结构 848

6.24.2 抗震墙墙板构造措施 848

6.25.2 有边框剪力墙的抗震性能与设计考虑 849

参考文献 850

§7.1 概述 851

第七章 底层框架和多层内框架砖房 851

7.2.1 底层框架砖房的震害 853

§7.2 震害概况 853

7.2.2.2 震害程度 854

7.2.2.1 主要震害描述 854

7.2.2 内框架砖房的震害 854

7.2.2.3 震害规律 869

7.3.2 《七八》规范的说明 870

7.3.1 《七四》规范的说明 870

§7.3 总高度和层数限制 870

7.3.3 几个版本规定的比较 871

7.4.2 《七八》规范的说明 872

4.7.1 《七四》规范的说明 872

§7.4 抗震横墙间距的限制 872

§7.5 底层框架砖房的底层 873

7.4.3 几个版本规定的比较 873

7.6.2 实测周期值 874

7.6.1 经验公式 874

§7.6 自振特性 874

7.6.4 底层框架砖房的实测振型 876

7.6.3 内框架砖房的实测振型 876

7.7.2 底层地震剪力的分配 877

7.7.1 底层侧移刚度的控制 877

§7.7 底层框架——抗震墙房屋的计算 877

7.7.3 地震倾覆力矩的分配 878

7.8.1 底部剪力沿高度的分布 879

§7.8 内框架砖房的简化计算方法 879

7.8.3 与《七八》版本的对比 880

7.8.2 混合框架的简化计算 880

7.8.4 示例 883

7.9.2 《八九》规范的说明 884

7.9.1 《七八》规范的说明 884

§7.9 构造柱设置 884

7.12.1 《七八》规范的说明 885

§7.12 窗间墙宽度要求 885

§7.10 底层框架砖房的楼盖和内框架砖房的屋盖 885

§7.11 圈梁设置 885

§8.1 概述 886

第八章 单层工业厂房 886

7.12.2 本次修订的一些考虑 886

参考文献 886

8.2.1 震害程度 887

§8.2 震害概况 887

8.2.2 主要震害现象 888

8.3.1 《七八》规范的说明 889

§8.3 防震缝及平面布置考虑 889

8.2.3 震害特征 889

8.3.3 几个版本的比较 890

8.3.2 《八九》规范的说明 890

8.4.1 《七八》规范的说明 891

§8.4 天窗架 891

8.5.2 《七八》规范的说明 892

8.5.1 《六四》规范的说明 892

8.4.2 《八九》规范的说明 892

§8.5 屋架、屋盖 892

§8.6 柱选型 893

8.9.3 《八九》规范的说明 893

8.7.3 《七八》规范的说明 894

8.7.2 《七四》规范的说明 894

§8.7 围护墙、隔墙、圈梁 894

8.7.1 《六四》规范的说明 894

8.7.4 《八九》规范的说明 895

8.9.1.1 《七四》规范的说明 897

8.9.1 自振周期 897

§8.8 厂房端部承重要求 897

§8.9 自振特性 897

8.9.1.2 《七八》规范的说明 898

8.9.1.3 本次修订的一些工作 899

8.9.1.4 一些经验公式 900

8.9.1.5 一些厂房的自振周期实测值 901

8.10.1 《七四》规范关于高低跨处计算的说明 912

§8.10 厂房横向抗震计算及其方法 912

8.9.2 阻尼实测值 912

8.10.2 3考虑空间作用的控制条件及应注意的问题 913

8.10.2.2 厂房的空间作用和应用 913

8.10.2 《七四》规范关于空间作用确定的说明 913

8.10.2.1 厂房的空间作用 913

8.10.3 《七八》规范对不等高排架高振型影响的说明 914

8.10.4.2 排架地震荷载的折减系数 915

8.10.4.1 厂房的空间作用 915

8.10.4 《七八》规范关于空间作用确定的说明 915

8.10.4.3 考虑空间作用的控制条件及应注意的问题 916

8.10.5 本次修订的一些工作和考虑 917

8.10.5.1 考虑空间工作和扭转影响的调整系数 918

8.10.5.2 不等高厂房高低跨处中柱地震内力修正 920

8.10.5.3 吊车桥架引起的地震效应增大系数 921

§8.11 厂房的纵向抗震计算方法 922

8.11.1 纵向柱列水平地震作用的简化计算 923

8.11.2 柱间支撑的地震作用效应 924

8.12.2 本次修订的一些工作及考虑 925

8.12.1 《七八》规范的说明 925

§8.12 突出屋面天窗架的抗震计算 925

8.15.1 《七四》规范的说明 928

§8.15 有?屋盖构件的连接及支撑布置 928

§8.13 大柱网厂房柱的抗震计算 928

§8.14 不等高厂房支承低跨屋盖柱牛腿截面的抗震强度验算 928

8.15.2 《七八》规范的说明 929

8.15.3 《八九》规范的说明 930

8.16.1 《七四》规范的说明 931

§8.16 无?屋盖构件的连接 931

8.16.2 《七八》规范的说明 932

8.16.3 《八九》规范的说明 936

8.17.2 《七八》规范的说明 937

8.17.1 《七四》规范的说明 937

§8.17 天窗架连接 937

8.19.2 《八九》规范的说明 938

8.19.1 《七八》规范的说明 938

§8.18 屋架的配筋 938

§8.19 柱的箍筋 938

8.20.2 《七八》规范的说明 939

8.20.1 《七四》规范的说明 939

§8.20 柱间支撑的设置和构造 939

8.20.3 本次修订的一些工作及考虑 941

§8.22 基础要求 943

8.21.2 《八九》规范的说明 943

§8.21 结构构件的连接节点要求 943

8.21.1 《七八》规范的说明 943

8.24.1 震害特征 944

§8.24 震害概况 944

§8.23 单层砖柱厂房概述 944

8.24.2.2 震害特点 946

8.24.2.1 主要震害现象 946

8.24.2 主要震害及震害特征 946

8.26.1 《七四》规范的说明 947

§8.26 墙体与砂浆标号 947

§8.25 防震缝 947

8.25.1 《七八》规范的说明 947

8.25.2 《八九》规范的说明 947

8.27.1 《七八》规范的说明 948

§8.27 厂房的结构体系要求 948

8.27.2 《八九》规范的说明 949

8.28.1.1 木屋盖的支撑布置和间距限值 950

8.28.1 《七四》规范的说明 950

§8.28 木屋盖的支撑布置 950

8.28.2.1 木屋盖的支撑布置和间距限值 951

8.28.2 《七八》规范的说明 951

8.28.1.2 檩条、支撑与屋架的联结 951

8.29.2 《七八》规范的说明 952

8.29.1 《七四》规范的说明 952

8.28.2.2 檩条、支撑与屋架的联结 952

§8.29 圈梁 952

8.29.3 《八九》规范的说明 953

8.30.1 《七四》规范的说明 954

§8.30 卧梁、壁柱、砖柱 954

8.30.2 《七八》规范的说明 955

8.32.1 《七八》规范的说明 956

§8.32 外墙转角的要求 956

8.30.3 《八九》规范的说明 956

§8.31 屋架(屋面梁)与墙顶圈梁等的连接 956

8.31.1 《七八》规范的说明 956

8.31.2 《八九》规范的说明 956

§8.34 单层钢结构厂房概述 957

8.33.2 《八九》规范的说明 957

§8.33 双曲砖拱 957

8.33.1 《七八》规范的说明 957

§8.35 厂房的结构体系 958

§8.36 厂房的围护墙 959

§8.37 抗震计算 960

参考文献 961

§8.39 柱 961

§8.38 屋盖支撑布置 961

§9.1 概述 962

第九章 单层空旷房屋 962

9.2.2 《八九》规范的说明 963

9.2.1 《七八》规范的说明 963

§9.2 防震缝及结构选型 963

§9.3 抗震计算 964

§9.4 实测自振周期值 965

9.6.2 《八九》规范的说明 966

9.6.1 《七八》规范的说明 966

§9.5 高大山墙的壁柱验算 966

§9.6 大厅 966

§9.8 圈梁 967

9.7.2 《八九》规范的说明 967

§9.7 午台口 967

9.7.1 《七八》规范的说明 967

参考文献 968

§9.9 其它要求 968

10.1.2 《七四》规范的说明 969

10.1.1 《六四》规范的说明 969

第十章 土、木、石结构房屋 969

§10.1 村镇生土房屋概述 969

10.1.4 本次修订的一些考虑 970

10.1.3 《七八》规范的说明 970

10.4.1 《七八》规范的说明 971

§10.4 墙体 971

§10.2 实测自振周期值 971

§10.3 布置要求 971

10.4.2 《八九》规范的说明 972

§10.7 土窑洞 973

§10.6 土拱房 973

§10.5 圈梁 973

10.5.1 《七八》规范的说明 973

10.8.3 《八九》规范的说明 974

10.8.2 《七八》规范的说明 974

§10.8 村镇木结构房屋概述 974

10.8.1 《七四》规范的说明 974

§10.10 高度限制 975

10.9.2 《八九》规范的说明 975

§10.9 平面布置 975

10.9.1 《七八》规范的说明 975

10.12.2 《八九》规范的说明 976

10.12.1 《七八》规范的说明 976

§10.11 空旷房屋 976

§10.12 支撑、斜撑、连接 976

§10.14 适用范围 977

§10.13 石结构房屋概述 977

10.15.2 自振周期 978

10.15.1 实测概况 978

§10.15 自振特性 978

10.15.4 基本振型 979

10.15.3 阻尼 979

§10.16 抗剪截面验算考虑 980

§10.18 其它要求 981

§10.17 总高、层数、横墙间距 981

11.1.2.1 宏观震害提供的经验 982

11.1.2 《七四》规范的说明 982

参考文献 982

第十一章 烟囱、水塔 982

§11.1 烟囱概述 982

11.1.1 《六四》规范的说明 982

11.1.2.2 抗震措施的说明 983

11.1.3 《七八》规范的说明 984

11.2.2 本次修订的考虑 985

11.2.1 《七八》规范的说明 985

11.1.4 本次修订的一些考虑 985

§11.2 烟囱的选型 985

§11.4 烟囱的不验算范围 986

§11.3 材料要求 986

§11.5 抗震计算方法 987

11.6.1.2 《八九》规范的说明 989

11.6.1.1 《七四》规范的说明 989

§11.6 自振特性 989

11.6.1 规范的规定 989

11.6.3 砖烟囱的实测周期值 990

11.6.2 自振周期的经验公式 990

11.6.4 钢筋混凝土烟囱的实测周期值 991

11.7.1 《七四》规范的说明 999

§11.7 独立烟囱的简化计算方法 999

11.6.5 阻尼的实测值 999

§11.8 竖向地震作用的计算 1000

11.7.2 《七八》规范的说明 1000

§11.9 附加弯矩考虑 1004

11.10.1 《七八》规范的说明 1005

§11.10 砖烟囱的配筋 1005

§11.12 水塔概述 1006

§11.11 防震缝 1006

11.10.2 《八九》规范的说明 1006

§11.13 适用范围 1007

§11.15 砖砌筒支水塔实测自振周期值 1008

§11.14 截面验算的考虑 1008

§11.17 基础 1009

§11.16 水平抗震计算方法 1009

11.20.1 《七四》规范的说明 1010

§11.20 砖筒支承水塔 1010

§11.18 钢筋混凝土筒支承水塔 1010

§11.19 钢筋混凝土支架水塔 1010

11.19.1 《七四》规范的说明 1010

11.19.2 《七八》规范的说明 1010

11.21.1 《七四》规范的说明 1011

§11.21 砖柱支承水塔 1011

11.20.2 《七八》规范的说明 1011

11.20.2.1 配筋范围 1011

11.20.2.2 构造方面 1011

参考文献 1012

11.21.2 《七八》规范的说明 1012

附录三 参加《七八》规范编制的主要单位 1013

附录二 参加《七四》规范编制的主要单位 1013

附录一 参加《六四》规范编制的主要单位 1013

附录四 《八九》规范各章修订负责人及单位 1014

附录五 《八九》规范编制说明主要撰写人员 1015

附录七 参加《八九》规范修订讨论会各次会议代表名单 1016

附录六 参加《八九》规范试设计的主要人员 1016

附录八 《八九》规范修订工作的部分研究报告汇总 1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