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针灸学概说 1
第一节 针灸学的发展 1
第二节 针灸疗法的优点 4
第三节 针灸治病的原理 6
第二章 经络概说 8
第一节 经络系统的组成 8
第二节 十二经脉的循行规律 10
第三节 十二经脉的循环流注规律 11
第四节 十二经脉与任脉、督脉病症 12
第三章 穴位概说 15
第一节 穴位的分类 15
第二节 常用取穴法 16
第四章 十四经及其常用穴 21
第一节 手太阴肺经 21
尺泽 23
孔最 23
列缺 23
鱼际 23
少商 23
第二节 手阳明大肠经 23
商阳 25
合谷 25
曲池 25
肩颙 25
迎香 25
第三节 足阳明胃经 25
四白 27
地仓 27
颊车 27
下关 27
天枢 27
归来 27
犊鼻 27
足三里 27
丰隆 27
解溪 27
第四节 足太阴脾经 28
隐白 29
三阴交 29
阴陵泉 29
血海 29
第五节 手少阴心经 30
少海 31
阴郄 31
神门 31
少冲 31
第六节 手太阳小肠经 31
少泽 32
养老 32
肩贞 32
颧髎 32
听宫 32
第七节 足太阳膀胱经 33
睛明 35
攒竹 35
天柱 35
大杼 35
肺俞 35
厥阴俞 35
心俞 35
督俞 35
膈俞 36
肝俞 36
胆俞 36
脾俞 36
胃俞 36
三焦俞 36
肾俞 36
大肠俞 36
小肠俞 37
膀胱俞 37
承扶 37
委中 37
承山 37
膏肓 37
秩边 37
昆仑 37
至阴 37
第八节 足少阴肾经 38
涌泉 40
太溪 40
照海 40
复溜 40
第九节 手厥阴心包经 40
郄门 41
间使 41
内关 41
中冲 41
第十节 手少阳三焦经 41
中渚 43
外关 43
支沟 43
翳风 43
耳门 43
丝竹空 43
第十一节 足少阳胆经 44
听会 46
阳白 46
风池 46
日月 46
环跳 46
风市 46
阳陵泉 46
光明 46
悬钟(绝骨) 46
第十二节 足厥阴肝经 46
大敦 48
行间 48
太冲 48
曲泉 48
章门 48
期门 48
第十三节 任脉 48
中极 50
关元 50
气海 50
神阙 50
中脘 50
膻中 50
天突 50
廉泉 50
承浆 50
第十四节 督脉 51
命门 52
至阳 52
大椎 52
哑门 52
百会 52
?星 52
人中 52
第十五节 常用经外奇穴和新穴 53
安眠 55
定喘 55
肾脊 55
百劳 55
华佗夹脊 55
子宫 55
印堂 55
鱼腰 55
太阳 56
球后 56
哑奇 56
十宣 56
四缝 56
腰痛点 56
八邪 56
阑尾穴 57
胆囊穴 57
百虫窝 57
八风 57
荨麻疹点 57
胰点 57
第五章 针刺法 58
第一节 针刺的基本知识 58
第二节 毫针刺法的练习 62
第三节 毫针操作方法 65
第四节 针刺出现异常情况的原因及处理 77
第五节 常用的其他针法 81
第六章 灸法 99
第一节 艾灸的种类和艾绒的制法 99
第二节 艾灸适应症和操作方法 100
第七章 辨证论治概述 106
第一节 阴阳五行学说 106
第二节 脏腑 110
第三节 病因 112
第四节 四诊八纲 116
第五节 针灸治疗原则 120
第八章 常见病症的治疗 129
第一节 急症和传染病 129
昏迷 129
中暑 130
胆道蛔虫 132
急性阑尾炎 134
心绞痛 135
感冒 137
疟疾 138
细菌性痢疾 139
病毒性肝炎 141
腮腺炎 143
第二节 内、儿科常见病症 144
支气管哮喘 144
神经衰弱 145
癔病 147
精神分裂症 148
癫痫 150
面神经麻痹 151
三叉神经痛 153
肋间神经痛 154
坐骨神经痛 156
桡神经麻痹 158
舞蹈病 159
头痛 160
脊髓灰白质炎后遗症 162
脑炎后遗症 163
脑血管意外后遗症 165
高血压 167
风湿性心脏病 168
糖尿病 170
风湿性关节炎 172
类风湿性关节炎 173
颈背肌纤维织炎 175
肩关节周围炎 177
急性腰肌扭伤 178
腰肌劳损 179
腱鞘囊肿 181
荨麻疹 182
胃、十二指肠溃疡 183
小儿消化不良 185
直肠脱垂 186
耳源性眩晕 188
遗尿 189
呃逆 190
甲状腺机能亢进 191
泌尿系结石 193
第三节 妇产科常见病症 194
痛经 194
子宫脱垂 195
胎位不正 197
妊娠呕吐 198
乳少 199
第四节 其他常见病症 200
近视 200
麦粒肿 200
电光性眼炎 201
耳鸣 202
聋哑 203
过敏性鼻炎 205
牙痛 206
颜面疖与色素沉着 207
肥胖症 208
针刺戒烟 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