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 1
中国工农红军过乌当 2
一、中央红军过乌当 2
二、百宜战斗 3
三、红军二、六军团过乌当 6
四、军民鱼水情 7
中共地下组织在乌当区辖地的革命活动 10
一、中共贵州省地下工委北衙隐蔽点 10
二、中共贵阳中学支部在乌当的革命活动 11
三、中共黄连临时支部 13
乌当区藉解放前参加革命的党史人物 15
一、金芳云 15
二、陆永忠 15
三、高言善 16
四、高言志 17
五、唐植民 19
第一章 人民政权的建立和巩固 20
第一节 乌当区辖地的解放和人民政权的建立 21
一、乌当区辖地的解放 21
二、人民政权的建立 23
三、贵筑县人民政权的建立 24
四、基层人民政权的建立 25
第二节县、区各级党组织的建立和发展 28
一、中共贵筑县委的建立 28
二、发展党员和基层党组织的建立 29
第三节 清剿土匪,消灭匪患 32
一、匪患的猖獗 32
二、剿匪斗争的胜利 37
第四节“五大任务”的完成 39
一、清匪、反霸 39
二、征粮 45
三、减租、退押 47
第五节 抗美援朝和镇压反革命 50
一、抗美援朝运动 50
二、镇压反革命 54
第二章 新民主主义社会秩序的全面建立 58
第一节 土地改革和“三反”、“五反”运动 59
一、土地改革 59
二、“三反”运动 71
三、“五反”运动 74
第二节 民主建政和统一战线工作 76
一、各族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召开 76
二、建立大行政村 79
三、乡建制的恢复 80
四、统一战线工作 81
五、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 82
第三节 社会的民主改革 87
一、禁烟、禁毒 87
二、宣传贯彻实施《婚姻法》 89
三、文教卫生事业的改造和发展 91
第四节 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97
一、建立金融机构,发行货币、债券,稳定物价 97
二、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104
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110
第一节 宣传贯彻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110
第二节 实行统购统销政策 113
一、粮食的统购统销 113
二、油料的统购统销 117
三、棉布的计划供应 120
第三节 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21
一、互助合作运动 122
二、初级农业合作化 126
三、高级农业合作化 129
第四节 对手工业和私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31
一、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32
二、对私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37
第五节 农村供销与金融合作机制的建立 140
一、农村供销合作社的建立 140
二、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建立 144
第六节 党的建设及群团组织建设 146
一、行政区划的变动 146
二、党员代表会议和代表大会的召开 147
三、党组织的发展及党建工作 150
四、纪检监察机构的建立与工作的开展 152
五、共青团组织的建立和发展 157
六、妇联机构的建立及妇女工作 162
七、人民武装工作 165
第七节 加强民主政治建设 168
一、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68
二、普选工作 170
第八节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 173
一、快速发展的国民经济 173
二、社会事业的发展 175
第四章 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177
第一节 贯彻党的“八大”路线 177
一、贯彻“八大”会议精神 177
二、学习贯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180
第二节 整风运动和反右派斗争 183
一、整风运动的开展 183
二、反右派斗争和反右扩大化 186
第五章“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89
第一节 县级行政区——乌当区的建立 190
第二节“大跃进”在乌当的兴起 192
一、农业“大跃进” 192
二、全民“大炼钢铁”运动 195
三、工业“大跃进” 198
四、教育“大跃进” 199
第三节 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 201
一、东风人民公社的建立 202
二、全区“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206
三、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历史教训 208
第四节对“左”倾错误的初步纠正和“反右倾”斗争 211
一、开始纠正“左”的错误 211
二、“反右倾”斗争 214
第五节 共渡困难时期 217
一、严重的三年困难时期 217
二、同心协力,发展生产 218
三、突击治疗“三病” 225
第六章 调整国民经济和“四清”运动 228
第一节 农村的调整 228
一、调整人民公社规模 228
二、纠正平调错误,彻底进行退赔 232
三、实行分配“大包干” 234
四、压缩城镇人口支援农业第一线 236
五、农业生产的恢复发展 237
第二节“包产到户”生产经营形式的出现及探索 238
一、“包产到户”的出现及其产生的原因 238
二、纠正“包产到户”工作的开展及反复 243
第三节 其他行业的调整 245
一、工业的调整 246
二、商业的调整 247
三、教育的调整 249
第四节 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 252
一、中共乌当区委的组织建设 252
二、基层党组织的发展壮大 254
第五节 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256
一、机关“五反”运动和“四清”运动的开展 257
二、农村“四清”运动的开展及扩大化 260
第七章“文化大革命”的十年 266
第一节 郊区工委的建立及乌当区建制的恢复 267
一、郊区工委的建立 267
二、乌当区建制的恢复 268
第二节“文化大革命”的开始 268
一、“文化大革命”在乌当区的开始 268
二、小教“集训” 270
三、红卫兵运动 272
第三节深入进行“斗、批、改” 275
一、“夺权”与建立革命委员会 275
二、“三支两军” 277
三、开展“革命大批判” 278
四、“三反一粉碎”运动 279
五、革命委员会的“补台” 280
六、清查“5.16”运动 282
七、疏散下放,遣送劳动 283
八、“一打三反”和清理阶级队伍 285
九、“批林整风”和“批林批孔” 287
十、“教育革命” 289
十一、“文艺革命”及卫生工作 291
第四节 整党建党和群团组织的恢复 292
一、中国共产党乌当区第一次代表大会 292
二、基层党代会的召开 294
三、整党建党 295
四、群团组织的恢复 299
第五节 农业学大寨与上山下乡运动 302
一、农业学大寨运动 302
二、反对“资产风” 305
三、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306
第六节 反击“右倾翻案风”和“文化大革命”的结束 309
一、反击“右倾翻案风” 309
二、“文化大革命”的结束 311
第七节“文化大革命”造成的严重损失 312
一、“文化大革命”造成的严重损失 312
二、乌当区党组织和干部群众为减少损失所做的努力 316
第八章 在徘徊中前进的两年及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320
第一节 深入揭批“四人帮”的群众运动 320
一、“揭、批、清”运动的开展 320
二、“一批双打”运动 325
第二节 开始落实党的干部政策 327
一、干部政策的初步落实 327
二、恢复招生考试制度 329
第三节 国民经济的初步恢复 330
一、进一步开展“农业学大寨”运动 330
二、国民经济的初步恢复 334
第四节 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336
一、真理标准问题的学习讨论 336
二、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337
结语 343
后记 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