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的江西 上》PDF下载

  • 购买积分:17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当代中国》丛书编辑委员会
  • 出 版 社:北京市:当代中国出版社
  • 出版年份:2222
  • ISBN:
  • 页数:595 页
图书介绍:

目录 1

第一编 社会主义建设发展历程 17

第一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的完成和国民经济的恢复(一九四九——一九五二年) 17

第一节 江西全境的解放和人民政权的建立 17

一、全境的解放 17

二、建立和巩固人民政权 19

三、没收官僚买办资本 21

四、筹粮筹款,支援前线 22

五、城市民主改革 23

第二节 土地改革的胜利完成 24

一、土地改革前的准备工作 24

二、土地改革的全面展开 26

三、进行土改复查,巩固和发展胜利成果 27

第三节 国民经济的恢复 29

一、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 29

二、统一财政收支和物资调配 30

三、恢复发展工商业 31

四、稳定市场物价 32

第四节 工农群众和广大干部开展大学习 33

第二章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一九五三——一九五七年) 35

第一节 农业合作化 35

第二节 对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41

第三节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43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执行 46

第四节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胜利完成 46

二、以计划体制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经济管理体制的建立 50

第三章 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调整国民经济(一九五八——一九六五年) 53

第一节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53

一、“大跃进”运动 53

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 56

三、从初步纠“左”到继续跃进 57

第二节 国民经济的调整、恢复和发展 61

一、调整农村生产关系,恢复农业生产 61

二、搞好工业调整,协调工农业及工业内部关系 64

三、稳定市场,疏通商品流通渠道 67

四、适应经济建设需要,调整教育、科技工作 68

一、国民经济走上稳步发展的道路 69

第三节 调整任务的完成和经济建设的新成就 69

二、国民经济比例关系初步趋于协调 70

三、工农业生产能力增强,经济效益逐步提高 71

四、市场供应好转,人民生活改善 71

五、在国家困难时期所作的贡献 72

第四章 “文化大革命”的破坏和江西人民的斗争(一九六六——一九七六年) 73

第一节 江西“文化大革命”的过程 73

第二节 “文化大革命”对江西经济的严重损害 78

一、“左”倾错误否定中共在现阶段的经济政策 78

二、经济工作的瞎指挥阻碍工农业生产的发展 79

三、管理混乱造成经济效益下降 81

一、为抵制、纠正“左”倾错误所作的努力 83

第三节 江西人民的抵制和斗争 83

二、国民经济建设取得某些进展 86

第五章 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和第六个五年计划的完成(一九七六——一九八五年) 88

第一节 端正思想政治路线,实行工作重点转移 88

一、拨乱反正,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88

二、开展真理标准讨论,实行工作重点转移 90

三、国民经济的调整 91

第二节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92

一、农村经济政策的调整 92

二、农业生产责任制的恢复和发展 94

三、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 96

一、工业企业体制的改革 99

第三节 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 99

二、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 102

三、其他管理体制的改革 104

第四节 第六个五年计划的胜利完成 106

一、经济结构的改善 108

二、地方财力大幅度增强 109

三、农村产业结构更加适合市场需要 109

四、对外开放取得突破性进展 110

五、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 110

六、城乡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111

第二编 农村经济建设 115

第六章 种植业 115

第一节 种植业的协调发展 116

一、粮食生产的特点与优势 119

第二节 持续稳定发展的粮食生产 119

二、传统农艺与现代技术的结合 120

第三节 大有潜力的经济作物生产 123

第七章 养殖业 127

第一节 全面发展的养殖业 128

一、户养为主的养猪业 128

二、大有可为的草食畜禽业 128

三、以鱼为主的水产业 130

第二节 养殖业的服务体系 132

一、改良畜禽品种 132

四、异军崛起的家禽业 132

二、提高兽疫防治水平 134

三、推广应用水产科技成果 136

第八章 林业 139

第一节 大力造林育林 139

第二节 建设国营林业基地 142

第三节 加强森林保护 144

第四节 发展森林工业 148

第五节 林业基础建设 150

第九章 水利事业 154

第一节 从单一治理向综合开发推进 154

一、“上蓄、中滞、下泄”方略的实施 156

第二节 实施符合省情的治水方略 156

二、工程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157

第三节 提高水利建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158

一、农田灌溉程度的提高 158

二、防洪排涝能力的增强 160

三、主要河流的开发与控制 161

四、综合经营效益的发挥 163

五、水土保持初见成效 163

第四节 建设配套的水利队伍 164

第一节 国营垦殖场 169

一、创业和发展 169

第十章 国营垦殖场和红壤的开发利用 169

二、改革增强活力 172

三、农垦企业的技术进步 174

第二节 新型城镇——共青城 176

一、艰难的创业历程 177

二、把资源优势转化成商品优势 181

三、社会主义新型城镇 183

第三节 红壤的开发和利用 185

一、揭开红壤的奥秘 185

二、拉开“向红壤进军”的序幕 187

三、在抵制“左”的干扰中艰难前进 189

四、红壤开发利用事业的新发展 190

第一节 艰苦创建,迅速发展 192

第十一章 气象事业 192

第二节 服务农业,服务建设 195

第三节 预报灾害,卓有成效 202

第四节 试验研究,喜结硕果 205

第十二章 乡镇企业 207

第一节 多业并举的产业结构 207

一、资源型产品和传统产品 207

二、产业结构的发展变化 209

第二节 “四轮驱动”的经济形式 211

一、巩固发展集体企业 211

二、蓬勃兴起的户办、联户办企业 213

三、专业村的出现 214

第三节 逐步改革经济管理体制 215

一、经营机制开始改善 215

二、开展横向经济联合 216

三、新一代农村企业家的成长 217

第十三章 鄱阳湖的综合治理与开发 219

第一节 美丽富饶的鄱阳湖 219

一、中国最大的淡水湖 219

二、著名的天然鱼库 220

三、优良牧场和珍禽候鸟的越冬地 222

四、肥沃的万顷良田 224

第二节 以防洪排涝为主的全面治理 225

一、治理洪涝灾害 225

二、建设防风固沙林 228

三、防治血吸虫病 229

第三节 鄱阳湖区的综合开发 230

一、建设农产品的商品基地 230

二、发展与农业相适应的工业 231

三、发挥鄱阳湖航运优势 232

四、确立鄱阳湖经济区 233

第十四章 革命老根据地的建设 234

第一节 老区人民作出的重大贡献 234

第二节 重建家园,恢复和发展生产 236

第三节 开创老区建设的新局面 239

第一节 协调发展的煤炭工业 247

第十五章 能源工业 247

第三编 工业交通建设 247

一、立足省内合理开发煤炭 248

二、协调比例实行集约经营 249

三、以煤为主发展多种经营 251

一、水电资源的开发 252

第二节 水火电并举的电力工业 253

二、大型骨干火电站的崛起 256

三、统一电网的形成 257

第三节 从零起步的小水电建设 259

一、由点到面发展小水电 259

二、多层次、多渠道办电 261

三、不断拓宽小水电的服务范围 263

第十六章 交通邮电业 265

第一节 铁路运输 265

一、路网的强化和南伸 266

二、车站规模的扩大和沿线经济的繁荣 268

三、基础设施的更新改造 270

第二节 公路运输 271

一、先求普及、逐步改善的公路建设 272

二、遍及城乡、联运省际的汽车运输 274

三、多层次、多渠道的汽车运输市场 277

第三节 内河水运 278

一、疏浚、整治、渠化并重的航道建设 278

二、从干支结合到江河直达 279

三、开始起步的远洋运输 281

四、开放型水运结构的形成 281

第四节 民用航空 282

一、日臻完善的机场设施 283

一、日益增多的运输航线航班 283

三、日益发展的通用航空 284

四、日趋提高的服务质量 284

第五节 邮电通信 285

一、全面发展、重点突破的通信能力 285

二、从项目单一到多项经营的通信业务 287

第一节 铜基地 289

第十七章 冶金工业 289

一、坎坷曲折的铜业开发 290

二、气势磅礴的现代化采矿 292

三、具有国际水平的贵溪冶炼厂 294

四、综合利用和诱人前景 297

第二节 钨、铀基地 298

一、举世闻名的钨基地 298

二、新兴的铀矿冶工业 305

第三节 钢铁工业 309

一、起步与发展 309

二、在改革开放中阔步前进 311

三、赣中钢铁基地逐步崛起 312

第四节 地方有色金属工业 314

第十八章 机械、国防与电子工业 316

第一节 机械工业 316

一、机械工业基础的形成和发展 317

二、调整生产结构,扩展服务领域 321

三、加速技术改造,推进技术进步 323

第二节 国防工业 327

一、军事工业的创建 328

二、开拓以民养军新领域 331

第三节 电子工业 338

一、集中布点,全面规划 339

二、引进技术,出口创汇 341

第一节 城镇建设 344

第十九章 城镇建设、建材与建筑业 344

一、按规划建设城市 345

二、城市环境的建设 348

第二节 建材工业 352

一、从无到有,迅速发展 352

二、不断提高的小型企业 357

第三节 建筑业 361

一、建筑队伍蓬勃发展,素质不断提高 361

二、机械化施工初具规模,施工技术成龙配套 363

三、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输出迈出步伐 366

第一节 轻工业 367

第二十章 轻纺工业 367

一、复兴与发展 368

二、大力推进技术进步 375

第二节 纺织工业 379

一、主要行业的形成与发展 379

二、纺织工业的技术进步 385

第二十一章 化学、医药工业 389

第一节 石油化学工业 389

一、起步与发展 390

二、资源优势的发挥 391

三、依靠科技进步 393

一、从零起步,逐步发展 395

第二节 医药工业 395

二、四大拳头产品系列的形成 397

第三节 中药事业的振兴 400

第四节 南国药都樟树 402

一、樟树中药业的发展与振兴 402

二、精湛独特的中药材炮制技艺 407

第二十二章 地质勘探 411

第一节 地质队伍建设 411

第二节 矿产普查勘探 413

第三节 水文、工程和环境地质勘察 419

第四节 地质科学与勘察技术的发展 420

第一节 社会主义商业的建立与发展 425

一、国营、合作社商业的初创与公私经济关系的调整 425

第二十三章 商业 425

第四编 财贸与社会保障事业的建设 425

二、改造资本主义商业,建立社会主义商业体系 428

三、商业体制的改革与调整 430

第二节 在改革中开拓振兴的商业 432

一、调整商业结构,形成多渠道流通格局 432

二、改革商品购销形式 433

三、改革国营商业管理体制 434

四、供销社开展“官办”改“民办”的改革 435

五、加强工商行政管理,促进市场商品流通 435

一、发挥商品流通主渠道作用的国营商业 438

第三节 发挥国营商业和供销合作社的主渠道作用 438

二、为农业发展提供综合服务的供销合作社商业 440

第四节 粮食商业的发展与统购统销政策的贯彻 441

一、社会主义粮食商业的创建 441

二、实行粮食的统购政策 442

三、合理安排统销,保障社会供给 444

四、从大局出发,积极组织粮食调运 445

五、改革粮政管理,发挥江西粮食优势 446

第二十四章 对外经济贸易 448

第一节 对外贸易的建立与发展 448

二、推行工贸结合、技贸结合的出口代理制 451

一、外贸出口由调拨为主逐步改为自营出口为主 451

第二节 改革外贸体制,开拓国际市场 451

三、采取多种灵活贸易做法,努力开拓国际市场 452

四、调整商品结构,促进名、优产品出口 452

五、扶持出口商品生产发展,建设出口商品基地 454

六、适时组织进口物资,为生产建设和人民生活服务 455

第三节 积极开拓对外经济技术合作 455

一、利用外资稳步发展 455

二、引进技术注重经济效益 457

三、对外经济技术援助和承包工程 458

第四节 加强进出口商品检验,促进外贸发展 459

第一节 物资计划管理体制的建立与改革 461

一、物资计划管理体制与专业供应机构的建立 461

第二十五章 物资流通业 461

二、改革物资管理体制,发展生产资料市场 462

第二节 保障物资供应,促进国民经济发展 465

一、物资供应的概况 465

二、支农物资的供应 465

三、工业生产重要物资的供应 466

四、对基本建设物资的供应 467

第三节 改进经营,增加物资来源,提高经济效益 468

一、减少流通中转环节 468

二、按照经济区域供货 468

四、发展废钢铁的回收 469

三、组织物资协作 469

五、增强物资企业活力 470

第二十六章 财政 471

第一节 社会主义财政的建立与发展 471

一、争取财政状况的基本好转 471

二、由供给财政向建设财政转变 472

三、财政在曲折中前进 474

四、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财政持续发展 475

第二节 开辟财源,增强地方财力 476

一、工商税收不断增长 476

二、农业税收入基本稳定 477

三、企业收入起伏很大 478

五、预算外资金规模逐步扩大 479

四、推销公债和国库券,为国家筹集建设资金 479

第三节 从财力分配上支持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 480

一、大力支持地方工业的发展 480

二、积极支援农业和老区建设 481

三、支持和促进社会文教科学等事业的发展 483

第四节 改革财政管理体制,适应四化建设需要 485

一、改革预算管理体制,由“统收统支”向分级理财转变 485

二、扩大企业财权,增强企业活力 486

三、改革税收制度,发挥税收的经济杠杆作用 487

四、改革事业和行政单位的财务管理制度 487

六、加强监察审计,维护财政纪律 488

五、改革财政资金管理办法,实行无偿与有偿使用并存 488

第五节 基本建设财务管理 490

第二十七章 金融 492

第一节 金融业的创建与发展 492

一、接管官僚资本金融机构,改造私营行庄,建立社会主义金融事业 492

二、积极开展金融业务,促进国民经济计划的完成 494

三、开创金融工作的新局面 496

第二节 开展各项金融业务,促进国民经济发展 496

一、积极筹集社会资金 496

二、开展农村信贷工作,支持农业生产发展 498

三、支持工业生产和商品流通 499

四、开展对外金融业务,支持进出口贸易 501

五、拓展投资金融业务,促进建设事业发展 502

一、加强和改善金融管理 503

第三节 坚持改革开放,开拓金融工作新局面 503

二、扩大金融业务范围 504

三、改革外汇管理 505

第四节 建立经济补偿制度,发展保险事业 506

第二十八章 物价 509

第一节 逐步形成的计划价格体系和集中的价格管理体制 509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物价波动与稳定物价的措施 509

二、计划价格体系的形成与调整 510

三、“大跃进”时期物价的波动与调整时期高价政策的实行 512

四、“文化大革命”时期物价的全面冻结 512

一、价格体系的改革 514

第二节 发展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物价工作 514

二、价格管理体制的改革 516

第二十九章 社会保障 518

第一节 优抚对象的特殊保障 518

一、对革命老根据地优抚对象的抚慰和追恤 519

二、农村群众性的优待保障 520

三、国家抚恤保障 521

第二节 救灾与社会救济 523

一、卓有成效的救灾济民工作 523

二、城市社会救济工作的开展 524

三、农村社会救济工作的发展和制度改革 525

四、扶贫与救灾扶贫互助储金会的产生 526

第三节 社会福利工作 527

一、社会福利院的整顿与提高 527

二、敬老院的兴起和普及 528

三、福利企业在起伏中发展 529

第三十章 劳动管理 531

第一节 劳动力的管理与安置就业 531

第二节 职工工资和保险福利 537

第三节 劳动保护与职业安全卫生监察 541

第三十一章 旅游胜地与旅游事业 546

第一节 旅游胜地的复苏与旅游活动的初步开展 546

一、旅游胜地的恢复和建设 546

二、国内外旅游活动逐步展开 549

三、旅游管理和服务机构的建立 550

第二节 旅游胜地的全面开发和建设 550

一、普查旅游资源,制定开发规划 550

二、完善著名风景名胜区,开发特色旅游资源 551

三、初步形成四个有特色的旅游(游览)区 554

第三节 旅游业的全面兴起 555

一、旅游服务设施相应配套 555

二、旅游管理和服务逐步改善 556

三、宣传和外联组团迈开步子,旅游线路不断更新 557

四、游客接待量扩大,旅游收益逐年增加 558

人名索引 559

英文目录 5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