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总论 1
一、中医学之称谓 3
二、中医基础医学的概念 5
三、中医学巡礼 6
四、中医基础理论的特点 20
(一)生成论人体观 20
(二)重视人体的时间结构 24
(三)用模型研究人体的藏象经络 25
(四)辨证论治 25
(五)独特的医学发现与医学发明 27
(六)养生理论与技艺 28
(七)意会知识 29
五、中医学的方法论 30
(一)观察法 30
(二)实验法 31
(三)调查方法 33
(四)经学方法 33
(五)数学方法 34
(六)比类方法及归纳法 35
(七)揆度方法 35
(八)模型方法 36
(九)假说法 36
(十)系统科学方法 37
(十一)病案分析方法 37
(十二)从容 38
六、简短的结语 39
下篇 各论 41
一、阴阳 43
(一)阴阳的概念 43
(二)阴阳的起源 45
(三)阴阳的表示 48
(四)阴阳的基本规律 50
(五)阴阳不同于对立统一规律 54
(六)阴阳在医学上的应用 55
(七)对阴阳的评价 56
二、五行 58
(一)五行的概念 58
(二)五行的发生 58
(三)五行学说的门派 63
(四)五行的内涵及规律 63
(五)五行在医学上的应用 70
三、藏象概论 74
(一)藏象的概念 74
(二)藏象的起源 77
(三)藏象的分类 81
(四)藏象的特点 87
(五)藏象的评价 97
四、肝 100
(一)肝的原型 100
(二)肝的生理功能 101
(三)肝的病证 107
(四)胆 111
五、心 114
(一)心的功能 114
(二)心的病证 116
六、脾 118
(一)脾及其解剖原型 118
(二)脾的功能 120
(三)脾的病证 126
七、胃 128
(一)胃的功能 128
(二)胃的特点 129
(三)胃的病证 129
八、肺 131
(一)肺的解剖原型 131
(二)肺的功能 132
(三)肺的病证 134
(四)肺主悲忧 135
(五)肺开窍于鼻 135
九、肾 137
(一)肾主藏精 137
(二)肾主生殖 138
(三)肾主纳气 138
(四)肾主水 138
(五)肾与膀胱相表里 138
(六)肾阴与肾阳 139
(七)肾开窍于耳 139
(八)肾的病证 140
十、三焦 143
(一)关于解剖原型 143
(二)三焦的功能 146
(三)三焦理论的拓展 147
十一、五脏的关系 149
(一)心与脾的关系 149
(二)心与肺的关系 150
(三)心与肾的关系 150
(四)心与肝的关系 151
(五)肝与脾的关系 151
(六)肝与肾的关系 152
(七)肝与肺的关系 153
(八)脾与肺的关系 153
(九)肺与肾的关系 154
(十)脾与肾的关系 154
十二、精、气、神、血、津液 157
(一)精 157
(二)气 158
(三)神 162
(四)血 163
(五)津液 163
十三、经络与腧穴 167
(一)经络的概念 167
(二)经络的内容 168
(三)经络的起源 170
(四)关于经络理论的学说 174
(五)腧穴特性及其研究现状 176
(六)奇经八脉 178
十四、体质 184
(一)体质的概念 184
(二)常见体质类型 186
十五、病因 188
(一)病因的分类 188
(二)六淫致病的特点 190
(三)七情 196
(四)疫疠 196
十六、病机 202
(一)概念 202
(二)来源 202
(三)解读病机十九条 204
(四)病机的意义 214
十七、五运六气 216
(一)五运六气的文化渊源 216
(二)五运六气的产生及分期 219
(三)五运六气的格局 224
(四)五运六气推法 226
(五)五运六气对中医学的贡献 229
十八、病证症与治则治法、辨证论治 233
(一)病证症 233
(二)治则治法 235
(三)辨证论治 242
十九、养生 249
(一)养生的概念 249
(二)中医养生的特点 251
(三)养生理论 252
(四)《内经》养生 256
(五)实用养生歌诀三则 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