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第一节 本书研究角度和研究范围的确定 1
第二节 “小戏”一词溯源及其含义探究 6
第三节 今人对“小戏”的认识辨析之一:剧作抑或剧种 28
第四节 今人对“小戏”的认识辨析之二:戏剧的雏形抑或戏曲的一类 33
第五节 “小戏”的定义 37
第一编 “小戏”的传统溯源 41
第一章 戏曲孕育期“小戏”的萌芽 41
第一节 《公莫舞》和《公莫渡河曲》 42
第二节 《东海黄公》 49
第三节 《踏摇娘》 53
第四节 唐代的参军戏 61
第二章 宋元时期民间演戏的繁盛与“小戏”崭露头角 66
第一节 宋元时期的民间演戏 66
第二节 两宋时期杂剧的名目及内容 72
第三节 金元时期院本的名目及内容特点 78
第四节 两宋杂剧和金元院本的形态 87
第二编 明代中叶至清代初年——小戏在与整本戏的互动中自成一体 95
第一章 明代戏曲、杂曲选集中的小戏举要 95
第一节 《风月(全家)锦囊》 96
第二节 《词林一枝》 100
第三节 《乐府菁华》 103
第四节 《满天春》 106
第五节 《群音类选》 113
第二章 从传奇折子戏到相对独立的短剧——以梁祝题材的戏为例 115
第一节 元明两代梁祝题材的戏曲作品留存的特点 115
第二节 写“相送”和“访友”两段情节的戏出处探寻 118
第三节 “相送”和“访友”两出戏的民间传统 124
第三章 目连戏中穿插的民间小戏 127
第一节 《王婆骂鸡》 131
第二节 《哑子背疯》 140
第三节 《张三打父》 145
第四章 《思凡》和《僧尼会》 152
第一节 20世纪80年代初关于《思凡》和《僧尼会》出处的一场讨论 152
第二节 明清两代收录《尼姑下山》和《和尚下山》的戏曲选本、曲谱以及目连戏传奇综述 154
第三节 《尼姑下山》和《和尚下山》的源流及分类探讨 157
第四节 明代中后期《尼姑下山》与《和尚下山》产生及广为流传的背景 161
第五节 《尼姑下山》与《和尚下山》在清代的传播及影响 164
第三编 清代中期以后——小戏的成熟与兴盛 179
第一章 与明代传奇有关联的小戏作品 179
第一节 从文人传奇的片段演绎而来的小戏——《花鼓》 179
第二节 明代传奇折子戏演变而成的谐谑小戏——《刘二扣当》 192
第三节 从杂剧《庞居士误放来生债》、传奇《两生天》到时剧《罗和做梦》 199
第四节 民间习俗“跳钟馗”与《钟馗嫁妹》 208
第五节 明代传奇《钵中莲》与清代小戏《王大娘补缸》 228
第二章 采用古老题材的小戏作品 236
第一节 从《买粉儿》到《买胭脂》 236
第二节 从小说《紫荆树》到小戏《打灶王》 248
第三节 《小上坟》的题材源流和艺术特点论析 267
第三章 源自民歌的小戏作品 280
第一节 来自明代民歌的时剧《小妹子》 280
第二节 歌舞小戏《小放牛》 285
第四章 清代的讽刺短剧 298
第一节 讽刺“呆县令”的小戏——《打面缸》 298
第二节 讽刺“吝啬鬼”的小戏——《借靴》 304
第三节 描画市井小民众生相的《张古董借妻》 315
第四节 描摹兄妹情、叔嫂义的《磨房串戏》 322
第五章 清代时剧的源流及其特征 327
第一节 作为俗曲民歌的明代“时曲”之特点和影响 327
第二节 明代的“时曲…“时调”和戏曲声腔 333
第三节 清代“时剧”之名与实及其特征 338
第四节 时曲——时剧推陈出新的温床 349
第六章 明清时期民间演戏遗事钩沉 358
第一节 文人关于民间戏的评论之意义 358
第二节 民俗的力量——让民间演戏生生不息 365
附录一 明清小戏的演出格局探源——兼及宋代“小杂剧”研究 373
附录二 论龙彼得对明代戏曲俗曲选集《满天春》的研究 392
主要征引文献 407
主要参考书目 410
后记 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