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现代针灸学的源流及基础 1
第一节 针灸学的源流和发展 1
一、针灸术的发明 1
二、针灸疗法的早期应用 2
三、古代针灸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4
四、古代的针灸学发展 6
五、近代的针灸学发展 9
六、新中国针灸学的概况 10
第二节 经络现象和属性 17
一、显性循经感传现象 17
二、隐性循经感传现象 19
三、可见的经络现象 21
四、经络穴位的属性 22
第三节 经络穴位的基础研究 29
一、经络、穴位与神经系统 30
二、经络、穴位与血管系统 35
三、经络、穴位与淋巴系统 36
四、对经络本质及针灸针麻原理各种学说的综合认识 38
第四节 国外学者对针灸学的研究 41
一、经络穴位实质的研究 42
二、针灸针麻原理的研究 44
第二章 经络体系的本质 49
第一节 穴位实质 49
一、穴位存在的特点 49
二、穴位形态与血管及其神经 50
三、穴位功能与血管及其神经 53
四、穴位的相对特异性 55
五、穴位实质与躯体性神经 56
六、穴位实质问题 58
第二节 “经、穴、一脏腑相关”机理 63
一、两种神经的作用 64
二、经、穴的交感性神经节段支配 66
三、穴段 75
四、其他有关问题 77
第三节 循经感传机理 83
一、循经感传现象 84
二、经络的感知 85
三、经络的感传 88
四、隐性感传问题 91
第四节 经络本质的“血管及其神经学说” 94
一、古代经络学说研究 95
二、经络的本质 101
第三章 针灸针麻原理 108
第一节 针灸刺激特点及本质 108
一、针灸刺激的非特异性 108
二、针灸刺激的良性 109
三、针灸的刺激量 110
四、穴位问题 114
五、器官或组织的功能状况 117
六、机体的机能状态 119
第二节 针感形成机理 122
一、针感感受器的类型及作用 123
二、针刺信号的向中性传导 126
三、针刺信号的中枢传导 127
四、针感的形成及其意义 129
第三节 针灸调节脏器原理 134
一、血管中枢的调节作用 134
二、针灸对血管系统的调节 136
三、针灸调节脏器活动的三种机制 140
四、针灸调节脏器活动的可能原理 145
第四节 针刺麻醉原理 148
一、针刺镇痛与躯体性传入活动 148
二、针刺镇痛与内脏性传入活动 149
三、针刺麻醉下的神经-体液活动 151
四、针刺麻醉的原理 157
五、对针麻手术“三关”的认识 163
第五节 针灸针麻原理的“系统性调节学说” 169
一、体内平衡的有关概念 169
二、针灸针麻对机体各系统的调节 171
三、针灸针麻的系统性调节机理 178
四、针灸针麻原理的“系统性调节学说” 183
第四章 针灸作用的临床进展 188
第一节 针灸止血 188
一、针灸对血管因素的作用 188
二、针灸对功能性因素的作用 189
三、针灸对凝血因素的作用 190
四、针灸对多因素出血的作用 191
第二节 针灸治疗脏器疾病 193
一、呼吸系统疾病 193
二、循环系统疾病 194
三、消化系统疾病 196
四、泌尿系统疾病 197
五、生殖系统疾病 198
第三节 针灸抗炎 201
一、一般炎症 201
二、脏器炎症 202
三、头面五官炎症 206
第四节 针灸治痛 210
一、一般性疼痛 211
二、外伤性疼痛 212
三、神经痛 212
四、内脏痛 214
五、手术痛 215
第五章 现代针灸诊治方法 220
第一节 经穴的归纳和定位 220
一、经穴归纳概述 220
二、经穴的穴段归纳 221
三、穴位定位米制法 221
第二节 常用一百穴介绍 239
一、头面穴段 240
二、颈肩穴段 247
三、上肢后侧穴段 250
四、手穴段 253
五、上肢前侧穴段 255
六、胸穴段 259
七、上背穴段 261
八、上腹穴段 253
九、下背穴段 265
十、下肢外侧穴段 268
十一、足穴段 272
十二、下肢内后侧穴段 274
十三、下腹穴段 278
十四、腰骶穴段 282
十五、阿是穴 286
第三节 针灸方法概述 287
一、针刺法 287
二、皮肤针法 288
三、刺血络法 288
四、灸法 289
五、拔罐法 289
六、穴位磁疗法 290
七、电针疗法 290
八、穴位注射法 291
九、穴位埋线法 291
十、刺激淋巴结疗法 292
十一、穴位离子透入法 292
十二、穴位红外线照射法 293
十三、穴位超声波刺激法 293
十四、穴位微波刺激法 294
十五、穴位激光刺激法(光针) 294
十六、其他现代针灸疗法 296
附 耳针疗法 297
第四节 现代针灸十法则 298
一、分析诊断 298
二、施治立法 301
三、穴位处方 303
四、确定方法 305
五、刺激参数 306
六、术前准备 306
七、细心操作 308
八、观察反应 309
九、提高疗效 309
十、总结分析 310
第六章 临床疾病的现代针灸治疗 312
第一节 传染科疾病 312
第二节 内科、儿科疾病 327
第三节 妇产科疾病 367
第四节 外科、皮肤科疾病 376
第五节 五官科疾病 398
第六节 针刺麻醉术的应用 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