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 概况 1
第一章 地理位置及面积 1
第一节 地理位置 1
第二节 面积 1
目录 1
第二章 建置沿革 3
第三章 行政区划沿革 5
第一节 明、清时期 5
第二节 中华民国时期 8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9
第一节 历代人口变动情况 18
第四章 人口、民族 18
第二节 人口普查 22
第三节 民族 26
附录:长寿老人名录 27
第五章 县城、乡镇 32
第一节 县城(山河) 32
第二节 罗川 38
第三节 其它乡镇 40
第二编 自然志 45
第一章 地貌地形 45
第二节 河流水系 47
第二章 山脉、水系 47
第一节 山脉 47
第三章 地质、土壤、植被 49
第一节 地质 49
第二节 土壤 50
第三节 植被 62
第四章 物候 64
第五章 气候 65
第一节 气候概况 65
第二节 气温 67
第三节 降水 69
第四节 霜期 73
第五节 日照 74
第六节 湿度 76
第七节 风 77
第八节 气压 79
第九节 云 80
第十节 能见度 83
第六章 物产 85
第一节 植物资源 85
第二节 动物资源 86
第三节 中草药资源 87
第四节 土产 88
第五节 特产 88
第六节 矿藏 89
第七章 自然灾害 90
第一节 旱灾 90
第二节 涝灾 93
第三节 霜冻 95
第四节 雹灾 96
第五节 风灾 97
第六节 虫灾 97
第七节 地震 98
附录:异象 100
第三编 经济志 103
第一章 农业 103
第一节 农业概况 103
第二节 耕地面积 107
第三节 播种面积 111
第四节 节气农事 118
第五节 耕作措施 121
第六节 粮食产量 131
第七节 收益分配 134
第一节 林业机构 135
第二章 林业 135
第二节 国营林场 136
第三节 县办苗圃 138
第四节 社、队林场 138
第五节 林木品种 140
第六节 历年造林情况 143
第三章 畜牧业 147
第一节 机构设置 147
第二节 经营方式 149
第三节 畜种改良 151
第四节 疫病防治 153
第五节 各类家畜发展状况 155
第六节 畜产品 157
第四章 副业 160
第一节 栽植 161
第二节 种植 161
第三节 养殖 163
第四节 作坊 163
第五节 工匠 164
第六节 编织 164
第七节 采集 164
第九节 运输 165
第十节 摊贩 165
第八节 劳务 165
第五章 水利建设与水土保持 167
第一节 机构设置 168
第二节 水利资源 169
第三节 水利工程 170
第四节 排灌机械 174
第五节 水土保持 175
第六节 水养事业 176
第六章 工业、手工业 179
第一节 概况 179
第二节 地方国营工业企业的建立和发展 183
第三节 集体所有制手工业企业的建立和发展 194
第四节 社、队企业的建立和发展 203
第五节 个体手工业 214
第六节 电力事业的发展 214
第七节 工资福利 215
第八节 劳动保护 216
第七章 商业 218
第一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商业概况 218
第二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商业状况 224
第三节 农副产品购销 230
第四节 物资管理 236
第五节 药政管理 237
第六节 集体商业 238
第七节 个体商业 238
第八节 集市贸易 239
第九节 物资交流会 240
第八章 粮食 242
第一节 机构设置 242
第二节 仓廒建设 243
第三节 历代粮食工作概略 246
第四节 粮食统购统销 247
第五节 历年征、购、销实绩 248
附录:粮食加工 250
第九章 财政 253
第一节 机构设置 253
第二节 财政管理体制 253
第三节 历年财政预决算概略 255
第四节 财政专项拨款 266
第五节 经费 270
第六节 公债 275
第七节 公产管理 277
第十章 税收 279
第一节 历代税务工作概略 279
第二节 历代税种概略 281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税收制度 286
第四节 税捐征收 290
第十一章 金融 297
第一节 历代金融机构 297
第二节 人民金融机构 299
第三节 农村信用合作社 300
第四节 货币制度与货币流通 301
第五节 信贷 304
第六节 储蓄 306
附录:金银门市收购价格 307
第十二章 物价 308
第十三章 交通运输 312
第一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交通运输概况 312
第二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交通运输情况 314
第十四章 邮电 322
第一节 机构沿革 322
第二节 通讯设备 324
第三节 乡邮网路 327
第四节 邮电业务 329
第四编 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志 333
第一章 新正县革命根据地创建的社会背景 333
第一节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初期正宁县政治经济状况 333
第二节 正宁人民自发的反抗斗争 335
第二章 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在正宁的活动及寺村塬革命委员会的建立 337
第一节 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的建立 337
第二节 寺村塬革命委员会的建立 340
第三节 左倾路线的危害,寺村塬革命根据地的丧失 343
第三章 人民武装斗争 346
第一节 地方革命武装的建立与发展 346
第二节 群众武装的建立与发展 351
第三节 在正宁活动过的几支人民军队 352
第四节 主要战斗 355
第一节 正宁县第一个党支部的创建 358
第四章 正宁地区中国共产党组织的建立与发展 358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新正县委员会的成立及党组织的发展状况 359
第三节 整党整风 361
第四节 国民党统治区中国共产党地下组织的建立及其活动 363
附录:中共新正县委及所属部、室历任领导人名录 365
第五章 革命根据地的政权建设 370
第一节 第一个乡苏维埃政府的建立 370
第二节 正宁苏区的扩大,正旬彬革命委员会成立 371
第三节 新正县与正宁县划界,新正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 373
第四节 “三三制”建政 375
附录:一九四一年新正县各级“三三制”选举大纲(摘要) 377
第五节 精兵简政 380
第六节 新解放区民主政权的建立 381
第七节 保卫革命政权的斗争 383
附录:新正县政府历任主要负责人名录 389
第六章 废除封建土地剥削制度 390
第七章 统一战线工作 396
第一节 民族工作 396
第二节 争取、团结进步人士 399
第三节 争取地方民团 400
第四节 分化瓦解敌军,策动敌军起义 402
第五节 分化、争取敌军、政人员 403
第六节 争取、改造哥老会等邦会组织 404
第一节 经济建设概况 406
第八章 经济建设 406
第二节 农业生产 408
第三节 工副业生产及财政收入 410
第四节 商业活动 415
第五节 主要生产措施 416
第九章 文教卫生 422
第一节 教育 422
第二节 群众文化 427
第三节 卫生 428
第十章 新正县的民政工作 430
第一节 民族及户口 430
第二节 行政机构设置及人员编制概况 432
第三节 拥军优属、拥政优属 436
第四节 社会救济 439
第五节 禁止妇女缠足,提倡婚姻自主 444
第十一章 支援前线 447
第一节 人民群众踊跃参军 447
第二节 粮草供应 448
第三节 担架、运输和临时差务 449
第四节 做军鞋 451
第十二章 正宁县自卫队起义,正宁全境解放 453
二、红二十六军四十二师高风坡战斗失利 457
一、正宁县长杨楚材在罗川为国民军联军司令冯玉祥立“仁人之言”石碑 457
本编附录 457
三、关中苏区召开工农代表大会,选举成立关中特区苏维埃政府 458
四、中共新宁县委、县苏维埃政府的成立 458
五、永红县始末 459
六、关中分区两次党代会 459
七、关中分区党、政、军主要负责人名录及机关地址变迁 460
八、关中特区的“肃反” 464
九、“陕北公学”在新正 465
十、“荣校”在新正 466
十一、陕甘宁边区第二师范在新正 466
第一节 组织机构 467
第五编 政治志 467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 467
第二节 党的建设 472
第二章 政权建设 480
第三章 行政机构设置及人员编制 485
第一节 秦、汉至清 485
第二节 中华民国时期 486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490
第四章 政法 500
第一节 司法 500
附录:案例五则 505
第二节 检察 509
第三节 公安 514
第五章 民政 518
第一节 复员、退伍军人安置 518
第二节 优抚工作 520
第三节 救灾工作 524
第四节 社会救济 526
第五节 移民安置、外流人口收容遣送 529
第六章 党派、社团 530
第一节 国民党及其所属社团 530
第二节 会道门 533
第四节 人民团体 534
第三节 民主党派 534
第七章 兵灾匪患 536
第八章 军事 541
第一节 历代兵制概略 541
第二节 人民武装机构 547
第三节 兵役 548
第四节 民兵 549
第九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事记略 551
第一节 “三反”“五反”运动 551
第二节 抗美援朝运动 552
第三节 镇压反革命运动 553
第四节 土地改革 555
第五节 查田定产 560
第六节 实行粮食计划收购与计划供应 565
第七节 农业合作化 566
第八节 反右派斗争 568
第九节 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 569
第十节 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572
第十一节 农业学大寨 575
第十二节 文化大革命 577
第十三节 历史的伟大转折 586
第一节 文化工作 593
第六编 文化志 593
第一章 文化艺术 593
第二节 群众文艺 597
第三节 广播、电视、新闻 601
第四节 图书发行 604
第五节 档案工作 606
第二章 教育 607
第一节 机构沿革 607
第二节 学制 608
第三节 学校 611
第四节 业余教育 619
第五节 科学技术教育 622
第六节 幼儿教育 623
第七节 师资队伍的培养提高 624
第八节 经费、校舍及设备 625
第九节 勤工俭学 626
第三章 医药卫生 630
第一节 概况 630
第二节 卫生防疫 636
附录:食物中毒四例 640
第三节 地方病及其防治 641
第四节 妇幼保健 644
第五节 中西医结合 647
第六节 农村医疗卫生及合作医疗制度 649
附录:正宁县民间几种简易疗法 654
第七节 公费医疗制度的建立与实施 656
第八节 爱国卫生运动 659
第四章 计划生育 662
第五章 体育 666
第一节 概况 666
第二节 运动会 667
第三节 球类及其它体育运动的开展 669
第四节 群众体育活动 669
第五节 历年比赛成绩 670
第六章 文物古迹 671
第一节 古脊椎动物化石 672
第二节 历史文物 674
第三节 革命遗址、革命文物 691
附一:正宁县文物保护单位一览表 692
附二:碑文 693
第七编 社会志 701
第一章 民情风俗 701
第一节 节日、节令 701
第二节 婚嫁 704
第三节 丧祭 708
第四节 服装 710
第五节 欧食 711
第六节 居住 712
第七节 行旅 713
第八节 社交 713
第二章 宗教 715
第三章 方言 716
第一节 语音 716
第二节 土语 727
第三节 乡谚 733
第四节 歇后语 736
第四章 民歌民谣 739
第五章 民间传说及其它 748
第一节 地名 748
第二节 动物 753
第三节 遗迹 755
第四节 古墓 757
第六章 新风录 759
第一节 尊老爱幼 759
第二节 助人为乐 765
第三节 婿亲如子 768
第一节 历史人物 771
第八编 人物志 771
第一章 人物传记 771
第二节 现代人物 776
第二章 人物表 790
第一节 历史人物表 790
第二节 英雄模范人物表 794
第三节 党、政、军高级干部表 797
第四节 一九四五年以前参加革命的老红军、老干部名录 803
第五节 知名人士表 807
第三章 革命烈士英名录 809
第一节 历代正宁县最高行政长官 829
第四章 历代职官名录 829
第二节 中国国民党正宁县党部书记长 834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共正宁县委书记 835
第四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正宁县人民政府县长 836
第五节 正宁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主任 837
第六节 中国人民解放军正宁县人民武装部部长及政委 838
第七节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正宁县委员会主席 839
附录 841
1912年至1981年正宁县大事年表 841
编后补遗 858
编后记 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