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第一篇 电针基本原理 14
第一章 电针、针刺与外周神经系统 14
第一节 穴位的形态学研究 16
第二节 关于针感及其传入纤维 17
第三节 针刺、电针对外周神经的影响 23
第四节 电针穴位或神经干与传入纤维的节段性 27
第五节 电针刺激与伤害性刺激镇痛原理的探讨 29
第二章 电针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 36
第一节 脊髓及三又神经脊束核的作用 37
第二节 脑干的作用 45
第三节 边缘系统与基底节的作用 62
第四节 大脑皮层的作用 68
第三章 电针对中枢神经递质的影响 75
第一节 中枢神经递质在针刺、电针效应中的重要性 76
第二节 中枢五羟色胺的作用 80
第三节 中枢儿茶酚胺的作用 95
第四节 中枢乙酰胆硷的作用 109
第五节 中枢某些氨基酸及其它物质的作用 116
第四章 电针与中枢类吗啡物质 121
第一节 类吗啡物质简介 121
第二节 电针对中枢类吗啡物质的影响 125
第五章 电针与内分泌系统 130
第一节 电针对垂体——肾上腺系统的影响 130
第二节 电针对垂体——甲状腺系统的影响 134
第三节 电针对垂体后叶激素的影响 137
第四节 电针对胰内分泌激素及肾上腺髓质激素释放的影响 139
第五节 电针对垂体——性腺系统的影响 141
第六章 电针对内脏机能的调节作用 144
第一节 电针对植物神经系统的影响 144
第二节 电针对内脏活动的调节作用 148
第七章 电针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158
第一节 电针对唾液分泌的影响及其调节 158
第二节 电针对食管运动的影响 159
第三节 电针对胃机能的影响 159
第四节 电针对小肠机能的影响 163
第五节 电针对胆囊胆道运动以及对胆汁、胰液分泌的影响 165
第六节 电针对阑尾及大肠机能的影响 166
第八章 电针对血液及循环系统的影响 168
第一节 电针对血液有形成分的影响 168
第二节 电针对血液生化成分的影响 170
第三节 电针对心脏活动的影响 173
第四节 电针对血管活动的影响 175
第五节 电针对血压的调节作用 177
第九章 电针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180
第一节 电针对呼吸功能的影响 180
第二节 电针对异常呼吸的调节作用 181
第十章 电针对泌尿系统的影响 183
第一节 电针对肾脏泌尿功能的影响 183
第二节 电针对膀胱排尿的影响 185
第十一章 电针对防御机能的影响 187
第一节 电针对免疫反应的影响 187
第二节 电针对体温的调节作用 201
第三节 电针对炎症的作用 203
第二篇 电针部位 209
甲、电针神经 209
第一章 电针神经类别和部位 209
第一节 电针神经类别 209
一、中枢部刺激 211
二、周围部刺激 212
第二节 电针神经感应 221
第二章 电针神经部位 224
第一节 颅与面 224
一、颅面之解剖 224
二、颅面之电针部位 228
第二节 颈部 232
一、颈部之解剖 232
二、颈部之电针部位 237
第三节 项背腰骶肩 239
一、项、背、腰、骶、肩之解剖 239
二、项、背、腰、骶、肩之电针部位 244
第四节 胸腹壁 248
一、胸腹壁之解剖 248
二、胸腹壁之电针部位 250
第五节 腹后壁 253
一、腹后壁之解剖 253
二、腹后壁之电针部位 254
第六节 上肢 255
一、上肢之解剖 255
二、上肢之电针部位 262
第七节 下肢 269
一、下肢之解剖 269
二、下肢之电针部位 277
〔附〕一、全身电针部位表 284
二、电针神经十五要穴歌 288
乙、电针俞穴 294
第一章 经络 294
第一节 经络概述 294
一、经络的主要内容 294
二、经脉的循行方向及循行次序 296
三、十二经的循行 297
四、十二经脉的分布 298
五、五行 299
六、经络的作用 303
第二节 经络学说的研究概况 308
一、经络与神经学说 308
二、经络与中枢神经机能相关说 310
三、经络与肌肤——内脏——皮层机能相关说关于此说的主要根据是 311
四、经络与神经体液调节机能相关说 312
五、经络与类传导说 314
六、经络与人体控制系统 315
七、关于经络在皮肤电现象方面的研究 317
八、关于经络感传现象的研究 319
九、其它有关经络的研究 321
第二章 电针俞穴 327
第一节 人体各部名称 327
第二节 俞穴的定义、命名起源和发展 337
一、俞穴的定义 337
二、俞穴的命名 337
三、俞穴的起源和发展 339
第三节 俞穴的作用 340
一、俞穴的生理作用 340
二、俞穴的病理反应 340
三、俞穴的临症应用 341
第四节 十四经俞穴主治提要 342
第五节 俞穴的取法与针刺深度 345
第六节 俞穴与神经的关系 350
一、俞穴与解剖组织形态学的关系 350
二、俞穴与神经分节的关系 353
三、电针俞穴与电针神经的关系 362
四、关于“针感”和“得气”现象 364
五、关于针刺传导路径问题的研究 366
六、关于穴位特异性及针刺神经和针刺穴位作用的研究 369
第三章 十四经穴 372
第一节 手太阴肺经 372
第二节 手阳明大肠经 377
第三节 足阳明胃经 386
第四节 足太阴脾经 403
第五节 手少阴心经 411
第六节 手太阳小肠经 416
第七节 足太阳膀胱经 424
第八节 足少阴肾经 447
第九节 手厥阴心包经 457
第十节 手少阳三焦经 461
第十一节 足少阳胆经 470
第十二节 足厥阴肝经 486
第十三节 督脉 493
第十四节 任脉 502
第四章 经外奇穴 511
第五章 奇经八脉 519
第一节 督脉 520
第二节 任脉 521
第三节 冲脉 521
第四节 带脉 522
第五节 阴跷脉 523
第六节 阳跷脉 524
第七节 阴维脉 524
第八节 阳维脉 525
第六章 特殊穴位及应用 527
第一节 俞穴和募穴 527
第二节 五俞穴 528
第二节 夫妻配穴法 535
第四节 原穴和络穴 537
第五节 郄穴和会穴 539
第六节 八脉交会八穴 542
第七节 六腑的下肢合穴 543
第八节 子午补泻取穴与担截取穴 544
第三篇 电针方法 546
第一章 电针须知 546
第一节 电针的器械 547
第二节 电针通则 559
第二章 各论 567
第一节 针的各部名称与修藏 567
第二节 刺针的练习 568
第三节 刺针之深浅和方向 569
第四节 电针前的准备工作 571
第五节 患者之体位 572
第六节 进针与通电 575
第七节 断电与启针 578
第八节 异常情况的处理 579
第三章 关于针剌手法的研究 589
一、进针手法 590
二、行针手法的研究 590
三、关于指力的研究 594
四、关于针刺神经传导方向的研究 595
五、针刺手法在临症上的应用 598
第四章 电针治疗的生理学原则 601
一、交互抑制原则法 602
二、优势法则原则法 604
三、扩延作用原则法 607
四、相互诱导原则法 609
第四篇 电针治疗 614
第一章 神经精神病 614
一、头痛 614
二、偏头痛 615
三、癫痫 617
四、舞蹈病 620
五、三叉神经痛 623
六、肋间神经痛 625
七、坐骨神经痛 627
八、面神经麻痹(面瘫) 629
九、桡神经麻痹 632
十、面神经痉挛 634
十一、职业性痉挛 635
十二、臂丛损伤 636
十三、神经衰弱 638
十四、癔病(脏躁) 640
十五、反应性精神病 643
十六、精神分裂症(癫狂) 644
十七、躁狂抑郁性精神病 649
第二章 消化系统 653
一、牙痛 653
二、急性胃炎(胃脘痛) 654
三、神经性呕吐 655
四、胃神经痛(胃脘痛) 656
五、胃下垂(腹胀) 657
六、便秘 659
七、腹泻 661
八、过敏性结肠 662
九、细菌性痢疾(肠澼) 664
十、阿米巴痢疾(久痢、肠澼) 666
第三章 呼吸系统 669
一、普通感冒 669
二、急性支气管炎(咳嗽) 670
三、慢性支气管炎(痰咳、痰饮) 671
四、支气管哮喘(哮喘) 673
第四章 泌尿生殖系统 675
一、遗尿症 675
二、阳痿 676
三、遗精 677
四、附睾炎 679
五、睾丸炎 680
六、膀胱炎(淋病) 681
七、痛经 683
八、功能性月经过多(血崩、漏下) 685
九、附件炎(带下) 687
十、子宫脱垂(阴挺) 689
十一、子痫前期 691
十二、电针分娩镇痛 693
第五章 运动系统疾病 696
一、风湿性关节炎(痹症) 696
二、大骨节病 698
三、脊髓前角灰白质炎后遗症(痿症) 700
四、下颌关节炎 704
第六章 外科疾病 706
一、疖 706
二、丹毒 707
三、蜂窝织炎 708
四、破伤风(金疮痉) 711
五、急性淋巴管炎(红丝疔) 714
六、急性淋巴结炎 714
七、脓性指头炎(瘭疽、蛇瘴) 715
八、血栓性静脉炎 716
九、溃疡(臁疮) 716
十、急性乳腺炎(乳痈) 719
十一、疝(疝气) 720
十二、胃及十二指肠穿孔性腹膜炎 721
十三、阑尾穿孔性腹膜炎 725
十四、急性阑尾炎(肠痈) 728
十五、阑尾周围脓肿 731
十六、脱肛 735
第七章 眼病 737
一、麦粒肿 737
二、急性单纯性结合膜炎(风火眼痛) 738
三、角膜实质炎 739
四、巩膜炎 741
五、虹膜睫状体炎 743
六、斜视 745
七、夜盲(鸡盲、雀目) 747
第八章 耳鼻咽喉疾病 749
一、外耳道疖 749
二、急性化脓性中耳炎 750
三、美尼尔氏病 753
四、神经性耳聋 754
五、聋哑 756
六、耳鸣 659
七、官能性失语症 760
八、鼻衄 761
九、鼻前庭部感染 762
十、慢性单纯性鼻炎 764
十一、急性咽炎 765
十二、急性扁桃体炎 767
十三、扁桃体周围脓肿 768
十四、急性单纯性喉炎 770
第九章 皮肤病 772
一、瘰疬性皮肤结核 772
二、结核性淋巴腺炎(瘰疬) 773
三、麻风反应 775
四、手足癣 778
五、带状疱疹(缠腰、火丹、蛇串疮) 779
六、荨麻疹(风疹块) 781
七、皮肤搔痒病 784
八、神经性皮炎 786
九、湿疹 788
十、牛皮癣 789
十一、新生儿硬化症 792
十二、红斑性肢痛症(脱疽) 793
第十章 其他 795
一、高血压病(眩晕、肝风) 795
二、脑溢血后遗症(中风、卒中) 797
三、脑血栓形成 799
四、冠心病 800
五、布氏杆菌病 802
六、流行性乙型脑炎 804
第五篇 电针麻醉 807
第一章 电针麻醉原理探讨及其应用 807
第一节 电针麻醉简史 807
第二节 痛觉生理概述 810
第三节 关于镇痛 822
第四节 电针麻醉原理简述 823
第五节 电针麻醉的一般规律 837
第六节 电针麻醉效果的预测 846
第七节 电针麻醉的特点 849
第八节 电针麻醉方法 851
一、术前准备 851
二、电针麻醉采用部位的原则 852
三、辅助用药 856
四、操作方法 860
第二章 电针麻醉的应用 862
第一节 颅脑手术 862
第二节 眼部手术 866
第三节 耳鼻咽喉科手术 870
第四节 口腔颌面部手术 872
第五节 颈部手术 875
第六节 胸部手术 878
第七节 腹部手术 882
第八节 会阴部手术 889
第九节 脊柱、四肢手术 891
第十节 小儿手术 893
主要参考文献 8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