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中药 1
总论 1
第一章 中草药的采集与炮制 3
第一节 中草药的采集与贮藏 3
第二节 中草药的炮制 5
第二章 中草药的性能 9
第一节 四气五味 9
第二节 归经 10
第三节 升降浮沉 12
第三章 中草药的应用 14
第一节 配伍 14
第二节 用量 16
第三节 服用法 17
各论 19
第四章 解表药 19
第一节 发散风寒药 19
麻黄 20
桂枝 20
紫苏 20
荆芥 20
防风 21
羌活 21
细辛 21
白芷 21
藁本 22
香薷 22
生姜(附药:生姜汁、生姜皮、煨姜) 22
葱白 23
辛夷 23
芫荽 23
第二节 发散风热药 23
薄荷 24
牛蒡子 24
桑叶 24
菊花 24
葛根 25
升麻 25
柴胡 25
豆豉 25
蝉蜕 26
第五章 清热药 27
第一节 清热泻火药 27
生石膏(附药:煅石膏) 28
知母 28
栀子 28
芦根 29
天花粉 29
鲜竹叶 29
淡竹叶 29
夏枯草 29
西瓜皮 30
荷叶 30
莲子心 30
第二节 清肝明目药 30
决明子 30
夜明砂 31
第三节 清热凉血药 31
鲜生地 31
牛黄 31
牡丹皮 31
赤芍 32
大青叶 32
玄参 32
茅根 32
第四节 清热解毒药 33
金银花 33
连翘 33
蒲公英 33
鱼腥草 34
败酱草 34
射干 34
马勃 34
白头翁 34
马齿苋 35
绿豆 35
猪胆汁 35
第五节 清热燥湿药 35
黄连 35
黄芩 36
黄柏 36
胡黄连 36
龙胆草 37
白鲜皮 37
第六节 清虚热药 37
银柴胡 37
地骨皮 37
青蒿 38
第六章 泻下药 39
第一节 攻下药 39
大黄 40
芒硝 40
番泻叶 40
芦荟 40
第二节 润下药 41
火麻仁 41
郁李仁 41
胡麻仁 41
蜂蜜 41
第三节 峻下逐水药 42
牵牛子 42
甘遂 42
大戟 42
芫花 43
巴豆 43
第七章 利水渗湿药 44
茯苓 44
猪苓 45
泽泻 45
薏苡仁 45
灯心草 45
车前子 45
滑石 46
金钱草 46
海金沙 46
石韦 46
赤小豆 47
玉米须 47
冬瓜皮 47
茵陈蒿 47
第八章 化湿药 48
藿香 48
佩兰 49
砂仁 49
白豆蔻 49
苍术 49
厚朴 50
第九章 祛风湿药 51
独活 51
威灵仙 51
秦艽 52
防己 52
桑寄生 52
五加皮 52
第十章 理气药 53
橘皮 53
枳实 54
瓜蒌皮 54
木香 54
乌药 54
大腹皮 55
青皮 55
川楝子 55
香附 55
佛手 56
旋覆花 56
代赭石 56
沉香 56
丁香 57
柿蒂 57
第十一章 活血祛瘀药 58
川芎 58
丹参 58
桃仁 59
红花 59
乳香 59
没药 59
五灵脂 60
郁金 60
延胡索 60
降香 60
益母草 61
鸡血藤 61
穿山甲 61
土鳖虫 61
王不留行 62
牛膝 62
三棱 62
莪术 62
第十二章 止血药 64
仙鹤草 64
白及 65
艾叶 65
灶心土 65
大蓟 65
侧柏叶 65
槐花 66
地榆 66
茜草 66
蒲黄 66
血余炭 67
参三七 67
第十三章 消食药 68
莱菔子 68
山楂 69
神曲 69
鸡内金 69
麦芽 69
谷芽 69
第十四章 驱虫药 70
苦楝根皮 70
使君子 71
槟榔 71
雷丸 71
贯众 71
大蒜 72
第十五章 化痰止咳平喘药 73
第一节 温化寒痰药 73
半夏 73
胆南星 74
苏子 74
白芥子 74
桔梗 75
白前 75
第二节 清化热痰药 75
川贝母(附药:浙贝母) 75
前胡 76
瓜蒌 76
竹茹 76
竹沥(附药:竹沥水) 76
天竺黄 77
海浮石 77
葶苈子 77
昆布 77
海藻 78
荸荠 78
胖大海 78
木蝴蝶 78
第三节 止咳平喘药 79
杏仁(附药:甜杏仁) 79
马兜铃 79
枇杷叶 79
款冬花 80
紫菀 80
百部 80
桑白皮 80
第十六章 祛寒药 81
附子 81
肉桂 82
干姜 82
吴茱萸 82
高良姜 82
蜀椒(附药:椒目) 83
胡椒 83
荜茇 83
丁香 83
小茴香 84
第十七章 开窍药 85
麝香 85
冰片 86
苏合香 86
石菖蒲 86
第十八章 平肝息风药 87
羚羊角 87
石决明 87
天麻 88
钩藤 88
白蒺藜 88
代赭石 88
地龙 89
僵蚕 89
全蝎 89
蜈蚣 89
第十九章 安神药 91
第一节 重镇安神药 91
朱砂 91
磁石 92
龙骨 92
牡蛎 92
珍珠 92
第二节 养心安神药 93
酸枣仁 93
柏子仁 93
远志 93
夜交藤 94
合欢皮 94
小麦 94
秫米 94
第二十章 补虚药 96
第一节 补气药 96
人参 97
党参 97
孩儿参 97
黄芪 97
白术 98
山药 98
扁豆 98
大枣 98
甘草 99
第二节 补阳药 99
鹿茸 99
鹿角(附药:鹿角胶、鹿角霜) 100
紫河车 100
淫羊藿 100
仙茅 101
巴戟天 101
补骨脂 101
胡桃肉 101
肉苁蓉 102
益智仁 102
沙苑子 102
菟丝子 102
蛤蚧 103
冬虫夏草 103
锁阳 103
蛇床子 103
韭子 103
骨碎补 104
续断 104
杜仲 104
第三节 养血药 104
熟地黄 105
何首乌 105
当归 105
白芍 105
阿胶 106
桑椹子 106
龙眼肉 106
第四节 滋阴药 106
沙参(附药:西洋参) 107
黄精 107
天冬 107
麦冬 107
石斛 108
玉竹 108
百合 108
枸杞子 108
女贞子 108
龟板 109
鳖甲 109
第二十一章 收敛药 110
山茱萸 110
五味子 110
乌梅 110
莲子 111
肉豆蔻 111
诃子 111
五倍子 111
罂粟壳 112
石榴皮 112
桑螵蛸 112
覆盆子 112
金樱子 113
海螵蛸 113
浮小麦 113
麻黄根 113
白果 114
第二十二章 其他药 115
蟾酥 115
雄黄 115
硼砂 116
蜂房 116
木槿皮 116
硫黄 116
炉甘石 116
孩儿茶 117
血竭 117
马钱子 117
瓜蒂 117
下篇 方剂 119
总论 119
第二十三章 方剂与治法 121
第一节 治法概述 121
第二节 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121
第三节 常用治法 121
第二十四章 方剂的组成与变化 124
第一节 方剂的配伍目的 124
第二节 方剂的基本结构 126
第三节 方剂的变化形式 126
第二十五章 剂型 128
第二十六章 方剂的服法 132
各论 133
第二十七章 解表剂 133
第一节 辛温解表 133
一、麻黄汤(《伤寒论》) 133
二、桂枝汤(《伤寒论》) 134
三、九味羌活汤(《此事难知》) 135
四、小青龙汤(《伤寒论》) 135
五、止嗽散(《医学心悟》) 136
第二节 辛凉解表 137
一、银翘散(《温病条辨》) 137
二、桑菊饮(《温病条辨》) 138
三、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伤寒论》) 138
四、柴葛解肌汤(《伤寒六书》) 139
第三节 扶正解表 140
败毒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140
第二十八章 泻下剂 141
第一节 寒下 141
一、大承气汤(《伤寒论》) 141
二、大黄牡丹汤(《金匮要略》) 142
第二节 温下 143
温脾汤(《备急千金要方》) 143
第三节 润下 143
一、麻子仁丸(《伤寒论》) 143
二、济川煎(《景岳全书》) 144
第四节 攻补兼施 145
黄龙汤(《伤寒六书》) 145
第二十九章 和解剂 146
第一节 和解少阳 146
一、小柴胡汤(《伤寒论》) 146
二、蒿芩清胆汤(《重订通俗伤寒论》) 147
第二节 调和肝脾 148
一、四逆散(《伤寒论》) 148
二、痛泻要方(《丹溪心法》) 148
三、逍遥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149
第三节 调和肠胃 150
半夏泻心汤(《伤寒论》) 150
第四节 表里双解 150
大柴胡汤(《伤寒论》) 150
第三十章 清热剂 152
第一节 清气分热 152
一、白虎汤(《伤寒论》) 152
二、竹叶石膏汤(《伤寒论》) 153
第二节 清营凉血 154
一、清营汤(《温病条辨》) 154
二、犀角地黄汤(《外台秘要》) 154
第三节 清热解毒 155
一、黄连解毒汤(《肘后备急方》) 155
二、凉膈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156
三、普济消毒饮(《东垣试效方》) 156
第四节 清脏腑热 157
一、导赤散(《小儿药证直诀》) 157
二、龙胆泻肝汤(《医方集解》) 157
三、左金丸(《丹溪心法》) 158
第五节 清虚热 159
青蒿鳖甲汤(《温病条辨》) 159
第三十一章 祛暑剂 160
一、香薷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160
二、清暑益气汤(《温热经纬》) 161
第三十二章 温里剂 162
第一节 温中祛寒 162
一、理中丸(《伤寒论》) 162
二、小建中汤(《伤寒论》) 163
三、吴茱萸汤(《伤寒论》) 164
第二节 温经散寒 164
一、当归四逆汤(《伤寒论》) 164
二、阳和汤(《外科证治全生集》) 165
第三十三章 补益剂 166
第一节 补气 166
一、四君子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166
二、参苓白术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167
三、补中益气汤(《内外伤辨惑论》) 167
四、生脉散(《医学启源》) 168
五、玉屏风散(《医方类聚》) 169
第二节 补血 169
一、四物汤(《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169
二、当归补血汤(《内外伤辨惑论》) 170
三、归脾汤(《正体类要》) 170
第三节 气血双补 171
一、八珍汤(《正体类要》) 171
二、炙甘草汤(《伤寒论》) 172
第四节 补阴 172
一、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 172
二、大补阴丸(大补丸)(《丹溪心法》) 173
三、一贯煎(《续名医类案》) 174
第五节 补阳 174
肾气丸(《金匮要略》) 174
第六节 阴阳双补 175
地黄饮子(《圣济总录》) 175
第三十四章 固涩剂 177
第一节 固表止汗 177
牡蛎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177
第二节 敛肺止咳 178
九仙散(《医学正传》) 178
第三节 涩肠固脱 178
一、真人养脏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178
二、四神丸(《内科摘要》) 179
第四节 涩精止遗 180
桑螵蛸散(《本草衍义》) 180
第五节 固崩止带 180
一、固冲汤(《医学衷中参西录》) 180
二、固经丸(《丹溪心法》) 181
三、易黄汤(《傅青主女科》) 181
第三十五章 安神剂 183
第一节 重镇安神 183
朱砂安神丸(《内外伤辨惑论》) 183
第二节 滋养安神 184
一、天王补心丹(《校注妇人良方》) 184
二、酸枣仁汤(《金匮要略》) 184
第三十六章 开窍剂 186
第一节 凉开 186
一、安宫牛黄丸(《温病条辨》) 186
二、紫雪(《外台秘要》) 187
三、至宝丹(《苏沈良方》) 188
第二节 温开 189
苏合香丸(《外台秘要》) 189
第三十七章 理气剂 190
第一节 行气 190
一、越鞠丸(《丹溪心法》) 190
二、枳实燕白桂枝汤(《金匮要略》) 191
三、半夏厚朴汤(《金匮要略》) 191
四、暖肝煎(《景岳全书》) 192
第二节 降气 193
一、苏子降气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193
二、定喘汤(《摄生众妙方》) 193
三、旋覆代赭汤(《伤寒论》) 194
第三十八章 理血剂 195
第一节 活血祛瘀 195
一、桃仁承气汤(《伤寒论》) 195
二、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 196
三、补阳还五汤(《医林改错》) 196
四、温经汤(《金匮要略》) 197
五、失笑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198
六、桂枝茯苓丸(《金匮要略》) 198
第二节 止血 199
一、十灰散(《十药神书》) 199
二、咳血方(《丹溪心法》) 200
三、小蓟饮子(《玉机微义》) 200
四、槐花散(《普济本事方》) 201
五、黄土汤(《金匮要略》) 201
第三十九章 治风剂 203
第一节 疏散外风 203
一、川芎茶调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203
二、大秦艽汤(《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204
三、牵正散(《杨氏家藏方》) 204
四、消风散(《外科正宗》) 205
第二节 平息内风 206
一、羚角钩藤汤(《通俗伤寒论》) 206
二、镇肝息风汤(《医学衷中参西录》) 206
三、天麻钩藤饮(《中医内科杂病证治新义》) 207
四、大定风珠(《温病条辨》) 207
第四十章 治燥剂 209
第一节 轻宣外燥 209
一、杏苏散(《温病条辨》) 209
二、桑杏汤(《温病条辨》) 210
三、清燥救肺汤(《医门法律》) 210
第二节 滋阴润燥 211
一、增液汤(《温病条辨》) 211
二、麦门冬汤(《金匮要略》) 211
三、百合固金汤(《慎斋遗书》) 212
第四十一章 祛湿剂 214
第一节 燥湿和胃 214
一、平胃散(《简要济众方》) 214
二、藿香正气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215
第二节 清热祛湿 215
一、茵陈蒿汤(《伤寒论》) 215
二、八正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216
三、三仁汤(《温病条辨》) 217
四、甘露消毒丹(《医效秘传》) 217
五、二妙散(《丹溪心法》) 218
第三节 利水渗湿 218
一、五苓散(《伤寒论》) 218
二、防己黄芪汤(《金匮要略》) 219
第四节 温化寒湿 220
一、苓桂术甘汤(《金匮要略》) 220
二、真武汤(《伤寒论》) 220
三、实脾散(《重订严氏济生方》) 221
四、萆薢分清饮(《杨氏家藏方》) 221
第五节 祛风胜湿 222
一、羌活胜湿汤(《脾胃论》) 222
二、独活寄生汤(《备急千金要方》) 223
第四十二章 祛痰剂 224
第一节 燥湿化痰 224
一、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224
二、温胆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225
第二节 清热化痰 225
一、清气化痰丸(《医方考》) 225
二、小陷胸汤(《伤寒论》) 226
第三节 润燥化痰 227
贝母瓜蒌散(《医学心悟》) 227
第四节 温化寒痰 227
苓甘五味姜辛汤(《金匮要略》) 227
第五节 化痰息风 228
半夏白术天麻汤(《医学心悟》) 228
第四十三章 消食剂 229
第一节 消食化滞 229
一、保和丸(《丹溪心法》) 229
二、枳实导滞丸(《内外伤辨惑论》) 230
第二节 健脾消食 230
健脾丸(《证治准绳》) 230
第四十四章 驱虫剂 232
乌梅丸(《伤寒论》) 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