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一、中国医学历代成就 1
上篇 基础理论 1
二、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3
三、为创立我国统一的新医学新药学而奋斗 4
第一章 阴阳学说 6
第一节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6
一、阴阳的相互对立 6
二、阴阳的相互依存 7
三、阴阳的相互消长 7
四、阴阳的相互转化 7
第二节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7
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7
四、用于疾病的诊断 8
五、用于疾病的治疗 8
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8
三、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8
第二章 病因 10
第一节 祖国医学对发病的基本概念 10
第二节 病因 10
一、六淫致病 10
(一)风 11
(二)寒 12
(四)湿 13
(三)暑 13
(五)燥 14
(六)火 15
二、疫疠 15
三、情志致病 16
四、生活因素 16
五、瘀血、痰饮 17
六、其他 18
第一节 望诊 21
一、望全身情况 21
第三章 四诊 21
二、望舌 22
三、望其他 25
第二节 问诊 26
一、问一般情况 26
二、问现在症状 26
一、闻声音 29
二、闻气味 29
第三节 闻诊 29
第四节 切诊 30
一、脉诊 30
二、按诊 33
第四章 八纲 35
第一节 表里 35
一、表证 36
二、里证 36
二、热证 37
一、寒证 37
第二节 寒热 37
三、半表半里证 37
三、寒热的虚实 38
四、寒热的夹杂 38
五、寒热的真假 38
第三节 虚实 38
一、虚证 39
二、实证 39
第四节 阴阳 40
一、阴证与阳证 40
四、虚实真假 40
三、虚实夹杂 40
二、亡阴与亡阳 41
第五章 气、血 津液 43
第一节 气 43
一、气的生理功能 43
二、气的病理变化 43
二、血的病理的变化 44
第二节 血 44
一、血的生理功能 44
三、气与血的关系 45
第三节 津液 46
一、津液的生理功能 46
二、津液的病理变化 46
第六章 脏腑 48
第一节 心与小肠 48
一、心的生理与病理 48
二、小肠的生理与病理 49
三、心病辨证 49
四、小肠病辨证 50
第二节 肺与大肠 50
一、肺的生理与病理 50
二、大肠的生理与病理 51
三、肺病辨证 52
一、脾的生理与病理 53
第三节 脾与胃 53
四、大肠病辨证 53
二、胃的生理与病理 54
三、脾病辨证 54
四、胃病辨证 55
第四节 肝与胆 56
一、肝的生理与病理 56
二、胆的生理与病理 57
三、肝病辨证 57
一、肾的生理与病理 59
四、胆病辨证 59
第五节 肾与膀胱 59
二、膀胱的生理与病理 60
三、肾病辨证 60
四、膀胱病辨证 61
第六节 三焦 61
一、指人体的部位 61
(一)心与肺 62
一、脏腑之间的关系 62
(二)心与脾 62
二、生理功能 62
三、作为辨证的概念 62
第七节 脏腑之间的关系与脏腑兼病辨证 62
(三)心与肾 63
(四)肺与肾 63
(五)脾与肾 63
(六)肝与肾 63
(七)肝与脾 64
(八)肝与胃 64
二、脏腑兼病的辨证 64
(一)心肺气虚 64
(二)心脾两虚 64
(三)心肾不交 64
(六)肝肾阴虚 65
(八)肝胃不和 65
(七)肝脾不调 65
(五)脾肾阳虚 65
(四)肺肾阴虚 65
第七章 外感热病辨证 74
第一节 六经辨证 74
一、太阳病证 74
二、阳明病证 74
三、少阳病证 75
四、太阴病证 75
五、少阴病证 75
六、厥阴病证 76
第二节 卫气营血辨证 78
一、卫分证 78
二、气分证 78
三、营分证 79
四、血分证 79
一、无病先防 82
第八章 预防与治则 82
第一节 预防 82
二、既病防变 83
第二节 治则 83
一、扶正祛邪 83
二、治病求本 83
三、标本缓急 84
四、正治反治 84
五、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85
六、同病异治、异病同治 86
中篇 药物与方剂 87
第一章 中草药 87
第一节 基本知识 87
一、中草药的采集与保存 87
二、中草药的炮制 87
三、中草药的性能 88
(一)四气五味 88
四、中草药的应用 89
(二)升降浮沉 89
(三)归经 89
五、中草药的用量 90
第二节 常用中草药 91
一、解表药 91
(一)辛温解表药 91
(二)辛凉角解药 95
二、祛风湿药 98
三、祛湿药 102
(一)芳香化湿药 102
(二)渗湿利水药 103
(三)清热利湿药 105
四、清热药 108
(一)清热泻火药 109
(二)清热解毒药 110
(三)清热凉血药 115
(四)清热燥湿药 116
(五)清热解暑药 118
(六)清虚热药 118
五、消导药 121
六、催吐药 123
七、泻下药 124
(一)攻下药 124
(二)润下药 125
(三)逐水药 125
八、祛痰止咳药 127
(一)温化痰饮药 127
(二)清热化痰药 129
(三)止咳平喘药 131
九、温里药 133
(一)温中散寒药 134
(二)温肾回阳药 135
(一)行气解郁药 136
十、理气药 136
(二)降气药 138
十一、理血药 140
(一)止血药 140
(二)活血药 145
十二、补气药 152
(一)补益药 152
(二)补血药 154
(三)补阴药 156
(四)补阳药 158
十三、固涩药 162
(一)敛汗药 162
(二)固精止带药 163
十四、平肝熄风药 163
(三)涩肠止泻药 165
十五、安神药 167
十六、开窍药 172
十八、外用药 176
十七、驱虫药 179
第二章 方剂 179
第一节 方剂概说 179
一、方剂的组成及其变化 179
二、方剂的剂型 180
三、治法与方剂 182
第二节 常用方剂 182
一、解表剂 182
二、祛风剂 186
三、祛湿剂 188
四、清热剂 195
五、和解剂 205
六、消导剂 208
七、催吐剂 209
八、泻下剂 210
九、化痰止咳剂 214
十、温里剂 217
十一、理气剂 220
十二、理血剂 223
十三、补益剂 228
十四、固涩剂 238
十五、熄风剂 241
十六、安神剂 244
十七、开窍剂 246
十八、驱虫剂 250
十九、外用方 252
下篇 常见病证 254
第一章 内科病 254
一、感冒 254
二、咳嗽 255
三、哮喘 257
四、心悸 259
五、自汗盗汗 260
六、失眠 261
七、头痛 263
八、眩晕 266
九、胸胁痛 267
十、胃脘痛 269
十一、腹痛 270
十二、腰痛 273
十三、痹证 274
十四、呕吐 275
十五、泄泻 277
十六、黄疸 279
十七、臌胀 281
十八、水肿 283
十九、淋证 285
二十、血证 287
二十一、遗精 292
第二章 妇产科病 294
一、月经失调 294
月经先期(超前) 294
月经后期(落后) 295
二、闭经 297
三、痛经 298
四、崩漏 300
五、带下病 302
六、流产 303
第三章 外科病 305
一、疖 308
二、痈 308
三、丹毒 309
四、急性乳腺炎 310
五、急性淋巴炎 311
六、颈淋巴结结核 311
七、急性溃疡病穿孔 312
八、胆囊炎胆结石症 314
九、胆道蛔虫病 314
十、急性阑尾炎 315
十一、肠梗阻 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