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针灸治疗原则 1
第一节 辨证施治原则 1
第二节 取穴原则 16
第三节 配穴原则 21
第四节 特定穴的应用 24
第二章 毫针刺法 32
第一节 进针法 32
第二节 针刺的角度和深度 36
第三节 治神与行针得气 38
第四节 针刺补泻 42
第五节 留针与出针 48
第三章 灸法 50
第一节 灸法的特点和作用 50
第二节 常用灸法的分类和应用 51
第三节 其他灸法 58
第四节 灸法的适应范围、操作顺序和补泻 60
〔附〕拔罐法 61
第四章 耳针、头针 69
第一节 耳针 69
第二节 头针 78
第五章 针灸注意事项 83
第一节 针刺异常情况的处理和预防 88
第二节 针刺注意事项 88
第三节 灸治的注意事项 90
第四节 针灸临床注意事项 91
第六章 针法灸法的研究 92
第一节 概况 92
第二节 针法研究 98
第三节 灸法研究 109
第七章 内科病症 118
中风 113
感冒 116
咳嗽 118
哮喘 120
肺痨 123
呃逆 124
噎? 126
呕吐 128
胃痛 130
腹痛 133
胃下垂 135
脱肛 136
便秘 138
泄泻 140
痢疾 141
疟疾 143
黄疸 145
鼓胀 146
脚气 148
胁痛 149
胸痹 151
惊悸 153
头痛 155
面痛 157
面瘫 158
眩晕 160
不寐 161
癫狂 163
痫证 165
脏躁 166
痹证 168
痿证 170
消渴 172
肾下垂 174
水肿 175
淋证 177
癃闭 178
遗精 180
阳萎 181
阳强症 185
男子不育 184
第八章 外、伤科病症 187
疔疮 187
乳痈 188
肠痈 190
痔疮 191
脱骨疽 192
破伤风 194
丹毒 195
蛇丹 196
瘰疠 198
瘿气 200
疝气 201
风疹 203
湿疹 204
牛皮癣 205
斑秃 206
疣症 207
粉刺 209
扭伤 211
落枕 213
漏肩风 216
肘劳 217
腰? 218
腰腿痛 220
第九章 妇、儿科病症 223
月经不调 223
痛经 225
经闭 226
崩漏 227
绝经前后诸症 229
带下病 231
胎位不正 232
滞产 223
胞衣不下 234
产后腹痛 235
产后血晕 237
恶露不下 238
恶露不绝 239
乳少 240
阴挺 242
阴痒 249
不孕 244
急惊风 246
慢惊风 247
顿咳 249
痄腮 250
疳疾 251
遗尿 258
第十章 五官科病症 255
目赤肿痛 255
针眼 256
眼睑下垂 258
迎风流泪 259
目翳 260
近视 261
色盲 263
青盲 264
暴盲 265
耳鸣、耳聋 267
鼻渊 268
鼻衄 270
牙痛 271
咽喉肿痛 273
梅核气 274
失音 276
第十一章 急症 278
中暑 278
高热 280
厥证 281
痉证 283
脱证 285
血证 286
剧痛证 288
溺水 291
酒醉 292
第十二章 其他 295
烟癖 295
肥胖症 297
颜面雀斑、色素斑、寿斑、黄褐斑 299
颜面皮肤衰老 301
艾滋病 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