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的隐喻 从《真理报》(1950-1959)的中国形象谈起》PDF下载

  • 购买积分:11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孔朝晖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2
  • ISBN:9787516111987
  • 页数:286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以苏共中央机关报《真理报》中十年的报道历程为基础研究对象,在《真理报》大量有关中国的文本和苏中从建交到“分裂”之前的历史框架内展开研究,来观察中国作为一个“社会集体想象物”在苏联官方意识形态中的地位。重点考察在苏中关系特殊化的历史语境下,中国形象在被建构的过程中所呈现出的某些特征和规律性,并摸清这些特征与规律所反映出的苏联的文化心理和自我意识,以及这种心理和意识同整个俄罗斯传统文化思想之间的传承关系。

绪论 1

第一节 研究意义 2

一 选择形象学研究的目的和价值 2

二 选择《真理报》研究的方法与意义 6

第二节 课题目前的研究状况 8

一 国外研究状况 8

二 国内研究状况 12

第三节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7

一 对象 17

二 方法 18

第一章在“强邻”与“弱友”之间摇摆:中国形象在俄罗斯的流变史 29

第一节 从神秘大国到弱小邻邦:沙俄时代的中国形象 31

一 初始想象:遥远神秘的东方古国(约16世纪之前) 31

二 直面中国:地大物博、文化丰富的贸易伙伴(16世纪下半叶至17世纪初) 34

三 学习榜样:尊孔奉儒的智者帝国(17世纪末至18世纪) 38

四 文化大国:俄罗斯传教士与汉学家的贡献(18世纪至19世纪) 45

五 形象倾覆:可欺可辱的贫弱中国(清朝末期) 48

六 疑虑:中国——“黄祸”?(19世纪至20世纪初) 52

第二节 从兄弟到敌人:苏(俄)联时代的中国形象 56

一 革命者和同盟军:十月革命胜利后到新中国成立之前的中国形象 56

二 狂热的毛主义:敌对的中国形象(“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 62

三 变强又“变色”的中国:对中国威胁的担忧和对中国改革开放的疑虑 66

第三节 从危险邻国到战略合作伙伴:新俄罗斯的中国形象 72

一 危险邻国:自我价值观危机与“中国威胁论” 72

二 假冒伪劣的中国(商品):对中国的信任危机 74

三 战略伙伴:中国的新形象 76

四 复杂而模糊的中国:当代俄罗斯民间对中国的认识 77

小结 80

第二章 完美轮廓: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真理报》中的概貌 83

第一节 套话抑或刻板印象?《真理报》与中国形象研究的关系 84

一“套话”与“刻板印象” 84

二 报刊文本与形象学的跨文化研究 87

第二节《真理报》(1950—1959)及其有关中国的报道概要 91

一 苏联官方的喉舌——《真理报》 91

二 分析方法概述 96

第三节《真理报》对中国整体形象有计划有规律的正面宣传 101

一 对所有报道的定量分析 101

二 定性分析 112

小结 114

第三章 兄弟、盟友和美好新世界:中国形象的神话化 116

第一节 言说中国:苏联的集体话语模式 117

一 苏联的集体话语模式 117

二《真理报》话语模式分析 122

第二节 中国神话:苏联自我神话的延续 137

一 符号学与神话理论 137

二《真理报》的神话化过程 139

三当“神话”变为“现实” 146

第三节 作为意识形态的中国镜像 148

一 意识形态 148

二《真理报》的意识形态建构 151

三 权力的媒介:苏联官方意识形态对其媒体的绝对控制 157

小结 159

第四章 单面形象的多维支持:“中国兄弟”的形象学构成原理 161

第一节 词汇网络中的单面形象 162

一 关于中国的关键词和幻觉词 162

二 形象在文本结构层层推进中逐渐清晰 167

第二节 多元互文环境中的单面形象 195

一 叙事序列 196

二 基本态度 198

三 互文性阐释 199

第三节 特写和游记:媒体对单面形象的文学支持 208

一 概念界定:特写与游记的文学性和新闻性 209

二 预先的想象:中国形象形成的特定思维空间 212

三 强化的视域:中国形象在苏联文本中形成的中方因素 221

小结 227

第五章 政治的“兄弟”与文化的“他者” 229

第一节“兄弟”的隐喻:苏联塑造中国形象的唯政治性 230

一 救世主:俄罗斯传统的政治定位 230

二 苏维埃文化的一元性 239

三 中国威胁:苏联挥之不去的隐忧 243

第二节 文化的“他者” 245

一 苏中文化交流的严重失衡 246

二 俄罗斯文化的几个起源 257

三 本国文化中的“东方因素”并不等于接纳中国文化 260

小结 264

余论 认清自我身份,走出“兄弟”之维 265

第一节 认清自我身份 265

第二节 走出“兄弟”之维 268

主要参考文献 270

后记 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