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什么是阴阳五行 1
一、阴阳说的基本概念 1
(一)阴阳说是怎样形成的 1
(二)阴阳有那些基本规律 2
(三)阴阳在医学上是怎样运用的 6
二、五行说的基本概念 9
(一)五行说是怎样形成的 9
(二)五行有那些基本规律 10
(三)五行在医学上是怎样应用的 12
第二章 什么叫五脏六腑 18
一、先谈五脏 20
(一)生命活动的发源地,主神明与主血脉的君主之官——心 20
(二)贮藏血液的大仓库,主谋虑和藏血的将军之官——肝 22
(三)营养物质的供应站,主运化与统血的仓廩之官——脾 23
(四)出纳空气的大本营,主冶节,合皮毛的相傅之官——肺 24
(五)贮存精气的储藏室,生骨髓,主伎巧的作强之官——肾 26
二、再谈六腑 28
(一)中清之府,主决断的中正之官——胆 28
(二)腐熟水谷,主容纳的仓廩之官——胃 29
(三)分别清浊,主化物的受盛之官——小肠 29
(四)传泻糟粕,主变化的传导之官——大阳 30
(五)储藏津液,主气化的州都之官——膀胱 31
(六)疏通水道,主气血周流的决凟之官——三焦 31
三、最后谈谈奇恒之府 33
第三章 什么叫经络 36
一、经络的意义和内容 36
二、经脉的命名和分布概况 39
三、经络的功能与作用 42
四、十二经脉的循行与病候 45
(一)手太阴肺经 46
(二)手阳明大肠经 46
(三)足阳明胃经 46
(四)足太阴脾经 47
(五)手少阴心经 47
(六)手太阳小肠经 48
(七)足太阳膀胱经 48
(八)足少阴肾经 48
(九)手厥阴心包经 49
(十)手少阳三焦经 49
(十一)足少阳胆经 49
(十二)足厥阴肝经 50
五、奇经八脉的循行与病候 50
(一)督脉 50
(二)任脉 51
(三)冲脉 51
(四)带脉 51
(五)阴?脉 51
(六)阳?脉 51
(七)阴维脉 52
(八)阳维脉 52
(附经络循行示意图20幅) 52
第四章 什么叫营卫气血 53
一、营、卫、气、血的生成及其功能活动 53
(一)输送营养物质、周流全身循环的「营」 53
(二)调节体温均衡、发挥卫外功能的「卫」 55
(三)推动人体生理活动的「气」 56
(四)维持人体生命主主要物质之一的「血」 57
二、营、卫、气、血相互之间的关系 59
三、营、卫、气、血和脏腑经络的关系 60
四、营、卫、气、血和津液的关系 60
第五章 中国?预防医学 63
一、适应四时气候和精神方面的修养 64
二、饮食起居的调节 66
三、体格的锻炼 67
四、古代的卫生防疫措施 68
第六章 怎样认识病因 71
一、六淫外因 71
(一)春天「主气」,百病之长的「风」 73
(二)冬天「主气」,冷厉气候的「寒」 74
(三)夏天「主气」,酷热气候的「暑」 74
(四)长夏「主气」,潮湿气候的「湿」 75
(五)秋天「主气」,乾燥气候的「燥」 76
(六)四时中的五气,都可转化的「火」 77
二、七情内因 78
(一)喜笑过度,心气受伤的「喜」 78
(二)愤怒过度,肝气受伤的「怒」 79
(三)忧愁太过,肺气受伤的「忧」 79
(四)思虑太过,脾气受伤的「思」 79
(五)悲哀太过,心肺受伤的「悲」 80
(六)胆层恐懼,肾气受伤的「恐」 80
(七)突然惊骇,神惊气乱的「惊」 80
三、不内外因 81
(一)损伤肠胃,影响消化功能的「饮食不慎」 81
(二)损伤脾气,招致体力衰弱的「劳倦太过」 82
(三)损伤肾气,造成虚损根源的「房室不节」 82
(四)人事不测,损伤皮肉筋骨的「跌打创伤和虫兽伤害」 82
第七章 怎样辨证识症 84
一、先谈八纲 84
(一)辨证总纲,称为八纲统帅的「阴和阳」 85
(二)辨别病变浅深和发展趋势的「表和里」 87
(三)辨别症侯现象和认识病性的「寒和热」 88
(四)辨别体力强弱和病势盛衰的「虚和实」 90
二、再谈四诊 93
(一)通过视觉,观察病人神色形态变化,从而获得辨证资料的「望诊」(附24种彩色舌苔图) 93
(二)通过听觉和嗅觉,辨别病人声音、气味,从而获得辨证资料的「闻诊」 102
(三)通过病人主诉,细致询问病情,从而获得辨证资料的「问诊」 103
(四)通过脉诊、诊胸腹,了解疾病内在变化,从而获得辨证资料的「切诊」 108
1.脉诊 108
2.诊胸腹 116
三、最後谈谈症候分类 118
(一)六经的症侯分类 118
(二)三焦的症侯分类 120
(三)卫、气、营、血的症候分类 121
(四)脏腑的症侯分类 122
第八章 怎样治疗疾病 129
一、八法的运用 130
(一)逐邪出表的「汗法」 130
(二)涌吐病邪和有害物质的「吐法」 132
(三)攻逐裏实的「下法」 134
(四)和解疏滞的「和法」 135
(五)回阳温中的「温法」 136
(六)退热降火的「清法」 138
(七)消散破削的「消法」 139
(八)补益虚损的「补法」 140
二、正治与反冶,治标和冶本 142
(一)对症疗法的「正治」和冶病必求於本的「反冶」 142
(二)治分轻重缓急的「治标」与「治本」 144
三、常用各种疗法简介 146
第九章 饮食宜忌 153
一、饮食宜忌与疾病的关系 154
二、食物分类和宜忌范围 156
第十章 怎样掌握常用药物 158
一、用药的一般规律 159
(一)药物性能——四气、五味、升降浮沉 159
(二)七情合和——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恶、相反、相杀 161
(三)用药禁忌——服药期间的食物禁忌和妊娠用药禁忌 163
(四)药物炮制在临症应用上的一般意义 164
(五)用药剂量在临症掌握上的几个重点 164
二、常用药物的简介 165
(一)补养药 165
1.补气助阳药 166
2.补血养阴药 176
(二)理气药 184
1.通气行滞药 185
2.芳香开窍药 194
(三)理血药 195
1.活血通络药 196
2.破血祛瘀药 201
3.止血药 205
(四)发散药 209
1.发散风寒药 210
2.发散风热药 213
3.发散风湿药 217
(五)清热药 221
1.清热降火药 222
2.清热燥湿药 226
3.清热解毒药 229
4.清热凉血药 234
(六)止咳化痰药 236
1.宜肺止咳药 238
2.清化痰热药 241
3.温化寒痰药 244
4.消化痰积药 245
(七)利水药 247
1.通利淋浊药 248
2.淡渗水湿药 251
3.逐水利尿药 254
(八)写下药 256
1.峻下药 257
2.缓泻药 259
(九)安神镇惊药 260
1.安神定志药 261
2.镇惊熄风药 264
(十)固涩药 268
1.?汗涩精药 268
2.涩肠止泻药 272
(十一)消食药 273
(十二)涌吐药 275
(十三)杀虫药 277
(十四)外用药 281
第十一章 怎样处方 287
一、处方的一般规律 287
(一)方剂的组织法则——君、臣、佐、使 287
(二)古代方剂的分类——七方、十二剂 288
(三)方药的剂型种类——汤、丸、散、膏、丹、药酒、花露 291
(四)古方剂量的掌握应用 293
(五)中药眼法的一般常规 293
二、常用方剂的简介 294
1.发表之剂 295
2.攻裹之剂 299
3.表裏之剂 303
4.涌吐之剂 305
5.和解之剂 307
6.消导之剂 309
7.利湿之剂 312
8.润燥之剂 315
9.泻火之剂 317
10.祛寒之剂 323
11.祛风之剂 327
12.清暑之剂 330
13.补益之剂 333
14.收涩之剂 338
15.理气之剂 341
16.理血之剂 344
17.除痰之剂 347
18.杀虫之剂 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