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经络学 1
第一章 经络总论 1
第一节 经络学说的形成 1
一、“针感”等传导的观察 1
二、腧穴疗效的总结 1
三、体表病理现象的推理 1
四、解剖、生理知识的启发 1
第二节 经络的含义 2
第三节 经络系统的组成 2
第四节 经络的命名 3
一、经脉 3
二、络脉 4
第五节 十二经脉和督脉、任脉在体表的分布 4
一、十二经脉 4
二、督脉、任脉 5
第六节 十二经脉的表里属络、流注、循行走向与交接 5
一、十二经脉的表里属络关系 5
二、十二经脉的流注 5
三、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 5
四、十二经脉的交接传递 5
第七节 经络的作用 6
一、生理作用 6
二、病理作用 6
三、诊断作用 7
四、治疗作用 7
第八节 经络的近代研究 7
一、循经感传现象的报道和研究 7
二、经络实质的研究 9
第二章 经络各论 10
第一节 十二经脉 10
一、手太阴肺经 10
二、手阳明大肠经 11
三、足阳明胃经 11
四、足太阴脾经 12
五、手少阴心经 12
六、手太阳小肠经 13
七、足太阳膀胱经 14
八、足少阴肾经 15
九、手厥阴心包经 16
十、手少阳三焦经 17
十一、足少阳胆经 18
十二、足厥阴肝经 19
第二节 督脉、任脉 19
一、督脉 19
二、任脉 20
第二篇 腧穴学 23
第三章 腧穴总论 23
第一节 腧穴的含义及其与经络的关系 23
第二节 腧穴的发展与分类 23
一、腧穴的发展 23
二、腧穴的分类 24
第三节 腧穴的作用与特性 24
一、腧穴的主治作用 24
二、腧穴的基本特性 25
第四节 腧穴的命名 25
一、阴阳 25
二、五行 26
三、藏象 26
四、气血 26
五、形态 26
六、生理 26
七、病理 26
八、治疗 26
第五节 特定穴 27
一、五输穴 27
二、下合穴 27
三、十二原穴 28
四、十五络穴 28
五、郄穴 29
六、俞募穴 29
七、八会穴 29
八、八脉交会穴 29
第六节 腧穴的定位 30
一、解剖标志取穴法 30
二、骨度分寸取穴法 30
三、指量法 30
四、简便取穴法 33
第四章 常用腧穴 34
第一节 手太阴肺经常用腧穴(4穴) 34
第二节 手阳明大肠经常用腧穴(5穴) 35
第三节 足阳明胃经常用腧穴(12穴) 37
第四节 足太阴脾经常用腧穴(3穴) 39
第五节 手少阴心经常用腧穴(2穴) 40
第六节 手太阳小肠经常用腧穴(2穴) 41
第七节 足太阳膀胱经常用腧穴(12穴) 42
第八节 足少阴肾经常用腧穴(4穴) 45
第九节 足厥阴心包经常用腧穴(2穴) 46
第十节 手少阳三焦经常用腧穴(5穴) 47
第十一节 足少阳胆经常用腧穴(6穴) 49
第十二节 足厥阴肝经常用腧穴(2穴) 51
第十三节 督脉常用腧穴(8穴) 52
第十四节 任脉常用腧穴(7穴) 54
第十五节 经外奇穴常用腧穴(10穴) 56
第五章 十四经穴、经外奇穴其他穴位表解 60
第三篇 针法与灸法 84
第六章 针法、灸法的起源与发展 84
第一节 灸法的起源——火 84
第二节 针法的起源——砭石 84
第三节 针法、灸法的发展 84
一、针法的发展 84
二、灸法的发展 87
第七章 针法 88
第一节 毫针的结构、规格及保养 88
一、毫针的结构 88
二、毫针的规格 88
三、毫针的保养与维修 89
第二节 针刺前的准备 89
一、练针法 89
二、体位 90
三、定穴与消毒 91
第三节 针刺操作 92
一、进针法 92
二、针刺的角度、方向和深度 94
三、行针与得气 95
四、留针与出针 97
五、针刺注意事项 98
第四节 针刺异常情况的处理及预防 98
一、弯针 98
二、滞针 98
三、断针 99
四、晕针 99
五、血肿 99
六、后遗感 99
七、刺伤重要脏器、组织 100
第八章 灸法 101
第一节 灸法的分类与材料 101
第二节 灸法的操作 101
一、艾炷灸 101
二、艾卷灸 103
三、温灸器灸 103
四、非艾灸法 103
第九章 其他疗法 104
第一节 温针疗法 104
一、操作方法 104
二、适应范围 104
第二节 电针疗法 105
一、操作方法 105
二、适应范围及注意事项 105
第三节 水针疗法 105
一、针具及常用药液 105
二、操作方法 106
三、适应范围及注意事项 106
第四节 耳针疗法 106
一、耳郭的解剖名称 106
二、耳穴的定位与主治 108
三、耳针取穴原则 113
四、常见病耳针取穴参考 114
五、操作方法 115
第五节 头针疗法 115
一、分线与选穴 115
二、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 117
第六节 三棱针、皮肤针、皮内针疗法 117
一、三棱针 117
二、皮肤针 118
三、皮内针 118
第七节 激光针疗法 118
一、激光仪器 119
二、操作方法 119
三、适用范围 119
四、注意事项 119
第八节 拔罐疗法 119
一、罐的种类 119
二、操作方法 119
三、适应范围 119
第九节 针刺麻醉 120
一、针麻的特点 120
二、针麻的方法 120
第四篇 治疗篇 123
第十章 治疗总论 123
第一节 针灸治疗原则 123
一、辨证论治 123
二、标本概念 124
三、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 125
四、局部与整体 125
第二节 选穴与配穴 126
一、选穴原则 126
二、配穴方法 127
第三节 临床应用 129
一、方法的选择 129
二、穴位的更换 130
三、治疗的时间 130
四、针灸处方符号 130
第四节 针刺作用及现代临床实验对针刺治疗作用的研究 130
一、中医学对针灸作用的概念 130
二、针灸对脏腑、气血等方面的治疗 131
三、现代临床、实验对针刺治疗作用的研究 132
第十一章 治疗各论 139
第一节 急救 139
一、昏迷 139
二、晕厥 140
三、休克 141
第二节 传染病 142
一、感冒 142
二、细菌性痢疾 143
三、流行性腮腺炎 144
第三节 循环系统疾病 145
一、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146
二、心律失常 147
三、高血压 148
第四节 呼吸系统疾病 149
一、急性和慢性支气管炎 149
二、支气管哮喘 151
第五节 消化系统疾病 152
一、腹泻 153
二、慢性胃炎 154
三、便秘 155
四、呕吐 156
五、呃逆 157
第六节 神经系统疾病 158
一、脑血管意外 158
二、面神经麻痹 160
三、头痛 161
四、坐骨神经痛 162
五、神经衰弱 163
六、癔病 164
七、癫痫 165
第七节 外科疾病 166
一、胆囊炎、胆石症 167
二、急性阑尾炎 168
三、急性肠梗阻 169
第八节 运动系统疾病 170
一、腰痛 170
二、颈椎病 171
三、落枕 172
四、肩部软组织疾病 173
第九节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 174
一、慢性前列腺炎 174
二、阳痿 175
三、尿道综合征 177
第十节 妇产科疾病 178
一、功能性子宫出血 178
二、乳汁不足 179
三、胎位不正 180
四、痛经 181
五、月经不调 182
第十一节 儿科疾病 183
一、惊厥 184
二、小儿腹泻 184
三、营养不良 185
四、遗尿症 186
五、脑性瘫痪 187
六、脊髓灰质炎 189
第十二节 五官科疾病 190
一、近视 191
二、急性结膜炎 192
三、色盲 192
四、耳源性眩晕 193
五、鼻炎 194
六、扁桃体炎 195
七、聋哑 195
第十三节 皮肤科疾病 196
一、荨麻疹 196
二、神经性皮炎 197
三、冻疮 198
四、湿疹 198
五、带状疱疹 199
第十四节 常见病针灸取穴参考表 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