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1
一、什么是针灸学 1
二、针灸学的主要内容 1
三、针灸学的特点 1
四、学习针灸的方法和步骤 2
五、针灸发展概况 4
第一章 经络总论 10
第一节 经络的概念 10
第二节 经络学说的形成和发展 11
一、经络学说的形成 11
二、古代经络学说的发展 14
第三节 经络的主要内容 18
一、十二经脉 18
二、奇经八脉 21
三、十二经别 21
四、十二经筋 22
五、十二皮部 22
六、十五络脉 23
第四节 经络的命名 24
第五节 经络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反应 26
一、生理功能 26
二、病理反应 27
第六节 经络的临床应用 29
一、诊断方面 29
二、治疗方面 31
第二章 经络各论 33
第一节 十二经脉 33
一、手太阴肺经 33
二、手阳明大肠经 34
三、足阳明胃经 36
四、足太阴脾经 38
五、手少阴心经 39
六、手太阳小肠经 40
七、足太阳膀胱经 41
八、足少阴肾经 43
九、手厥阴心包经 44
十、手少阳三焦经 45
十一、足少阳胆经 46
十二、足厥阴肝经 48
第二节 奇经八脉 52
一、督脉 52
二、任脉 54
三、冲脉 56
四、带脉 58
五、阳跷脉、阴跷脉 59
六、阳维脉、阴维脉 61
七、奇经八脉的作用 62
八、奇经八脉在临床上的应用 63
第三节 十五络脉 66
一、手太阴络脉 66
二、手少阴络脉 66
三、手厥阴络脉 67
四、手太阳络脉 68
五、手阳明络脉 68
六、手少阳络脉 69
七、足太阳络脉 69
八、足少阳络脉 70
九、足阳明络脉 70
十、足太阴络脉 71
十一、足少阴络脉 71
十二、足厥阴络脉 72
十三、任脉络 72
十四、督脉络 73
十五、脾之大络 73
十六、络脉的作用 74
十七、络脉的临床应用 74
第四节 十二经别 76
一、足太阳与足少阴经别 76
二、足少阳与足厥阴经别 77
三、足阳明与足太阴经别 78
四、手太阳与手少阴经别 79
五、手少阳与手厥阴经别 80
六、手阳明与手太阴经别 80
七、十二经别的作用和临床意义 82
第五节 十二经筋 84
一、足太阳经筋 84
二、足少阳经筋 85
三、足阳明经筋 87
四、足太阴经筋 88
五、足厥阴经筋 89
六、足少阴经筋 89
七、手太阳经筋 90
八、手少阳经筋 92
九、手阳明经筋 93
十、手太阴经筋 94
十一、手厥阴经筋 95
十二、手少阴经筋 95
十三、经筋的作用和应用 97
第六节 十二皮部 98
一、十二皮部的分布 98
二、十二皮部的作用 99
三、皮部在临床上的应用 100
第七节 经络研究概况 101
一、经络现象 101
(一)循经感传的主要特征 101
(二)循经感传与临床 102
(三)循经感传机理的设想 103
二、近代对经络学说的研究 104
(一)经络与生物电 104
(二)经络与脉管 105
(三)经络与神经节段 106
(四)经络与神经——体液 107
(五)经络与中枢神经 107
(六)经络与控制论 108
第三章 腧穴总论 115
第一节 腧穴的概念 115
第二节 腧穴的起源和发展 116
第三节 腧穴的分类 118
一、十四经腧穴 118
二、奇穴 119
三、阿是穴 119
第四节 腧穴的命名 121
一、利用“天人相应”的观点来命名 121
二、应用中医的基本理论和解剖知识来命名 122
第五节 腧穴的作用 123
一、反应病候 123
二、防治疾病 123
第六节 特定穴 126
一、五输穴 126
二、原穴 126
三、络穴 127
四、背俞穴 127
五、募穴 127
六、郄穴 127
七、八会穴 127
八、八脉交会穴 127
九、下合穴 127
十、交会穴 128
第七节 腧穴定位法 128
一、骨度分寸法 129
二、体表标志法 130
三、手指同身寸法 131
四、简便取穴法 132
第四章 腧穴各论 133
第一节 手太阴肺经经穴 133
一、中府 134
二、云门 134
三、天府 134
四、侠白 135
五、尺泽 135
六、孔最 135
七、列缺 136
八、经渠 137
九、太渊 137
十、鱼际 137
十一、少商 138
第二节 手阳明大肠经经穴 140
一、商阳 141
二、二间 141
三、三间 142
四、合谷 142
五、阳溪 144
六、偏历 144
七、温溜 145
八、下廉 145
九、上廉 145
十、手三里 145
十一、曲池 146
十二、肘髎 147
十三、手五里 147
十四、臂臑 147
十五、肩髃 148
十六、巨骨 148
十七、天鼎 148
十八、扶突 149
十九、口禾髎 149
二十、迎香 150
第三节 足阳明胃经经穴 152
一、承泣 153
二、四白 154
三、巨髎 154
四、地仓 154
五、大迎 154
六、颊车 155
七、下关 155
八、头维 156
九、人迎 156
十、水突 156
十一、气舍 156
十二、缺盆 157
十三、气户 157
十四、库房 157
十五、屋翳 157
十六、膺窗 158
十七、乳中 158
十八、乳根 158
十九、不容 158
二十、承满 158
二十一、梁门 159
二十二、关门 159
二十三、太乙 159
二十四、滑肉门 159
二十五、天枢 159
二十六、外陵 160
二十七、大巨 160
二十八、水道 160
二十九、归来 161
三十、气冲 161
三十一、髀关 161
三十二、伏兔 161
三十三、阴市 162
三十四、梁丘 162
三十五、犊鼻 162
三十六、足三里 163
三十七、上巨虚 164
三十八、条口 164
三十九、下巨虚 165
四十、丰隆 165
四十一、解溪 166
四十二、冲阳 166
四十三、陷谷 166
四十四、内庭 167
四十五、厉兑 167
第四节 足太阴脾经穴 171
一、隐白 172
二、大都 172
三、太白 173
四、公孙 173
五、商丘 174
六、三阴交 174
七、漏谷 175
八、地机 175
九、阴陵泉 175
十、血海 176
十一、箕门 176
十二、冲门 177
十三、府舍 177
十四、腹结 177
十五、大横 177
十六、腹哀 178
十七、食窦 178
十八、天溪 178
十九、胸乡 178
二十、周荣 179
二十一、大包 179
第五节 手少阴心经经穴 181
一、极泉 182
二、青灵 182
三、少海 182
四、灵道 183
五、通里 183
六、阴郄 184
七、神门 184
八、少府 184
九、少冲 185
第六节 手太阳小肠经穴 187
一、少泽 188
二、前谷 188
三、后溪 189
四、腕骨 189
五、阳谷 190
六、养老 190
七、支正 191
八、小海 191
九、肩贞 192
十、臑俞 192
十一、天宗 192
十二、秉风 193
十三、曲垣 193
十四、肩外俞 193
十五、肩中俞 193
十六、天窗 193
十七、天容 194
十八、颧髎 194
十九、听宫 195
第七节 足太阳膀胱经经穴 197
一、睛明 199
二、攒竹 200
三、眉冲 200
四、曲差 200
五、五处 201
六、承光 201
七、通天 201
八、络却 201
九、玉枕 202
十、天柱 202
十一、大杼 202
十二、风门 203
十三、肺俞 203
十四、厥阴俞 204
十五、心俞 204
十六、督俞 205
十七、膈俞 205
十八、肝俞 205
十九、胆俞 206
二十、脾俞 207
二十一、胃俞 207
二十二、三焦俞 208
二十三、肾俞 208
二十四、气海俞 209
二十五、大肠俞 209
二十六、关元俞 210
二十七、小肠俞 210
二十八、膀胱俞 210
二十九、中膂俞 211
三十、白环俞 211
三十一、上髎 211
三十二、次髎 211
三十三、中髎 212
三十四、下髎 212
三十五、会阴 212
三十六、承扶 212
三十七、殷门 213
三十八、浮郄 213
三十九、委阳 213
四十、委中 213
四十一、附分 214
四十二、魄户 214
四十三、膏肓俞 215
四十四、神堂 215
四十五、譩譆 216
四十六、膈关 216
四十七、魂门 216
四十八、阳纲 216
四十九、意舍 216
五十、胃仓 217
五十一、育门 217
五十二、志室 217
五十三、胞肓 218
五十四、秩边 218
五十五、合阳 218
五十六、承筋 218
五十七、承山 219
五十八、飞扬 219
五十九、跗阳 219
六十、昆仑 220
六十一、仆参 221
六十二、申脉 221
六十三、金门 221
六十四、京骨 222
六十五、束骨 222
六十六、足通谷 222
六十七、至阴 222
第八节 足少阴肾经经穴 228
一、涌泉 229
二、然谷 230
三、太溪 231
四、大钟 232
五、水泉 232
六、照海 233
七、复溜 234
八、交信 234
九、筑宾 235
十、阴谷 235
十一、横骨 236
十二、大赫 236
十三、气穴 237
十四、四满 237
十五、中注 237
十六、肓俞 237
十七、商曲 238
十八、石关 238
十九、阴都 238
二十、腹通谷 238
二十一、幽门 238
二十二、步廊 239
二十三、神封 239
二十四、灵墟 239
二十五、神藏 240
二十六、彧中 240
二十七、俞府 240
第九节 手厥阴心包经穴 243
一、天池 244
二、天泉 244
三、曲泽 244
四、郄门 245
五、间使 246
六、内关 246
七、大陵 247
八、劳宫 248
九、中冲 249
第十节 手少阳三焦经经穴 252
一、关冲 252
二、液门 253
三、中渚 253
四、阳池 254
五、外关 254
六、支沟 255
七、会宗 256
八、三阳络 256
九、四渎 256
十、天井 256
十一、清冷渊 257
十二、消泺 257
十三、臑会 258
十四、肩髎 258
十五、天髎 258
十六、天牖 258
十七、翳风 259
十八、瘈脉 259
十九、颅息 260
二十、角孙 260
二十一、耳门 260
二十二、耳和髎 260
二十三、丝竹空 261
第十一节 足少阳胆经经穴 264
一、瞳子髎 265
二、听会 265
三、上关 266
四、颌厌 266
五、悬颅 266
六、悬厘 267
七、曲鬓 267
八、率谷 267
九、天冲 267
十、浮白 268
十一、头窍阴 268
十二、完骨 268
十三、本神 268
十四、阳白 269
十五、头临泣 269
十六、目窗 270
十七、正营 270
十八、承灵 270
十九、脑空 271
二十、风池 271
二十一、肩井 272
二十二、渊液 273
二十三、辄筋 273
二十四、日月 273
二十五、京门 274
二十六、带脉 274
二十七、五枢 275
二十八、维道 275
二十九、居髎 275
三十、环跳 276
三十一、风市 277
三十二、中渎 277
三十三、膝阳关 278
三十四:阳陵泉 278
三十五、阳交 279
三十六、外丘 279
三十七、光明 279
三十八、阳辅 280
三十九、悬钟 280
四十、丘墟 281
四十一、足临泣 281
四十二、地五会 282
四十三、侠溪 283
四十四、足窍阴 283
第十二节 足厥阴肝经经穴 287
一、大敦 288
一、行间 289
三、太冲 290
四、中封 291
五、蠡沟 291
六、中都 292
七、膝关 292
八、曲泉 292
九、阴包 293
十、足五里 293
十一、阴廉 294
十二、急脉 294
十三、章门 294
十四、期门 295
第十三节 任脉经穴 298
一、会阴 298
二、曲骨 299
三、中极 299
四、关元 300
五、石门 301
六、气海 301
七、阴交 302
八、神阙 302
九、水分 303
十、下脘 303
十一、建里 304
十二、中脘 304
十三、上脘 305
十四、巨阙 306
十五、鸠尾 306
十六、中庭 306
十七、膻中 307
十八、玉堂 308
十九、紫宫 308
二十、华盖 308
二十一、璇玑 308
二十二、天突 309
二十三、廉泉 310
二十四、承浆 310
第十四节 督脉经穴 313
一、长强 314
二、腰俞 316
三、腰阳关 316
四、命门 316
五、悬枢 317
六、脊中 317
七、中枢 318
八、筋缩 318
九、至阳 318
十、灵台 318
十一、神道 319
十二、身柱 319
十三、陶道 319
十四、大椎 320
十五、哑门 321
十六、风府 322
十七、脑户 322
十八、强间 322
十九、后顶 323
二十、百会 323
二十一、前顶 324
二十二、囟会 324
二十三、上星 325
二十四、神庭 325
二十五、素髎 325
二十六、水沟 326
二十七、兑端 326
二十八、龈交 326
第十五节 经处奇穴 330
头颈部 330
一、神聪(四神聪) 330
二、印堂 330
三、太阳 331
四、鱼腰 331
五、球后 331
六、上迎香 332
七、内迎香 332
八、牵正 332
九、夹承浆 332
十、颊里 333
十一、聚泉 333
十二、金津、玉液 333
十三、耳尖 334
十四、翳明 334
十五、安眠 334
十六、上廉泉 334
十七、新设 335
十八、颈臂 335
十九、百劳 335
二十、崇骨 335
躯干部 336
二十一、胃上 336
二十二、脐中四边 336
二十三、三角灸 337
二十四、气门 337
二十五、提托 337
二十六、子宫穴 337
二十七、血压点 337
二十八、定喘 337
二十九、巨阙俞 338
三十、十七椎穴 338
三十一、腰奇 338
三十二、胃管下俞 338
三十三、痞根 339
三十四、腰眼 339
三十五、夹脊 339
四肢部 339
三十六、十宣 339
三十七、八邪 340
三十八、虎口 340
三十九、大骨空 340
四十、中魁 341
四十一、小骨空 341
四十二、外劳宫 341
四十三、中泉 341
四十四、四缝穴 341
四十五、二白 342
四十六、手逆注(臂中) 342
四十七、肘尖 342
四十八、肩前 342
四十九、气喘 343
五十、八风 343
五十一、独阴 343
五十二、里内庭 343
五十三、阑尾穴 343
五十四、胆囊穴 343
五十五、陵后 344
五十六、膝眼 344
五十七、鹤顶 344
五十八、百虫窝 345
第十六节 十四经穴分部取穴要点 345
一、手三阴经分部取穴要点 345
二、手三阳经分部取穴要点 348
三、足三阳经分部取穴要点 352
四、足三阴经分部取穴要点 354
五、躯干部取穴要点 357
第十七节 腧穴的主治规律 358
一、分经主治纲要 358
二、分经分部主治纲要 360
附:腧穴现代研究概况 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