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 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1949年10月—1956年9月) 3
第一章 人民民主政权的建立和巩固 3
第一节 建设新生的人民政权 3
新中国成立之初的朝阳 3
朝阳地区政权建设 7
各县(旗)党员代表会议 8
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10
群众团体的组建 13
加强统一战线工作 17
改革封建婚姻制度 20
第二节 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 23
剿匪斗争 23
戒烟禁毒运动 25
镇压反革命运动 26
第三节 争取财政经济状况基本好转 31
新中国成立初期朝阳地区的自然灾害情况 31
深化土地改革,发展农业生产 34
加强财政监管,发展工商业 36
第二章 支援抗美援朝战争 39
第一节 抗美援朝的宣传和动员 39
第二节 参军支前保家卫国 42
动员鼓励青年,积极参战支前 42
努力发展生产,组织社会捐献 44
搞好优抚安置,激励前方作战 45
不惧流血牺牲,勇当卫国先锋 47
第三章 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各项建设的展开 49
第一节 城市工商业的合理调整 49
解放初期的工商业状况 49
调整工商业的主要措施 50
第二节 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初步开展 54
引导农民走互助合作的道路 54
农业生产互助组的初步发展 56
第三节 党的组织建设和思想作风建设 57
整党整风 57
“三反”、“五反”运动 63
第四节 文教卫生事业的初步发展 68
文化事业的起步 68
教育事业的建设 70
卫生事业发展 73
第五节 贯彻新民主主义经济方针的初步成就 76
第四章 过渡时期的经济建设 78
第一节 宣传贯彻过渡时期总路线 78
学习宣传过渡时期总路线 78
过渡时期总路线对经济建设的推动 80
第二节 开始有计划的经济建设 83
对粮食等物资实行统购统销 83
编制第一个五年计划 89
第五章 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93
第一节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93
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全面发展 93
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整顿和巩固 96
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快速发展 100
“红五月社”的建立与发展 104
第二节 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 108
建国初期手工业的基本状况 108
对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开展 109
手工业合作化的基本实现 110
第三节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12
建国初期私营工商业的基本状况 112
对私营工商业的初步改造 114
实现全行业公私合营 116
第六章 围绕总路线进行政治和文化建设 120
第一节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 120
选举人民代表 120
各县(旗)首届人民代表大会 122
第二节 政协组织的建立 126
各县(旗)政协首届会议 126
过渡时期的政协工作 127
第三节 群团组织的建设和发展 130
工会组织的发展 130
共青团组织的发展 133
妇女联合会的发展与妇女地位的提高 135
第四节 党建、审干和内部肃反运动 137
加强党的纪检工作 137
干部审查工作 140
内部肃反运动 143
第五节 过渡时期的文教卫生事业建设 146
教育事业的发展 146
卫生事业和体育运动的发展 149
文化事业的发展 154
第二编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1956年9月—1966年5月) 159
第七章 建设社会主义的良好开端 159
第一节 党的八大精神的学习贯彻 159
学习贯彻党的八大精神 159
党的八大精神深入人心 160
第二节 北票矿务局提前完成“一五”计划 162
开展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 162
实施计划管理,完成生产任务 164
第三节 顺利完成“一五”计划 165
第八章 整风运动和反右派斗争 168
第一节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与整风运动 168
整风运动的开展 168
整风运动的主要成效 169
第二节 开展反右派斗争 171
反右派斗争的发动和开展 171
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及其严重后果 172
第九章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75
第一节 “大跃进”运动的全面开展 175
学习贯彻党的八大二次会议精神 175
农业战线的“大跃进”运动 178
工业战线的“大跃进”运动 180
其他战线的“大跃进”运动 183
大炼钢铁的群众运动 187
第二节 人民公社化运动 190
农村人民公社化的实现 190
城市人民公社化的实现 193
兴办公共食堂 194
第三节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严重后果 197
“大跃进”运动对国民经济的严重破坏 197
人民公社化的突出问题 201
第四节 中共朝阳市第一次代表大会 205
朝阳市的建立 205
召开中共朝阳市第一次代表大会 208
第五节 开展“反右倾”斗争 210
传达贯彻八届八中全会精神 210
开展“反右倾”斗争 211
“反右倾”斗争的教训 215
第六节 开展农村落后地区改造运动和表彰劳动模范 216
开展农村落后地区改造运动 216
开展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运动 219
表彰劳动模范,树立先进典型 222
第十章 国民经济在调整中恢复和发展 226
第一节 进行以“八字”方针为主的国民经济调整 226
农业的调整 226
工业的调整 231
压缩基本建设规模,减少城镇人口 236
压缩社会集体购买力,党政机关进行精简 238
第二节 国民经济调整取得的明显成效 240
农业生产得到较大的恢复和发展 240
工业生产稳步发展 241
市场供应趋于好转 242
第三节 社会事业及政治关系的调整 244
落实党的政策,进行甄别平反 244
停办部分厂矿、学校,下放职工,支援农业 246
第十一章 城乡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和形势的好转 248
第一节 中共朝阳市第二次代表大会 248
第二节 城乡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开展 251
朝阳市社教运动试点工作的开展 251
农村“四清”运动的全面开展 254
城市“五反”运动的开展 260
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成果及“左”的做法和危害 262
第三节 学习大寨精神倡导艰苦创业 265
学习大寨精神,开展山区建设 265
树立治山治水典型,表彰艰苦创业模范 268
第四节 学习大庆精神推进工业发展 270
掀起“学习大庆、做大庆人、创大庆业”的高潮 270
抓住“三线”建设契机,推进工业发展 272
第五节 十年社会主义建设基本总结 273
十年社会主义建设主要成就 273
十年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 275
第三编 “文化大革命”的动乱年代(1966年5月—1976年10月) 281
第十二章 “文化大革命”运动在朝阳的兴起 281
第一节 文化大革命的发动 281
贯彻中共中央《五·一六通知》 281
中共朝阳地委对“文革”做出的安排部署 285
第二节 朝阳地区的红卫兵运动 288
红卫兵组织的建立及社会局势的全面混乱 288
批判资产阶级反动路线 291
第三节 全面夺权和各级革命委员会的建立 294
造反派组织的成立和全面夺权 294
砸烂“公、检、法”,社会秩序全面混乱 299
大规模武斗的爆发 301
开展“三支两军” 304
各级革命委员会的建立 306
“工农军”宣传队进驻上层建筑 310
第十三章 “左”倾错误的继续发展 315
第一节 宣传贯彻党的“九大”路线 315
学习宣传“九大”精神 315
召开朝阳地区第三次党代会 316
第二节 “斗、批、改”运动的全面开展 318
开展革命大批判 318
清理阶级队伍 321
整党建党 324
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 328
第三节 “文化大革命”中的朝阳“五·七”干校 330
“五·七”干校建立的时代背景 330
“五·七”干校的主要任务 332
对“五·七”干校的思考 335
第四节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336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形成与发展 336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存在的问题 338
第五节 “左”倾路线下的“朝阳起宏图” 341
第十四章 对“左”倾错误的抵制与斗争 347
第一节 纠正极左思潮的努力 347
“批林整风”运动的开展 347
落实干部、知识分子政策,恢复调整党政机构 349
第二节 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352
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352
工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353
其他战线的恢复和发展 355
第十五章 “批林批孔”和混乱局面的再度出现 357
第一节 “左”倾错误的再度泛滥 357
“批林批孔”运动的开展 357
社会局面的再度混乱 360
第二节 “朝农经验”的影响和危害 363
朝阳农学院的成立和发展 363
“朝农经验”的形成及推广 367
“朝农经验”的成因 370
“朝农经验”的主要错误 373
第三节 赶“社会主义大集”和割“资本主义尾巴” 374
赶“社会主义大集”和割“资本主义尾巴”运动 374
赶“社会主义大集”和割“资本主义尾巴”运动的危害 376
第十六章 全面整顿和粉碎“四人帮”的胜利 379
第一节 全面整顿和整顿的被迫中断 379
贯彻中央全面整顿的方针,恢复工农业生产 379
“反击右倾翻案风”和整顿工作的中断 381
第二节 粉碎“四人帮”的胜利 384
开展抗震救灾和支援唐山灾区工作 384
庆祝粉碎“四人帮”的胜利 386
第三节 “文化大革命”给朝阳地区造成的严重破坏 388
思想和社会风气混乱 388
党和政权受到削弱 390
经济发展受到阻碍 391
社会事业受到摧残 394
第四编 国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在徘徊中前进(1976年10月—1978年12月) 401
第十七章 思想政治上的初步拨乱反正 401
第一节 开展“揭批查”运动 401
开展揭批“四人帮”的群众运动 401
清查帮派体系及“三种人” 403
平反冤假错案 407
第二节 恢复和整顿各职能机构 410
恢复、整顿党政机构和群团组织 410
整党整风 411
第三节 调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政策 414
制定和实施知青安置政策 414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经验教训 416
第十八章 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恢复和发展 420
第一节 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420
工业学大庆和工业的恢复发展 420
农业学大寨和农业生产的恢复发展 426
第二节 各项社会事业的恢复和发展 428
科技事业的恢复和发展 429
教育事业的恢复和发展 431
卫生事业的恢复和发展 433
文化事业的恢复和发展 433
第三节 真理标准讨论与贯彻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 435
开展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435
传达贯彻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 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