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社会主义的俄国道路及其结果——叶·盖·瓦尔加的“遗言” 1
编者说明 1
一、十月革命及当时在理论上对它的评价 2
二、一九○七年《俄国社会民主党的土地纲领》 3
三、对俄国革命,作为资产阶级农民革命的估计 5
四、一九一七年列宁对俄国革命的设想 5
五、《论我国革命》 6
六、走向社会主义的俄国道路 8
七、“创造性的马克思主义” 10
八、苏维埃的统治 11
九、新社会中的基本矛盾 12
十、工业无产阶级和流氓无产阶级 13
十一、国家与革命 16
十二、工会问题 19
十三、农民问题 22
十四、斯大林和苏联的工业化 23
十五、斯大林的领导作风 24
十六、党的官僚化 27
十七、党的官僚上层 28
十八、苏联工业化的几个条件 29
十九、党的官僚化的表现形式 33
二十、苏联“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治结构 35
二十一、关于党的官僚主义集权制的意识形态 39
二十二、苏联社会中的思想觉悟水平 40
二十三、资产阶级和俄国的社会主义改造 42
二十四、苏维埃俄国的社会——一幅歪曲社会主义的拙劣画像 43
编者说明 45
论社会主义民主(摘译) (苏)罗伊·麦德维杰夫 45
一、关于六十年代的苏联 46
二、关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问题 49
三、关于一党制和多党制 51
四、关于党内民主 53
五、关于各级苏维埃的地位和职权 56
六、关于司法机关和国家安全机关的工作 59
七、关于言论、出版自由和获得情报的自由 62
八、关于迁徙自由和通讯秘密 65
九、关于社会主义民主和经济问题 66
十、关于苏联的民族问题 71
十一、关于知识分子问题 73
十二、关于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官僚政治 74
十三、关于领导干部的特权 76
十四、关于党内的各种思潮和流派 78
十五、关于党外的各种政治流派 80
十六、关于争取社会主义民主化的斗争形式和斗争方法 82
奥塔·希克的《第三条道路》 85
编者说明 85
(一)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及其公开被抛弃 88
一、关于异化问题 88
(二)苏维埃制度下的异化问题 90
二、社会化和国有化问题 92
(一)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化理论 92
(二)把国有化与社会化等同起来的思想起源于列宁 95
三、关于社会主义经济中的市场关系 99
(一)消灭商品和市场关系是马克思主义的一大教条 99
(二)认为取消了私有制就铲除了市场基础的看法是错误的 101
(三)不能把特定的资本主义市场形式与市场的普遍职能相混淆 103
1、“市场是经济利己主义的根源,与社会主义社会不相容” 105
(四)对几种错误论点的驳斥 105
2、“电子计算机可以代替市场的作用” 106
(五)苏联领导压制市场作用、坚持集中计划体制的政治根源 107
(六)压制市场的后果 109
(七)市场的局限性 114
(八)通过市场与计划的结合保证社会主义经济的正常发展 115
四、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 116
(一)马克思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阐述不能看作是新型国家的完整理论基础 117
(二)列宁发展了马克思的国家学说,不仅国家消亡的时间延长了,无产阶级专政的职能也扩大了 118
(三)国家职权的被滥用 121
附 122
《第三条道路》序言 122
《第三条道路》全书目录 129
勃列日涅夫的力量和弱点 (苏)阿·阿夫特拉罕诺夫 134
说明 134
代前言 134
勃列日涅夫的统治 136
苏联帝国主义的发展 155
结束语:革命威胁国家吗? 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