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农业大学自编教材 土壤学》PDF下载

  • 购买积分:10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
  • 出 版 社:
  • 出版年份:2222
  • ISBN:
  • 页数:218 页
图书介绍:

土壤学 1

绪论 1

一、土壤与农业生产 1

二、土壤的剖析 2

三、土被和自然界各圈的关系 3

四、研究土壤的历史 4

五、利用、改造土壤、为农业现代化服务 5

第一章 土壤母质 6

第一节 土壤母质的来源 6

一、主要成土矿物的组成和特征 6

二、几种主要岩石的性状和特征 7

第二节 土壤母质的形成过程 9

一、岩石的风化作用 9

二、风化作用的产物 13

第三节 沉积体的类型、分布以及它和地形的关系 13

一、常见的地貌单元 13

二、沉积体的类型及其分布规律 14

第二章 土壤矿物质 18

第一节 矿质土粒 18

一、矿质土粒的来源 18

二、矿质土粒的分级 19

三、矿质土粒的组成和性质 20

第二节 土壤质地 28

一、土壤质地的分类 29

二、各种质地土壤的生产性状 30

三、土壤质地的田间简测 31

四、对土壤质地的评价 32

五、不良土壤质地改良 32

第三章 土壤有机质 34

一、土壤有机质的来源、组成和存在状态 35

二、土壤有机质的转化过程及条件 36

三、土壤腐殖质的组分、性质和变异 43

四、土壤有机质在土壤性状和作物营养上的作用 46

五、增加土壤有机质是培肥土壤的重要环节 50

第四章 土壤的孔性、结构性和耕性 54

第一节 土壤的孔隙状况 54

一、土壤孔隙的数量 54

二、土壤孔隙的类型 57

三、不同孔隙在土体中的分布 59

四、影响土壤孔隙状况的因素 59

第二节 土壤结构 62

一、土壤结构体的类型、特征及其改良 62

二、团粒结构与土壤肥力 64

三、团粒结构的形成 66

第三节 土壤耕性 71

一、土壤耕性的含意及其类型 71

二、土壤耕性与土壤物理机械性质的关系 74

三、改良土壤耕性的措施 78

第四节 土壤的压板和免耕性 78

一、土壤的压板 78

二、免耕法和少耕法 80

第五章 土壤的水分、空气、热量和调节 84

第一节 土壤水的保持、类型和性质 84

一、土壤水的保持 84

二、土壤水的类型和性质 85

三、土壤水含量的测定和含水量的表示方法 91

第二节 土壤水的能态 94

一、土水势 94

三、土壤水吸力与土壤水含量的关系 95

二、土壤水吸力 95

四、土壤水能态的定量表示和测定方法 96

第三节 土壤水的运动和对植物的有效性 97

一、土壤水的运动 97

二、土壤——植物——大气之间的水分关系 103

三、土壤水的有效性 104

第四节 土壤水平衡和土壤水状况 105

一、土壤水平衡 106

二、土壤水状况 106

三、土壤墒情和田间验墒 112

一、土壤空气组成的特点 115

第五节 土壤空气 115

二、土壤与大气间的气体交换和通气性 116

三、土壤空气对作物生长和土壤肥力的影响 117

第六节 土壤热量 119

一、土壤的热源及其影响因素 119

二、土壤的热性质 120

三、土壤温度变化的一般规律 122

四、土壤温度对土壤肥力及作物生长的影响 124

第七节 土壤水、气、热的调节 125

一、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改善土壤水、气、热条件 125

二、合理排灌、控制水分,调节气热 126

三、精耕细作,蓄水保墒,通气调温 127

四、抗旱播种 130

五、控制土壤水、气、热状况的其它措施 130

一、土壤胶体是什么? 132

第六章 土壤胶体和土壤吸收(附)性能 132

第一节 土壤胶体的组成、构造和性质 132

二、土壤胶体的种类 133

三、土壤胶体的构造 135

四、土壤胶体的几个重要性质 136

第二节 土壤的吸收(附)性能 141

一、物理化学吸附 141

二、阴离子(交换)吸附 151

三、其它类型的吸附 152

第七章 土壤养分 155

一、作物所需要的营养元素 155

二、土壤中的氮素 157

三、土壤中的磷素 162

四、土壤中的钾素 168

五、土壤中的硫、钙和镁 170

第一节 土壤污染物质的来源和种类 173

一、土壤污染物质的来源 173

第八章 土壤的化学污染 173

二、土中污染物质的主要种类 174

三、土壤污染量的指示 175

第二节 重金属污染物在土壤中的变化 175

一、砷 176

二、镉 176

四、汞 178

五、铅 178

三、铬 178

六、氟 179

第三节 化肥农药在土壤中的残留及变化 179

一、化肥污染 179

二、农药污染 181

第四节 土壤化学污染的防治途径 182

一、控制和消除土壤污染源 182

二、防治土壤污染的措施 183

一、土壤形成是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学小循环矛盾斗争的结果 185

第一节 自然土壤的形成和分布 185

第九章 土壤的形成与分布 185

二、土壤的形成因素 186

三、自然成土过程中的发生学层次 187

四、土壤分布规律性 188

第二节 我国的自然条件和土壤分布 189

一、我国的地形 190

二、我国的气候 190

三、我国土壤的分布 190

第三节 农业土壤的形成和熟化 191

第十章 我国的主要土壤类型 193

第一节 华北平原七壤 193

一、自然条件 193

二、华北平原的主要土壤类型 195

第二节 其它主要土壤类型 206

一、我国的黑钙土和黑土 206

二、我国的红壤 209

三、水稻土 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