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疗法》PDF下载

  • 购买积分:9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
  • 出 版 社:
  • 出版年份:2222
  • ISBN:
  • 页数:154 页
图书介绍:

第一篇 总论 1

第一章 绪言 1

一、针灸疗法的历史 1

二、针灸疗法的优点 2

三、研究针灸疗法的意义 3

第二章 针治的生理变化 4

第一节 针的性质和针刺对於局部组织损伤的结果 4

一、针的性质 4

二、针的大小与局部组织的损伤 5

三、局部组织损伤后的再生问题 5

第二节 针刺时全身各器官组织的生理机能变化 6

一、针刺对於局部组织的变化 6

二、施针对於全身各器官组织的变化 6

第三章 灸治的生理变化 12

第一节 艾的性质 12

一、艾的各称、产地及形态 12

二、艾叶的化学成分 13

三、艾灸对於皮肤的影响 13

第二节 施灸时人体各器官组织的变化 14

一、局部组织的变化 14

二、全身各器官组织的变化 14

第四章 有关於针灸治疗的几个解释 17

第一节 针治部分 17

一、由於肾上腺素的作用 17

二、大久保适?氏(日本)的机械的刺激学说 17

三、三浦谨之助氏(日本)之变质学说 17

四、用校正或解除病人的异常反应来解释针灸的疗效 17

五、针治与内脏牵涉性痛觉相关的解释 18

六、痛觉刺激重叠的作用 18

七、精神因子的作用 18

八、单纯的痛觉激醒作用 18

第二节 灸治部分 19

一、精神因子的作用 19

二、单纯的痛觉激醒作用 19

三、痛觉刺激重叠的作用 19

四、局部充血的作用 19

五、由於组织胺样的物质和异体蛋白综合作用的结果 20

六、针灸疗法与内脏的牵涉性痛觉的关系 20

第三节 从巴甫洛夫学说的病理生理观点来看针灸疗法的原理 21

一、巴甫洛夫学说的病理生理观点之简要介绍 21

二、有关病理生理学方面的实验 24

三、病理生理学与针灸疗法 26

1.用病理生理学的理论来解释针灸疗法的作用机转 26

一)用改变大脑皮质的机能活动来解释针灸的疗效 27

二)从巴甫洛夫氏的兴奋集中和为赫托拇斯基氏的优势现象的角度来看针灸疗法 28

三)皮肤活动点的研究 30

四)吞噬现象的研究 31

五)皮肤免疫作用的研究 32

2.临床经验上的臆测 36

一)针灸疗法与斯别兰斯基氏的抽液疗法 36

二)针灸疗法与皮肤机能活动障碍的学说 36

三)针灸疗法与巴甫洛夫氏的兴奋集中和为赫托拇斯基氏的第二 优势 兴奋灶的原理 37

四)针灸疗法与皮肤活动点 38

五)针灸疗法与吞噬现象的关系 39

第四节 我们应该用怎样的态度来认识几个有关於针灸疗法的解释 39

一、应该树立辩证唯物的观点 39

二、怎样来认识有关於针灸疗法原理的几个解释 39

1.变质学说 40

2.法国Abrami教授的主张 40

3.巴甫洛夫氏的病理生理学说 42

三、把毛主席的 实践论 中的基本精神贯彻到针灸疗法的工作中去 42

第二篇 刺激部位各论 45

第五章 刺激部位综说 45

第一节 刺激部位与十二经络 45

一、刺激部位的意义 45

二、到底有没有十二经络 45

第二节 崇古遵经式的取穴 46

一、手太阴肺经 46

二、手阳明大肠经 46

三、足阳明胃经 47

四、足太阴脾经 47

五、手少阴心经 47

六、手太阳小肠经 47

七、足太阳膀胱经 48

八、足少阴肾经 48

九、手厥阴心包经 49

十、手少阴三焦经 49

十一、足少阳胆经 49

十二、足厥阴肝经 50

十三、督脉 50

十四、任脉 50

第三节 现代的几种取穴方法 51

第四节 取穴的尺寸 52

一、头部 52

二、胸部 52

三、腹部 52

四、背部 52

五、四肢 52

第六章 重要刺激点的部位及作用 53

第一节 头颈部 53

一、头部正中线(神庭 颤会 百会 后顶 脑户 风府 ?门) 53

二、头部第一侧线(曲差 承光 通天 天柱) 56

三、头部第二侧线(临泣 正营 承灵 脑空 风池) 58

四、前额部(攒竹 阳白) 58

五、眶内部(睛明) 59

六、耳颞部(丝竹空 耳门 听会 头维 ?顱 瘈脉 角孙 上关 下关) 60

七、面部(迎香 四白 地仓 颊车 颧髎 禾髎 水沟) 61

八、项部(天突 廉泉 扶突) 63

第二节 胸部 64

一、胸骨外侧线(俞府 彧中 神藏 灵墟 神封 步廊) 64

二、乳中线(气户 库房 屋翳 膺窗 乳中 乳根) 67

第三节 腹部 68

一、腹部正中线脐上部(鸠尾 巨阙 上脘 中脘 建里 下脘 水分 神阙) 68

二、腹部正中线脐下部(阴交 气海 石门 关元 中极 曲骨 会阴) 70

三、腹部第一侧线(幽门 通谷 阴都 石关 商曲 肓俞 中注 四满 气穴 大赫 横骨) 71

四、腹部第二侧线(不容 承满 梁门 关门 太乙 滑肉门 天枢 外陵 大巨 水道 归来 气冲) 73

五、腹部第三外侧线(腹哀 大横 腹结 府舍 冲门) 76

六、腋中线(章门) 77

第四节 背部 78

一、背部正中线(大椎 陶道 身柱 神道 灵? 至阳 筋缩 中枢 脊中 ?枢 命门 阳关 腰俞 长强) 78

二、背部第一侧线(大杼 风门 肺俞 厥阴俞 心俞 督俞 膈俞 肝俞 胆俞 脾俞 胃俞 三焦俞 肾俞 气海俞 大肠俞 关元俞 小肠俞 膀胱俞 中膂俞 白环俞 上髎 次髎 中髎 下髎) 82

三、背部第二侧线(附分 魄户 膏肓 神堂 ?? ?关 魂门 阳纲 意舍 胃仓 肓门 志室 胞肓 秩边) 88

第五节 上肢 91

一、肩部(肩髃 巨骨 肩井) 91

二、前外侧线(少商 太渊 列缺 尺泽) 92

三、前内侧线(少冲 神门 阴郄 通里) 92

四、前正中线(中冲 劳宫 大陵 内关 间使 曲泽) 95

五、后外侧线(合谷 手三里 曲池) 96

六、后内侧线(少泽) 97

七、后正中线(阳池 外关 支沟) 97

第六节 下肢 98

一、下肢前面第一线侧(历兑 内庭 解谿 历钟 阳陵泉 风市) 98

二、下肢前面第二线侧(大敦 行间 足三里 膝眼) 101

三、下肢前面第三线侧(隐白 公孙 三阴交 地满 阴陵泉 血海) 102

四、下肢前面第四线侧(至阴 申脉 昆仑) 104

五、下肢后面正中线(涌泉 承山 委中 承扶 环跳) 104

六、下肢后面内侧线(太谿 水泉 复溜) 105

第三篇 治疗学各论 107

第七章 针灸治疗的各种型式 107

第一节 针治种类 107

第二节 灸治种类 108

第三节 其他各种治疗型式 110

第八章 施术时应该注意的事项 115

一、进针前应注意事项 116

二、进针时应注意事项 120

三、禁针及禁灸 121

第九章 治疗技术 127

第一节 治疗手技 127

一、针治部分 127

二、灸治部分 131

第二节 意外事故的处理 132

一、晕针 132

二、折针 132

第十章 疾病的治疗 136

第一节 针灸并不万能 136

第二节 针灸治疗的范围 136

第三节 各种常见疾病的针灸疗法 139

一、神经系疾病 139

二、消化系统疾病 141

三、呼吸道疾病 142

四、循环系统疾病 142

五、泌尿系统疾病 143

六、生殖系统疾病 143

七、运动系疾患 144

八、营养缺乏性疾病 144

九、眼部疾病 144

十、耳科疾病 144

十一、其他 145

附录一 针灸疗法病历记录单(格式一、二) 147

附录二 针灸歌诀 151

一、四总穴歌 151

二、席弘赋 151

三、胜玉歌 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