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经络腧穴篇 1
第一章 经络腧穴概述 1
第一节 经络的概念 1
第二节 经络的组成 2
一、十二经脉 3
二、奇经八脉 5
三、十二经别 6
四、十二经筋 6
五、十二皮部 6
六、十五络 6
第三节 经络的作用 7
一、生理 7
二、病理 8
三、诊断 8
四、治疗 8
第四节 腧穴的分类与命名 9
一、腧穴的分类 9
二、腧穴的命名 9
第五节 取穴的方法 9
一、骨度分寸法 10
二、体表标志法 11
三、手指同身寸法 12
四、简便取穴法 12
第六节 腧穴的主治作用 13
一、近治作用 13
二、远治作用 13
三、特殊作用 13
第二章 十二经脉 14
第一节 手太阴肺经 14
1.中府 15
2.云门 16
3.天府 16
4.侠白 16
5.尺泽 16
6.孔最 16
7.列缺 17
8.经渠 17
9.太渊 17
10.鱼际 18
11.少商 18
第二节 手阳明大肠经 18
1.商阳 18
2.二间 19
3.三间 19
4.合谷 20
5.阳溪 20
6.偏历 20
7.温溜 20
8.下廉 21
9.上廉 21
10.手三里 21
11.曲池 21
12.肘髎 22
13.手五里 22
14.臂臑 22
15.肩? 22
16.巨骨 23
17.天鼎 23
18.扶突 23
19.禾髎 23
20.迎香 23
第三节 足阳明胃经 24
1.承泣 25
2.四白 25
3.巨髎 25
4.地仓 26
5.大迎 26
6.颊车 26
7.下关 26
8.头维 26
9.人迎 27
10.水突 27
11.气舍 27
12.缺盆 27
13.气户 27
14.库房 28
15.屋翳 28
16.膺窗 28
17.乳中 28
18.乳根 28
19.不容 28
20.承满 29
21.梁门 29
22.关门 29
23.太乙 29
24.滑肉门 29
25.天枢 29
26.外陵 30
27.大巨 30
28.水道 30
29.归来 30
30.气冲 30
31.髀关 30
32.伏兔 31
33.阴市 31
34.梁丘 31
35.犊鼻 31
36.足三里 31
37.上巨墟 32
38.条口 32
39.下巨墟 32
40.丰隆 32
41.解溪 33
42.冲阳 33
43.陷谷 33
44.内庭 33
45.厉兑 34
第四节 足太阴脾经 31
1.隐白 34
2.大都 35
3.太白 35
4.公孙 36
5.商丘 36
6.三阴交 36
7.漏谷 37
8.地机 37
9.阴陵泉 37
10.血海 37
11.箕门 37
12.冲门 38
13.府舍 38
14.腹结 38
15.大横 38
16.腹哀 38
17.食窦 39
18.天溪 39
19.胸乡 39
20.周荣 39
21.大包 39
第五节 手少阴心经 40
1.极泉 41
2.青灵 41
3.少海 41
4.灵淋 41
5.通里 42
6.阴郄 42
7.神门 42
8.少府 42
9.少冲 42
第六节 手少阳小肠经 43
1.少泽 43
2.前谷 43
3.后溪 44
4.腕骨 45
5.阳谷 45
6.养老 45
7.支正 45
8.小海 46
9.肩贞 46
10.臑俞 46
11.天宗 46
12.秉风 46
13.曲垣 47
14.肩外俞 47
15.肩中俞 47
16.天窗 47
17.颧髎 47
18.听宫 48
第七节 足太阳膀胱经 48
1.睛明 48
2.攒竹 49
3.眉冲 49
4.曲差 49
5.五处 49
6.承光 49
7.通天 51
8.络却 51
9.玉枕 52
10.天柱 52
11.大杼 52
12.风门 52
13.肺俞 52
14.厥阴俞 53
15.心俞 53
16.督俞 53
17.膈俞 53
18.肝俞 53
19.胆俞 54
20.脾俞 54
21.胃俞 54
22.三焦俞 54
23.肾俞 55
24.气海俞 55
25.大肠俞 55
26.关元俞 55
27.小肠俞 55
28.膀胱俞 55
29.中膂俞 56
30.白环俞 56
31.上髎 56
32.次髎 56
33.中髎 57
34.下髎 57
35.会阳 57
36.承扶 57
37.殷门 57
38.浮郄 58
39.委阳 58
40.委中 58
41.附分 58
42.魄户 58
43.膏盲俞 58
44.神堂 59
45.?? 59
46.膈关 59
47.魂门 59
48.阳纲 60
49.意舍 60
50.胃仓 60
51.肓门 60
52.志室 60
53.胞肓 60
54.秩边 61
55.合阳 61
56.承筋 61
57.承山 61
58.飞扬 61
59.跗阳 62
60.昆仑 62
61.仆参 62
62.申脉 62
63.金门 62
64.京骨 63
65.束骨 63
66.足通谷 63
67.至阴 63
第八节 足少阴肾经 64
1.涌泉 65
2.然谷 65
3.太溪 65
4.大钟 65
5.水泉 66
6.照海 66
7.复溜 66
8.交信 66
9.筑宾 67
10.阴谷 67
11.横骨 67
12.大赫 67
13.气穴 67
14.四满 68
15.中注 68
16.肓俞 68
17.商曲 68
18.石关 69
19.阴都 69
20.腹通谷 69
21.幽门 69
22.步廊 69
22.神封 70
23.灵墟 70
24.神藏 70
25.或中 70
26.俞府 70
第九节 手厥阴心包经 71
1.天池 71
2.天? 72
3.曲泽 72
4.郄门 72
5.间使 72
6.内关 72
7.大陵 73
8.劳宫 73
9.中冲 73
第十节 手少阳三焦经 74
1.关冲 75
2.液门 75
3.中渚 75
4.阳池 75
5.外关 76
6.支沟 76
7.会宗 76
8.三阳络 76
9.四渎 76
10.天井 75
11.清冷渊 75
12.消泺 75
13.臑会 77
14.肩髎 77
15.天髎 78
16.天? 78
17.翳风 78
18.瘈脉 78
19.颅息 78
20.角孙 79
21.耳门 79
22.耳和? 79
23.丝竹空 79
第十一节 足少阳胆经 79
1.瞳子髎 81
2.听会 81
3.上关 81
4.颔厌 81
5.悬颅 82
6.悬厘 82
7.曲鬃 82
8.率谷 82
8.天冲 82
10.浮白 83
11.头窍阴 83
12.完骨 83
13.本神 83
14.阳白 83
15.头临泣 84
16.吕窗 84
17.正营 84
18.承灵 84
19.脑空 84
20.风池 85
21.肩井 85
22.渊腋 85
23.辄筋 85
24.日月 86
25.京门 86
26.带脉 86
27.五枢 86
28.维道 87
29.居髎 87
30.环跳 87
31.风市 87
32.中渎 88
33.膝阳关 88
34.阳陵泉 88
35.阳交 88
36.外丘 88
37.光明 89
38.阳辅 89
39.悬钟 89
40.丘墟 89
41.足临泣 89
42.地五会 90
43.侠溪 90
44.足窍阴 90
第十二节 足厥阴肝经 90
1.大敦 91
2.行间 92
3.太冲 92
4.中封 92
5.蠡沟 92
6.中都 93
7.膝关 93
8.曲泉 93
9.阴包 93
10.足五里 94
11.阴廉 94
12.急脉 94
13.章门 94
14.期门 94
第三章 奇经八脉 95
第一节 督脉 95
1.长强 95
2.腰俞 95
3.腰阳关 96
4.命门 96
5.悬枢 97
6.脊中 97
7.中枢 97
8.筋缩 97
9.至阳 97
10.灵台 97
11.神道 98
12.身柱 98
13.陶道 98
14.大椎 98
15.哑门 98
16.风府 99
17.脑户 99
18.强间 99
19.后顶 99
20.百会 100
21.前顶 100
22.卤会 100
23.上星 100
24.神庭 100
25.?髎 101
26.水沟 101
27.兑端 101
28.龈交 101
第二节 任脉 101
1.会阴 102
2.曲骨 102
3.中极 103
4.关元 103
5.石门 103
6.气海 104
7.阴交 104
8.神厥 104
9.水分 104
10.下脘 105
11.建里 105
12.中脘 105
13.上脘 105
14.巨厥 105
15.鸠尾 106
16.中庭 106
17.膻中 106
18.玉堂 106
19.紫宫 106
20.华盖 107
21.璇玑 107
22.天突 107
23.廉泉 107
24.承浆 107
第三节 冲脉 108
第四节 带脉 108
第五节 阳跷脉 108
第六节 阴跷脉 109
第七节 阳维脉 109
第八节 阴维脉 110
第四章 经外奇穴 112
第一节 头颈部 112
1.四神聪 112
2.印堂 112
3.鱼腰 112
4.上明 112
5.太阳 113
6.球后 113
7.鼻通 114
8.金津、玉液 114
9.夹承浆 114
10.牵正 114
11.翳明 114
12.安眠 115
13.百劳 115
14.崇骨 116
第二节 躯干部 116
1.颈臂 116
2.三角灸 116
3.胃上 116
4.麦氏点 117
5.提托 117
6.子宫穴 117
7.定喘 117
8.结核穴 118
9.华佗夹脊 118
10.胃管下俞 118
11.大椎七点 118
12.痞根 118
13.腰? 118
14.十七椎 119
第三节 四肢部 119
1.十宣 119
2.四缝 119
3.大骨空 119
4.小骨空 119
5.中魁 120
6.鬼眼 120
7.疟门 120
8.八邪 122
9.落枕穴 121
10.腰痛穴 121
11.中泉 121
12.二白 121
13.臂中 122
14.肘尖 122
15.外臂臑 122
16.肩前 123
17.环中 123
18.四强 123
19.百虫窝 123
20.鹤顶 123
21.膝眼 123
22.胆囊穴 124
23.阑尾穴 124
24.八风 124
25.里内庭 125
26.独阴 125
Ⅱ 针灸操作篇 126
第五章 针灸操作概述 126
第一节 针灸法的主要内容 126
第二节 针灸法的特点 126
第三节 针灸对人体的基本作用 127
第六章 针刺的治疗原则 130
第一节 针具 130
第二节 练针法 130
第三节 针刺前的准备 131
第四节 针刺操作 132
一、进针方法 132
二、针刺的角度和深度 134
三、针刺得气 136
四、行针手法 136
五、补泻手法 137
六、留针与出针 138
第五节 针灸的治疗原则 139
一、局部与整体 139
二、治标与治本 139
三、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 140
四、补虚与泄实 141
五、消热与温寒 141
第六节 异常情况的处理和预防 142
第七节 针刺时注意事项 144
第八节 三棱针 144
第九节 皮肤针 145
第十节 芒针 146
第七章 灸法及拔罐 148
第一节 灸法的分类 148
第二节 艾炷灸法 149
一、直接灸 149
二、间接灸 150
第三节 艾条灸法 151
第四节 温针灸法 153
第五节 温灸器灸法 154
第六节 熏灸盒灸法 155
第七节 天灸法 156
第八节 灸治注意事项 156
第九节 拔罐法 157
一、罐子的种类 157
二、吸拔方法 158
三、各种拔罐法的临床运用 160
四、拔罐注意事项 160
第八章 临证配穴法 162
第一节 循经取穴法 163
第二节 异经取穴法 164
第三节 对称取穴法 167
第四节 特定取穴法 168
一、五输穴 168
二、原络穴 170
三、郄穴 172
四、俞募穴 173
五、八会穴 174
六、八脉交会穴 175
七、下合穴 176
八、交会穴 176
第五节 按神经分布取穴法 176
第六节 经验取穴法 178
第七节 临床运用要点 179
Ⅲ 临床治疗篇 182
第九章 内科病证 182
感冒 182
咳嗽 182
哮喘 184
胃脘痛 185
胃神经官能症 186
?痢 186
大脑发育不全 187
胃下垂 188
?痨 188
呕吐 189
泄泻 190
便秘 191
疟疾 192
胁痛 193
呃逆 193
精神分裂症 194
痹证 195
癔病 196
神经衰弱 197
头痛 198
眩晕 199
失眠 200
高血压 201
胆囊炎 201
前列腺炎 202
尿路感染 202
癃闭 203
清渴 204
遗精 206
阳痿 207
脱肛 208
水肿 208
瘘证 210
偏瘫 211
面瘫 212
三叉神经痛 213
面肌痉挛 214
多发性神经炎 214
肋间神经痛 215
第十章 外科病证 217
瘰疬 217
乳痛 218
蛔厥 218
肠结 219
肠痈 219
丹毒 220
象皮肿 221
胆结石 222
肾结石 222
痔疮 223
甲沟炎 224
痹证 224
落枕 225
臂丛神经痛 226
外伤性截瘫 227
肩痹 227
肘关节疼痛 228
腱鞘囊肿 229
腰痛 229
周痹 230
着痹 231
历节风 232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233
股外侧皮神经炎 234
膝关节软组织损伤 234
腓肠肌痉挛 235
踝关节损伤 235
足跟痛 236
第十一章 妇科病证 237
闭经 237
痛经 238
月经不调 239
子宫脱垂 240
带下 241
崩漏 242
慢性盆腔炎 243
乳少 244
胎位不正 244
妊娠呕吐 245
滞产 246
子痫 246
第十二章 儿科病证 248
遗尿症 248
婴儿腹泻 248
急惊风 250
暑热症 251
小儿伤食 251
百日咳 252
痄腮 252
疳积 253
第十三章 五官科病证 255
麦粒肿 255
胞轮振跳 256
视神经炎 256
视神经萎缩 257
近视 257
斜视 258
绿风内障 259
雀目 259
耳聋、耳鸣 260
急性扁桃体炎 261
慢性鼻炎 262
慢性萎缩性鼻炎 262
牙痛 263
咽喉肿痛 263
梅核气 264
第十四章 皮肤科病证 265
荨麻疹 265
牛皮癣 266
湿疹 266
皮肤瘙痒病 267
头癣 268
鸡眼 269
寻常疣 269
扁平疣 270
粉刺 270
带状疱疹 271
斑秃 272
第十五章 急救及其他 273
中暑 273
休克 274
昏厥 274
惊厥 275
溺水 276
肥胖症 276
戒烟 278
附 常用针灸歌诀 280
一、十四经腧穴歌 280
二、十二经井荥俞原经合歌 288
三、十五络穴歌 288
四、十二募穴歌 289
五、十六郄穴歌 289
六、八会穴歌 289
七、八脉交会穴歌 289
八、下合穴歌 290
九、四总穴歌 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