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政治运动与智识阶级(一九二三年一月二十七日) 1
《新青年》之新宣言(一九二三年五月) 6
东方文化与世界革命(一九二三年三月) 14
北京政府之财政破产与军阀之阴谋(一九二三年四月二十日) 27
中国之地方政治与封建制度(一九二三年五月二日) 32
乐志华案是一幅中国的缩影(一九二三年五月二日) 39
现代中国的国会制与军阀——驳章士钊之《论代议制何以不适于中国》(一九二三年五月七日) 42
一 中国现时的国会并非代议制! 42
二 中国国会已成军阀政治之一机械 45
三 中国何以有如此的国会制? 48
四 中国国会制与所谓“农业国的传统社会主义” 55
五 向后转还是向前进? 59
文明的列强,野蛮的中国?(一九二三年五月二十一日) 63
一致团结的反对军阀罢!(一九二三年五月二十三日) 67
中国还没有亡?(一九二三年五月二十三日) 68
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之各种方式(一九二三年五月二十六日) 70
一 帝国主义之投货、投资、垄断原料及文化侵略 70
二 列强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之方式 73
三 军阀与帝国主义及反帝国主义之运动 81
中国资产阶级的发展(一九二三年六月二日) 87
一 中国资本主义发展之特征 87
二 中国的资产阶级与辛亥革命 90
三 中国资本主义发展之状况 94
四 国内民族资产阶级与外国资本之冲突 105
五 资产阶级的革命与无产阶级的胜利 107
冯玉祥与吴佩孚(一九二三年六月十三日) 111
中国共产党党纲草案(一九二三年六月) 113
一、帝国主义与中国旧经济 113
二、中国之资产阶级的发展及其性质 113
三、现代中国的政治现象 114
四、欧战后中国社会中各种争斗的形势 115
五、中国之国民革命及无产阶级和农民在此革命中所占的地位 116
六、中国无产阶级的责任 117
七、中国无产阶级之争斗及其最终目的 117
八、中国无产阶级争斗之方式 118
致季诺维也夫信(一九二三年六月二十一日) 122
九、共产党之任务………………………………………………11? 122
现代中国所当有的“上海大学”(一九二三年七月二十三日) 126
国会选举制宪统一的噩梦(一九二三年七月二十八日) 140
大家都是良民,那里来的匪!(一九二三年八月三日) 143
国法学与劳农政府(一九二三年八月七日) 146
一 146
1、土地 152
2、人民 154
3、主权 155
二 156
1、封建地主的政权 158
2、封建政府与资本家政府之间的过渡 159
3、资产阶级的政权 160
4、资本家政府与无产者政府之间的过渡 163
5、无产阶级的政权 166
中国之所谓“五族共和”(一九二三年八月十五日) 172
美国主张不干涉的好意!(一九二三年八月十五日) 174
世界革命中之德国(一九二三年八月十五日) 175
太平洋问题与美国钱袋里的中国(一九二三年九月二十一日) 178
一 太平洋上英日美三国之互斗 178
二 美财政资本对待中国之根本政策 183
自民权主义至社会主义(一九二三年九月二十三日) 193
一、无产阶级参加民权革命之天责 194
二、民权革命中无产阶级领导革命的问题 200
三、中国国民革命与世界社会革命合流直达社会主义 210
好个江苏省民!——驳《时事新报》张君劢之论新宪法(一九二三年十一月) 227
现在的满洲经济(一九二三年十一月三日) 230
一、满洲之殖民化 230
二、日本帝国主义与满洲经济 232
三、大连与海参崴的竞争 234
四、日本之大连市政策与中国农民 236
五、 238
六、俄国革命后日本之北满政策 240
七、 241
俄国经济政策与社会主义(一九二三年十一月四日) 244
一、统一的国家规划 244
二、“战时的共产主义”时代之经济管理法 246
三、新经济政策 249
四、经济改造的原动力 254
附:俄国战前、革命后与新经济政策时之生产量比较表 256
十月革命与经济改造(一九二三年十一月七日) 260
现代文明的问题与社会主义(一九二三年十一月八日) 269
国民党改造与中国革命运动(一九二三年十一月十五日) 287
一封公开的信(一九二三年十一月十六日) 290
自由世界与必然世界(一九二三年十一月二十四日) 294
一 自然现象及社会现象之规律性 294
二 自由与必然 297
三 历史的必然与有意识的行动 298
四 理想与社会的有定论 301
五 社会与个性 303
社会哲学概论(一九二三年) 310
绪言 哲学中之唯心唯物论 310
唯物哲学与社会现象 334
总论 334
第一 哲学 340
一、宇宙之源起 340
二、生命之发展 342
三、细胞——生命之历程 344
四、实质与意识 346
五、永久的真理——善与恶 348
六、平等 349
七、自由与必然 353
八、互变律 354
九、数与质——否定之否定 355
第二 经济 357
一、社会的物质——经济 357
二、原始的共产主义及私产之起源 362
三、阶级之发生及发展 365
四、分工 368
五、价值的理论 370
六、简单的与复杂的劳动 373
七、资本及余剩价值 374
中国革命史之新篇(一九二四年一月十六日) 381
致鲍罗廷信(一九二四年二月十二日) 388
国民党与下等社会(一九二四年二月十五日) 390
中国承认苏俄与东交民巷(一九二四年二月二十一日) 393
现代社会学(一九二四年二月) 395
第一章 社会学之对象及其与其他科学的关系 395
第一节 社会学之对象 395
第二节 社会学存在之根据 398
一、社会学实用上及理论上之重要 399
二、社会学与理化科学 399
三、社会学与生物学 401
四、社会学与心理学 403
五、社会学与集体心理学 404
六、社会学与其他社会科学 406
第一节 一切现象之规律性 409
第二章 社会科学之原因论与目的论 409
第二节 规律性之性质及设问之方法 411
第三节 目的论及其批评内在的目的论 413
第四节 社会科学中之目的论 418
第五节 原因论科学的解释是原因的解释 422
第三章 有定论与无定论 423
第一节 意志自由之问题 423
第二节 无组织的社会中个性的意志之结聚 427
第三节 有组织的社会中个性的意志之结聚 430
第四节 偶然性之剖析 432
第五节 历史的偶然性 434
第六节 历史的必然 436
第七节 社会科学预言之可能 438
第四章 社会现象之互辩律 441
第一节 物观的问题 441
第二节 社会科学中之唯物论 445
第三节 一切现象间的关系之动力观 449
第四节 社会科学中之历史主义 451
第五节 矛盾观与历史的矛盾性 455
第六节 社会科学中之突变论与渐变论 461
第五章 社会 463
第一节 总和之定义——逻辑的与现实的总和 463
第二节 社会为现实的总和 464
第三节 社会联系之性质 467
第四节 社会与个人 472
第五节 社会之形成 480
历史的工具——列宁(一九二四年三月九日) 486
《时事新报》之理藩政策(一九二四年三月十九日) 489
苏联宪法与共产主义——驳心史之《俄国宪法上共产主义之变化》(一九二四年三月二十日) 491
列宁与社会主义(一九二四年三月二十五日) 501
太戈尔的国家观与东方(一九二四年四月三日) 511
致鲍罗廷信(一九二四年四月五日) 520
中国人的言论自由与外国人的上海政府(一九二四年四月七日) 523
谁是帝国主义者?(一九二四年四月十七日) 525
五一节之四十年(一九二四年五月一日) 527
自民族主义至国际主义——五七——五四——五一(一九二四年五月四日) 535
致鲍罗廷信(一九二四年五月六日) 538
中国解放运动之公敌(一九二四年五月二十二日) 541
社会科学概论(一九二四年六月十八日) 544
一 总论 544
二 社会之意义 547
三 经济 555
四 政治 562
五 法律 570
六 道德 572
七 宗教 577
八 风俗 580
九 艺术 583
十 哲学 586
十一 科学 589
十二 社会现象之联系 593
致鲍罗廷信(一九二四年六月二十日) 602
致鲍罗廷信(一九二四年六月二十六日) 606
致鲍罗廷信(一九二四年) 607
新经济政策之意义(一九二四年六月) 609
一 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 609
二 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的过渡 611
三 革命中之国内战争期 612
四 新经济政策之意义 614
致鲍罗廷信(一九二四年七月十四日) 617
实验主义与革命哲学(一九二四年八月一日) 619
反帝国主义运动与国民党(一九二四年九月二十日) 628
帝国主义与买办阶级压迫下的孙中山政府(一九二四年九月二十三日) 636
广州印刷工人罢工之经过(一九二四年十月二日) 645
致鲍罗廷信(一九二四年十月八日) 648
国民革命之土耳其(一九二四年十月十日) 651
一 帝国主义与土耳其之资本主义发展 651
二 少年土耳其派及一九○八年革命 655
三 欧战前少年土耳其派政府之民族政策 658
四 少年土耳其派之社会政策 661
五 欧战后土耳其之国民革命及其政党 662
六 667
致鲍罗廷信(一九二四年十月二十一日) 675
十月革命与弱小民族(一九二四年十一月一日) 678
国民会议与商人(一九二四年十一月三十日) 685
《黎明期的台湾》的“记者附注”(一九二四年十二月二十日) 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