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核微生物 英文》PDF下载

  • 购买积分:15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Moselio Schaechter著
  • 出 版 社:北京: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2
  • ISBN:9787030342935
  • 页数:479 页
图书介绍:2009年,微生物学百科全书(第三版)和微生物学案头百科全书出版,为读者提供了一部关于微生物学的6卷汇编和简明参考。为了便于学生,研究人员和技术人员查阅参考,《真核微生物》选取了百科全书中有关真菌和原生生物,包括酵母菌,藻类繁殖,地衣和肠道原虫的章节编纂成册,集中介绍真核微生物经典和前沿技术的研究,并由原作者更新关键技术的最新进展,对许多微生物学领域的研究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

第一部分 真菌 3

1.酵母 3

定义 3

酵母的定义和分类 3

酵母的定义和特征 3

酵母的分类 3

酵母的生物多样性 4

酵母的生态学 4

酵母的自然生活环境 4

酵母在食物链中的作用 4

酵母的微生物生态学 5

酵母的细胞结构 5

一般细胞特征 5

酵母细胞学方法 5

酵母亚细胞结构和功能 6

酵母的营养、代谢和生长 6

酵母生长的营养和环境条件 6

酵母的碳代谢 8

酵母的氮代谢 9

酵母的生长 10

酵母的遗传学 12

酵母的生活史 12

酵母的遗传操作 12

酵母的基因组和蛋白组计划 13

酵母在工业、农业、医学领域的重要性 14

酵母在工业上的重要性 14

酵母在环境和农业上的重要性 16

酵母的医学重要性 16

酵母科学和技术最新研究进展 16

拓展阅读 17

2.曲霉 19

定义 19

备注 19

什么是曲霉属? 19

曲霉对食品的污染 21

曲霉致病菌 21

人类致病曲霉 21

动物致病曲霉 24

聚多曲霉:一种柳珊瑚致病菌 24

有益的曲霉 25

东方食品中的曲霉 25

曲霉产生胞外酶:曲霉作为重组蛋白的宿主 25

曲霉与有机酸生产 26

医用次生代谢物 26

模式生物构巢曲霉(构巢裸孢壳) 26

构巢曲霉遗传体系 26

构巢曲霉线粒体DNA 27

构巢曲霉作为遗传代谢性疾病模式 28

基因表达调控 29

构巢曲霉作为细胞生物学模式 33

构巢曲霉的发育途径 35

曲霉属的基因组时代 38

拓展阅读 39

3.麦角菌科 41

定义 41

前言 41

自由生活腐生菌和昆虫寄生菌 41

软体介壳虫上的物种 43

植物活体营养 43

麦角菌科的化学多样性 45

次生代谢物的生物活性 46

麦角菌科内生菌在经济、农业、生态中的重要性 47

麦角生物碱的起源和发展 47

麦角生物碱的功能 47

植物内生麦角菌与禾本科植物防御共生的证据 47

防御共生辩论:关于功能的争论 48

从自我防御到宿主防御的防御共生的演化 48

结论 48

致谢 49

拓展阅读 49

4.内生微生物 51

定义 51

前言 51

植物内生真菌 52

一些常见的内生真菌与禾本科植物的相互关系 55

苇状羊茅——Neotyphodium coenophialum共生体系 55

黑麦草——Neotyphodium lolii共生体系 55

稗子——Neotyphodium occultans共生体系 56

洋醉马草——Neotyphodium chisosum共生体系 56

醉马草——Neotyphodium gansuense共生体系 56

醉草——Neotyphodium melicicola共生体系 56

森林刺猬草——Neotyphodium共生体系 57

‘Hue?u’Grasses——Neotyphodium tembladerae共生体系 57

内生真菌的生态影响 57

无毒素内生真菌植物生产 58

内生真菌活性代谢产物资源 58

麦角生物碱 59

吲哚二萜代谢物 59

波胺 60

Lolines 60

最新研究进展 61

内生真菌的进一步分类 62

新的内生互作体系 62

菌丝生长新机制 63

宿主抗逆性防御共生及机制 63

生物活性化合物 63

内生真菌研究新方法 63

结论 64

致谢 64

拓展阅读 64

5.微孢子虫:最小的寄生物-寄主互作模式前言 65

微孢子虫极管和孢子壁在宿主细胞入侵中的作用 66

简短和紧凑的微孢子虫基因组反映寄主依赖 66

寄主免疫反应:从保护到战胜抵御 68

结论和展望 70

参考文献和推荐阅读 70

6.菌根 73

定义 73

前言 73

菌根类型 74

内生菌根 74

外生菌根 75

兰科植物菌根 75

其他菌根 76

菌根的功能 76

营养吸收 76

水份吸收 77

植物防御 77

菌根生态学 78

菌根类型的全球分布和土壤养分 78

菌根菌对植物群落的影响 78

菌根型食用菌 79

菌根和植物生产 79

农业 79

经济林 79

恢复 80

菌根和污染 80

酸化污染 80

重金属污染 80

放射性核污染 81

有机物污染 81

气候变化 81

真菌自然保育 81

最新研究进展 82

拓展阅读 82

7.Lichens地衣 85

定义 85

前言 85

历史注记 89

地衣的进化 90

共生 92

讨论 94

拓展阅读 94

8.植物病原菌和病害定义 97

前言 97

源于分布的简单生态学变化导致的病害发生 98

病原物随人为引起寄主植物分布变化而引发的病害 98

转移到新的、未接触过病原的宿主 98

病原物的遗传改变引发的病害 99

环境的改变引发的病害 102

我们能否预测未来疾病的发生? 102

对抗入侵的植物疾病 103

结论 103

拓展阅读 104

9.真菌和原生生物植物病原体定义 105

前言 105

真菌的特征 106

菌丝和真菌细胞 106

营养 106

生殖 108

散布和生存 109

真菌和环境 110

植物真菌病害症状 111

生长异常 111

脱落 111

取代寄主组织 111

坏死 111

永久性枯萎 112

病原菌类群 113

原生动物界 113

茸鞭生物界 113

真菌界 116

诊断 123

防治 124

拓展阅读 125

10.虫生真菌 127

定义 127

前言 127

病程及病理生物学 128

穿透表皮过程中真菌和寄主的互作 128

真菌在血腔的扩展 132

虫生真菌的应用 134

真菌生防制剂的研发 134

真菌是病原物还是腐生物? 136

真菌生防制剂的安全性 136

虫生真菌的展望 137

现代系统学和分类 137

虫生真菌的非传统和非有机体应用 137

多学科整合的昆虫真菌学 138

最近研究进展 139

拓展阅读 140

11.系统性真菌感染定义 143

前言 143

病原真菌的分类 143

寄主对真菌侵染的防御 145

研究真菌致病机理的分子手段 147

常见真菌疾病 150

病原菌引起的疾病 150

条件致病菌引起的疾病 157

最近研究进展 165

总结和结论 166

拓展阅读 166

12.皮肤性真菌感染定义 167

寄主皮肤的防御 167

皮肤的结构 167

角质化和表皮细胞增殖 167

抗真菌物质 167

先天免疫系统 168

炎症反应 168

皮肤的免疫系统 168

疾病描述 169

浅部真菌感染 169

皮肤和皮下真菌病 171

系统性真菌病的皮肤表现 173

近期研究进展 173

拓展阅读 173

第二部分 原生生物 173

13.无线粒体原生生物(双滴虫类、副基体类和锐滴虫类)定义 177

前言 177

无线粒体原生生物和真核生物演化 178

系统学 179

生活习性 182

细胞组成 182

双滴虫类 182

副基体类 183

锐滴虫类 185

氢化酶体与纺锤剩体 185

遗传学和基因组学 187

重要的致病物种 188

拓展阅读 189

14.叶足状变形虫 191

定义 191

前言 191

一些重要时期 192

系统与系统发育 192

形态学 193

裸变形虫类形态类型 200

多态性 200

变形运动 207

生物学和生态学 209

重要性 210

拓展阅读 211

15.纤毛虫 213

定义 213

前言 213

形态特征 215

纤毛虫的起源 215

纤毛虫皮层的演变 216

核二形性的进化 217

主要分支 218

纤毛虫皮层的超微结构和结构的保守性 219

分子系统学和主要分支 219

纲水平上的多态性 219

2个亚门 219

11个纲 219

种水平上的多态性检测 224

种水平的形态多样性 224

种水平上的分子技术 224

拓展阅读 226

16.真核微生物中神秘的纤毛虫和假定无性型假定的无性真核微生物 227

难于观察 228

一种改进的进化框架 229

性别缺失的结果 229

古代无性生殖? 231

结束语和悬而未决的问题 231

致谢 231

参考文献 232

17.颗石藻 235

定义 235

形态学 235

颗石藻细胞的一般特征 235

颗石藻的形态 237

颗石藻的繁殖 238

颗石藻的功能 238

分类 238

从金藻纲到定鞭藻纲 238

定鞭藻门分类 239

基于形态学的分类概念 239

基于分子遗传学的分类概念 240

采集方法 240

生物地理与生态学 241

一般分布 241

季节性和深度偏好 241

水华 242

颗石藻水华的检测 242

颗石藻病毒 244

对区域气候和环境的影响 244

碳释放和水华沉没 245

进化 245

颗石藻的起源 245

颗石藻的多样性与灭绝 246

古代的颗石藻华 246

生物地层学用途 247

拓展阅读 247

18.玻璃动物园:硅藻在纳米技术里的新应用为什么是硅藻? 249

硅藻硅结构 251

二氧化硅生物矿化和硅藻基因组学 251

硅藻生物光子学 255

硅藻内部的微流体 256

硅藻的药物输送用途 257

用Compustat进行的硅藻选育 258

硅藻计算 258

结论 258

致谢 258

参考文献 259

19.甲藻 263

定义 263

前言 263

甲藻的进化 263

甲藻的多样性 265

寇氏隐甲藻 265

夜光藻 268

原甲藻 269

混合营养型甲藻 270

有丝分裂器的进化 271

结论 274

拓展阅读 277

20.网柄细胞黏菌属定义 279

分类、进化和生态学 279

基因组学及驯化 281

盘基网柄菌的基因组 281

实验驯化 282

盘基网柄菌的发育 283

形态发生 283

基因表达和细胞分化 286

网柄细胞黏菌属最新研究进展 288

产孢级联 288

全系统发育基因组测序 288

cAMP信号的进化史 288

结论 289

拓展阅读 289

21.有孔虫 291

定义 291

前言 291

细胞学和形态学特征 292

粒网状伪足 292

细胞核和其他细胞器 292

实验形态学 293

生活史及繁殖 294

生态学 295

分布和数量 295

取食策略 295

共生 295

采集和保存 297

基于形态学分类 297

分子系统发育和多态性 298

系统发育地位 298

宏进化关系 300

分子多样性 308

进化史和地质学意义 308

拓展阅读 309

22.眼虫 311

定义 311

分类学 311

细胞结构 312

鞭毛结构 312

线粒体 314

细胞核 314

细胞骨架 314

眼虫 314

菌膜 314

鞭毛 315

叶绿体 315

取食器 316

动质体 317

动基体 317

动质体中的RNA编辑 318

糖酵解酶体 318

Diplonemids及其他类眼虫 319

进化关系 320

拓展阅读 321

23.肠内原生动物 323

定义 323

前言 323

顶复亚门:隐孢子虫 324

小孢子虫目 326

鞭毛虫纲:肠贾第虫 327

阿米巴变形虫纲:溶组织内阿米巴 329

研究现状 331

隐孢子虫 331

肠贾第虫 332

溶组织内阿米巴 332

结论 332

拓展阅读 332

24.利什曼虫 335

定义 335

分类及形态学 335

生活史及生态学 336

细胞生物学 337

质膜及表面分子 337

鞭毛 338

其他膜界定的细胞器 338

分子生物学及基因表达调控 339

基因结构 339

mRNA加工 339

基因表达调控 340

转染及基因靶向 340

病理机制及宿主反应 340

流行病学及疾病 341

诊断、治疗及防控 343

研究现状 344

拓展阅读 344

25.卵菌(水霉、植物病原物)定义 347

环境及农业影响 347

生物学 348

进化史 348

普通生物学特征 349

特有生物学特征 350

基因结构 350

病理学 350

侵染周期 350

宿主组织的黏附、穿透及定植 350

类病症状及防御反应的诱导 351

宿主酶的抑制作用 351

效应子 352

结论 352

拓展阅读 353

26.微微型真核藻 355

定义 355

前言 355

什么是海洋微微型真核藻 355

依赖于方法的海洋微微型真核藻史 356

可培养海洋微微型真核藻生物学 358

可培养株系 358

细胞结构 359

生理学参数 360

微小形体的启示 360

海洋环境中的微微型真核藻 361

庞大的丰度及广泛的分布 361

光合微微型浮游植物生态作用 362

异养微微型浮游植物的生态作用 362

研究微微型真核藻的分子工具 363

非分子工具揭示的原位多样性的视图 363

环境基因克隆及测序 363

克隆文库以外的方法:荧光原位杂交及指纹分析技术 364

原位系统发育多样性 365

18s rDNA文库概述 365

相对知名的类群 365

海洋Alveolates及海洋异鞭毛类 367

重要高级系统发育群 367

生物地理学 367

基因组时代 368

可培养微微型真核藻基因组计划 368

环境基因组学或宏基因组学 368

研究现状 368

结论 370

拓展阅读 370

27.茸鞭类生物 373

定义 373

茸鞭类生物的进化史 373

茸鞭类生物的起源 374

茸鞭类生物的化石记录及分化时间 374

茸鞭类生物多样性 376

茸鞭类生物的质体 377

细胞壁 379

鞭毛 379

茸鞭类生物系统发育及分类 380

无色茸鞭类生物 380

光合茸鞭类生物 381

褐藻纲 383

结论 383

拓展阅读 383

28.弓形体病 385

定义 385

前言 385

分类 386

生活史 386

临床研究及公众健康 387

病状 387

诊断 387

治疗 387

公众健康 388

人口生物学 388

主要基因型 388

株系专化性毒力 389

分子生物学及遗传学 389

基因组及基因表达 389

遗传学 389

可用于弓浆虫研究的分子遗传学工具 390

细胞生物学 390

细胞器 390

溶菌性循环 391

宿主免疫反应 393

宿主免疫反应 393

宿主易感性遗传学 394

免疫研究 394

对行为的影响 394

改善弓形体病防控的前景展望 394

公众健康 394

疫苗接种 394

化疗 395

拓展阅读 395

29.锥体虫 397

定义 397

美洲锥虫 397

传播 398

寄生生物及生活史 398

兽疫学及流行病学 400

临床表现 401

发病机理 402

诊断 403

治疗 403

预防 404

布氏锥虫 404

寄生生物及生活史 404

流行病学 405

病理学及发病机理 406

临床表现 407

诊断 407

治疗 407

预防 409

拓展阅读 409

30.昏睡病 411

定义 411

背景 411

昏睡病的流行病学 412

分布 412

疾病库 413

传播周期 414

流行病因 415

诊断 416

临床症状 416

诊断检验 416

治疗 417

疾病分布 418

经济影响 418

昏睡病的控制 419

干比亚昏睡病控制 419

罗德西亚昏睡病控制 419

昏睡病控制的前景展望 420

被忽视的疾病 420

治疗 422

诊断学 422

传播介体控制 423

未来:控制或消除? 423

干比亚昏睡病 423

罗德西亚昏睡病 423

拓展阅读 425

31.次级胞内共生 427

定义 427

真核生物光合作用的起源 427

初级胞内共生 427

胞内共生的基因传递及质体蛋白的引入 429

次级胞内共生 430

次级含质体藻类的多样性 430

胞内共生的基因传递及质体蛋白的引入 431

次级胞内共生事件的数量 431

Nucleomorphs及其基因组 433

拓展阅读 434

32.藻华 435

定义 435

前言 435

藻华的物理环境 436

藻华的化学环境 437

藻华的主要组成生物 438

蓝细菌 438

定鞭藻 440

鞭毛藻 441

其他类群 442

藻华的病原及食藻华生物 442

季节性藻华及异常藻华 443

春季藻华 443

秋季藻华 445

低纬度上升流区域的藻华 445

混杂类型藻华 446

有害藻华 446

铁富集藻华 447

藻华未来的研究途径 448

研究现状 448

海洋基因组学 448

放弃斯维德鲁普临界深度假说 449

海洋浮游生态系统中抑制非硅藻水华及铁元素循环中植食生物的作用 449

致谢 450

拓展阅读 450

33.微生物食物网 451

定义 451

前言 451

微生物食物网的认识 452

组成及途径 452

水体食物网中的微生物 454

异养原核生物 454

自养原核生物 454

自养真核生物 455

异养真核生物 455

海洋浮游生境 456

底栖生境 457

微生物食物网在生物地化循环中的作用 458

后生动物的食物源 460

微生物食物网模式 460

微生物之间的化学相互作用 462

微生物食物网的空间结构 463

微生物食物网的生物地理学形式及功能 464

拓展阅读 465

索引 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