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研究计划及综合报告 2
广东两系稻十年回顾及其发展规划 2
加快广东省两系法杂交水稻发展步伐的意见&(广东省农作物杂种优势利用站广东省科学技术委员会综合计划处) 7
1998年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选育及杂种优势利用研究进展&万邦惠 陈雄辉 梁克勤陆燕鹏 李贵明彭海峰(华南农业大学) 9
光温敏核不育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研究1998年工作总结&彭惠普 王丰 伍应运 廖亦龙 李曙光 黄德娟 刘振荣(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12
1998年水稻两用核不育系科研工作总结&陈宝源梁承邺 范树国 陈建通 段 俊 张艺强(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 17
1998年两系法水稻杂交优势利用研究总结&张建中 方良俊 蒋世河 刘康平(湛江海洋大学杂交水稻研究室) 20
1998年两系法杂交稻选育总结&郭建夫韩秋帆(广东省湛江市杂优种子联合公司) 24
茂名市1998年两系法杂交稻试验工作总结&广东华茂两系法杂交稻发展有限公司茂名市两系法杂交稻攻关领导小组办公室 26
第二部分 不育系的联合鉴定及种性介绍 29
1998年广东省水稻两用核不育系联合鉴定一广州点试验总结&刘彦卓 黄农荣 张旭(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29
1998年两用核不育系水稻联合鉴定与气象关系观察总结&周世怀 植石群 黄光民 王广伦 黄志梅(广东省农业气象中心) 36
1998年广东省两用核不育水稻联合鉴定茂名点试验总结&(茂名市两系法杂交稻研究发展中心) 43
水稻低温敏型核不育系N23S简介&万邦惠 陈雄辉 梁克勤陆燕鹏(华南农业大学农学系) 53
水稻低温敏型核不育系N28S简介&万邦惠 陈雄辉 梁克勤 陆燕鹏(华南农业大学农学系) 54
第三部分 强优组合的鉴定试种与示范推广 56
广东省1998年早季两系法杂交水稻新组合联合鉴定总结&广东省农作物杂种优势利用站 56
广东省1998年晚季两系法杂交水稻新组合联合鉴定总结&广东省农作物杂种优势利用站 62
茂名市1998年两系新组合大区观察总结&茂名市两系法杂交稻研究发展中心广东华茂两系法杂交稻发展有限公司 68
1998年晚季广东省两系法杂交稻新组合联合鉴定试验总结&揭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77
蚬岗镇万亩两系杂交水稻高产中心示范片总结&高要市蚬岗镇农技站 82
加强宏观管理确保两系法杂交稻推广工作顺利进行&梅州市科学技术委员会 84
1998年铙平县两系法杂交稻新组合的试种示范与栽培总结&铙平县农业局粮产股 86
1998年两系法杂交稻中试新组合培杂58简介&万邦惠 梁克勤 陈雄辉 陆燕鹏(华南农业大学农学系) 91
第四部分 繁制种技术 93
培矮64S1998年春繁种总结&广东华茂两系法杂交稻发展有限公司 93
1998年“培杂67”制种技术经验总结&万邦惠 梁克勤 陈雄辉 李贵明(华南农业大学农学系) 95
发挥优势发展两系稻制种&平远县科学技术局 平远县农业局 98
两系稻培杂77秋制技术总结&平远县两系稻制种项目课题组 100
秋季试制培杂67技术总结&韩垂文 陈洪胜(广东省平远县农业局育种队) 104
第五部分 栽培生理 108
1998年两系法杂交水稻新组合栽培试验结果分析&李之林 肖立中张建国(华南农业大学农学系) 108
两系法杂交稻制种软盘抛秧技术研究&陈宝源 梁承邺 范树国陈建通 段俊(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 114
前期施氮对二系法杂交稻分蘖及其成穗的影响&肖立中李云林 张建国丁春华(华南农业大学农学系) 117
培杂山青始穗期氮钾营养对剑叶光合速率及稻谷产量效应&王永锐 王剑峰(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122
两系稻新组合高产栽培技术总结&化州市农业局 那务农技站 127
两系法杂交水稻始穗期施N、K营养的穗粒性状(简报)&王永锐(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129
第六部 分理论研究 131
影响水稻结实的生化因子&段俊 梁承邺 陈宝源(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 131
利用RAPD技术鉴定杂交水稻种子纯度的研究&何德银 李卓杰 王永锐(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135
低温敏两用核不育系温室冬繁与筛选试验总结&刘彦卓 黄农荣 张旭(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139
水稻体细胞无性系雄性不育突变&范树国梁承邺 刘鸿先(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 143
关于蘖位异育两系法杂交稻研究进展情况汇报&(华南农业大学科技开发部) 151
我省两系法杂交稻新组合低温抗性试验初报&周世怀 植石群 黄志梅 李桂培(广东省农业气象中心) 153
不同类型高产早粒稻产量构成因素初析&张旭 黄农荣 黄秋妹 刘彦卓 邱润恒 梁祖扬(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159
水稻两用核不育系交叉配组试验总结&陈雄辉 万邦惠 梁克勤 陆燕鹏(华南农业大学农学系) 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