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日 1
山居 2
花事 2
过马形坳 3
中渡 4
拉敢岩 5
游香桥岩 5
初到桂林 6
桂景杂咏二十五首 7
生成 18
巧遇 20
看《渔光曲》舞 20
秋日寄弟 21
谁怜 21
过三台岭 22
放舟鸡石湾 23
自题编著《地理表解》一书 24
题胡蝶小照 25
闻唐纳不死 25
赠周璇 27
坐雨 28
春日过义冢 28
感事 29
舟次阳朔 30
昭平 31
中秋夕夜渡鸳江 32
由梧返家寄呈梁吉芝老先生 33
花烛 33
春深 35
田家 35
花时 36
感旧 37
秋思 37
秋塘 38
别内 39
木皮道中 39
兰麻 40
宿野店 40
旅次苏桥 41
登黄鹤楼 41
即事 42
题《别梦集》 44
咏雪 45
忆岳阳楼旧游 46
柳州访柳侯祠 48
游柳城开山寺 50
书怀 52
曼曼 53
出门 54
过贵州 55
车过十八盘 56
入蜀 56
綦江寓所被炸仅以身免 57
赁居陈家湾 58
送李芳曦出川 58
迁住巴县渔洞溪 60
借园 60
海棠溪送曼君母女南归 61
浪游 61
除夕成都作 62
成都度岁 63
望江楼 63
游成都武侯祠 65
车经梓潼九曲山 66
过秦岭感赋 67
剑阁道中 68
旅次广元看演川剧《红梅阁》 69
褒城感事 69
宿庙台子 70
见摩崖传为张飞挺矛凿成 71
过宝鸡 72
华家岭 72
兰州 73
接贵阳急电知曼君母女返桂途中翻车 74
挽张泉 74
赠影如 75
无题 76
碑林 77
五典坡寒窑戏题 78
西安有感 79
咸阳怀古 81
平凉崆桐山 82
崆峒山北顶远眺仙鹤洞 83
途次中宁 83
夜宿同心城 84
登宁夏城楼 84
出中卫登古长城 85
读《离骚》吊屈原 86
军统狱中赠难友 87
狱中度岁 89
狱中书愤 90
有怀 91
闻报日寇侵入广西桂柳沦陷 92
歌乐山尘舍寄寓 93
纪感 94
涪陵小住 95
重庆黄桷垭留宿 96
夜归 96
守岁 97
雨夜偶成 98
早春南山看梅花 99
杨枝词 100
此夜 101
重庆华严寺纪行 102
寂寂 103
夜话 104
一江 105
欢庆抗战胜利喜极而悲 105
赴南京前夕留别重庆 106
出三峡 107
夔门访蜀汉昭烈甘皇后墓 108
八阵图 109
还都 110
秦淮河 111
燕子矶 112
莫愁湖听唱《游仙曲》 112
战后寄内 113
寄怀曼君 114
乌衣巷寄意 114
过上海打油一首 115
嘉兴王江泾小住 117
嘉兴东湖 117
留别天驰 118
中秋夜怀内 119
西湖四题 120
岳坟 122
秋瑾墓 123
重逢 124
谒中山陵 125
题《聊斋志异》扉页 126
三十初度 128
内兄二弟三弟五弟等来京 129
贺陈天驰新婚 130
谢于右任先生书赠屏幅 131
答梁均默先生赐屏幅书其近作一首 132
中篇小说《风箱峡》及《袅娜集》整理出版 133
古意 134
当选中华全国文艺作家协会理事兼组织组长 135
双玉 137
明孝陵怀古 138
鸡鸣寺 139
玄武湖夜泛 140
全国出版论文征赛获第一名仅得薄奖 141
栖霞山看红叶 141
在徐州见报载得授“忠勤奖” 142
登放鹤台 143
灵谷寺寻梅有怀 144
长篇创作《黄河之水天上来》发表 144
乘专机赴济南任 145
过青岛机场小憩 147
飞越泰山 147
游大明湖 148
访李清照故居 149
趵突泉 151
听大鼓书有赠 152
留别济南 152
遣散 153
浙赣道上 154
回乡偶书 155
飞赴广州 155
黄花岗吊七十二烈士墓 157
谢吴漱园邀住香港 158
出海 159
海外 159
谢友人邀赴台湾 160
登海角红楼 161
离穗日留呈于右任院长并简陈孝威将军 162
过韶关 163
衡阳旅次不寐 164
闻大妹凶讯 165
重返桂林 166
应聘西南法商专科学校教授课间偶成 167
看话剧《钗头凤》 169
会见李、白及桂系将领谈战局 170
接任《广西日报》桂林分社社长 174
感遇 176
得子喜赋 177
题胡龙准《听琴山馆百首吟》 178
豫剧《风雪配》观后 178
赞杨排风 179
老人节登高口占 183
访海南 184
宴会上听畅谈海南建省宏图 185
贵阳登黔灵山 187
昆明登天门 188
和陈家彦兄《秋意》诗步新韵 189
题陈家彦《桂林风光曲》 189
寄怀八首 190
梳妆岭 191
庆祝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三十周年 192
喜看龙城菊展 193
和台湾林恭祖《春节怀大陆》诗 193
步吴振能君《赠金秀百花诗社》一诗原韵 194
赠彭再生司令员 194
仙弈山诗会和罗明亮先生 195
人民政协四十周年纪念 196
一九八九年国庆颂诗 197
重九登高 198
向晚 199
柳州新八景诗并序 200
赴融水县参观 205
柳江卧龙岩访古 206
欢呼“亚运之光” 206
看十一届亚运会在北京开幕 207
中秋夜寄台湾友人 208
参加柳江县政协座谈会喜读《柳江文史》 208
为柳侯公园石壁刻诗集明人句 209
鹿寨县政协邀宴旅柳乡亲即席喜赋 210
参加《鹿寨县志》评稿会致贺 211
重游香桥岩 211
伤臂自励 211
在《融安县志》评稿会上致贺 212
应邀参加《柳城县志》评稿会口占为贺 213
雨中重游老子山 214
台湾友人来访陪登立鱼峰 214
《柳州广播电视报》创刊五周年诗以贺之 215
衡阳李菊芝老友来访赠诗用原韵作答 215
自解 216
贺励进诗社成立三周年 217
参观农村喜见新气象 217
赠王旭文老中医 218
清明日回乡见李菊芝诗句凑成一律 220
鹿寨风景诗十首 220
车过长安镇夜宿望鱼楼 227
春访程阳桥 227
三江祭扫周霖教授墓 228
在北戴河总参三部疗养院 229
秦皇岛海滨同曼君观潮 229
孟姜女庙 230
游老龙头登澄海楼 231
游莲蓬山 232
颐和园长廊小坐 233
故宫 234
游北海公园 235
寄和李菊芝二首 236
和萧珉君重九诗原韵 236
答北海市黄家蕃君赠诗用原韵 237
题潘文经先生绘赠月梅图 238
答吴正平君夜访赠诗用原韵 238
谢吴正平为作雪竹装饰画 239
答梁景梅女士赠诗用原韵 239
电视录像纪兴四首 240
题《杜十娘》 241
哀莫愁女 242
秋节联欢口占 243
癸酉纪游三十六首 243
毛泽东诞辰一百周年纪念 258
为《松竹梅诗集》题句 259
柳州龙潭寻景 260
游蟠龙山登双塔 261
响水 262
刻陶 262
题赠老教师迁新居 263
贺人七十寿旬 263
答潘学明君赠诗用原韵 264
赞黄是勇 264
吊杨联奋老友 265
闲居 265
添孙志喜 266
时隔六十馀年重登桂林独秀峰 267
秋访桂林留赠二首 268
题赠文家坚行长 268
老怀 269
题朱光华君画展 269
回首 270
丙子迎春试笔并和友人 271
柳侯公园郁金香花展诗会口占 271
回乡拜谒祖茔用陆游诗韵 272
拜墓 272
示子女儿媳 273
金婚 275
检阅旧作《於是乎日记》感赋 275
柳州山水绝句二十首 276
为《老圃新葩》创刊题辞 283
为梁景梅女士《情在山水间》诗文集题序 284
丙子重阳老人聚会登高口占 284
柳江秋游 285
丁丑新春祝愿 285
寄和衡阳宁振元君见赠原韵 286
农村所见 286
郊游又见桃花 287
春游缀春字成句 288
老乐 288
哀悼邓公三首 289
欢呼香港回归 292
八十初度 294
为中渡职业高中校门假山刻碑题词 294
有感四绝句 295
柳州诗词曲学社成立致友人 296
荧屏小唱 297
重游雒容高岩 298
快鹰 298
祝贺中共十五大召开 299
为中共十五大欢呼 300
读江泽民总书记十五大报告 300
一九九七年国庆 301
丁丑重九登高 302
重阳即事 302
访问忻城与县诗联学会同人联欢 303
答忻城莫增清君赠诗用原韵 304
寄和蓝兆良君二绝句用原韵 304
答忻城莫庭富君赠诗用原韵 305
次韵谢马亚中君赠诗 306
谢忻城蓝日亮诸君 306
喜赋大江截流 307
登索道游柳州鹅山 308
春游龙潭公园 309
立鱼峰听歌见郭沫若题诗因拟其意 310
参观柳州奇石精品展 310
市政山庄留题 311
当选十佳文明市民 312
谢蓝培高君寄诗用原韵 313
答友人赠诗用原韵 313
新修韦氏族谱出版 314
谢郑奇琛校长绘赠红梅图 315
谢黄英章君寄赠《晚香楼诗词》 316
戊寅初夏游香桥 317
香桥题壁 318
为小罗旋题画 318
题徐俏陵女士花鸟图 319
题案头石玩 319
寻访破额山 320
答沈光荣厂长赠诗用原韵 320
次韵谢莫树楠校长赠诗 321
送曼君留医 322
偶忆十首 323
抗洪抢险 326
一九九八年国庆二首 326
谢盘武明君来访并赠诗用原韵 327
重游网山开山寺 328
中坪谒烈士墓 329
秋访瑶乡 329
瑶乡漫兴四首 330
舟游下枧 330
访融水诗友联欢 331
次韵答玉融诗社李振纲君 332
书赠修成法师 332
古鼎龙潭游兴 333
广西自治区四十大庆 333
龙怀水库诗会 334
一九九九年迎新 335
题廖大志老人《鹿寨忆旧》 336
题融安尹华勤君诗稿 336
江滨二首 336
己卯迎春 337
春情 338
偶感口占 338
有赠四首 339
远寄加拿大 340
答何元锦君用原韵 340
国际老年人年漫吟 341
老有所为 341
八十三岁登圣堂绝顶 342
诗稿付印书后 343
编校后记&梁景梅 345
作者小传&原载《韦氏族谱》 350
於是乎日记&原载《广西日报》 353
漫谈学诗的几个问题&原载《八桂诗词》 374
柳州一次“空前”的诗集首发式&原载《柳北文史》 389